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多次提出的缺乏休閑休憩場所的建議,其中以個別“舊城區”村民反映尤為強烈。鐘村街精心謀劃,利用閑置地建成“微公園”點綴市容,實現轄內景觀和品位提升,同時提升市民的幸福感。現已建成街內“微公園”24個。
一是精心規劃,土地“拾遺”。全面摸查統計轄內閑置土地、拆違舊址、散落綠化帶及破舊公園,結合鄉村振興、河涌治理、全域旅游等工作,以全域化、生態化的理念高標準規劃、設計公園的布局和建造。通過升級綠化、增設燈飾、文創雕塑等舉措,將隱藏在街頭角落,長期以來被閑置的微小空間、拆違后的爛地等改造成群眾休閑娛樂的載體及提升市容市貌的利器,杜絕在閑置地亂堆放、亂扔亂棄的行為,一舉多得。
二是因地制宜,創建“一園一特色”。將鐘村文化廣場改造成“親水微公園”,升級改造原有噴水池為步入式親水平臺,在園內種植的4000余棵月季、秋楓樹上加裝水霧釋放器,打造雨林意境,為周邊居民提供鬧中取靜、曲徑通幽的休憩空間;利用閑置地建成“光亮微公園”,對舊詵敦河旁爛地上進行平整修復,設置“鐘村印象”鐘樓擺件,搭配燈光,架設人行小橋,與舊詵敦河完美融合,提升了河涌景觀;在勝石河旁河涌拆違原址上建成“文創微公園”,以格言墻、勤勞螞蟻的雕像等元素展現鐘村人民樸實勤勞的形象;打造“廉政微公園”,在鐘山公園設廉政長廊、廉政警鐘、廉政浮雕、廉政宣傳欄以及多功能電影放映場,開展廉政電影宣傳,已成為廣州市公益電影示范點,本年度播放公益電影場次達96場次。
三是完善配套,優化村級公園。充分利用村閑置集體土地建“微公園”,整合多方資源,積極發動村民、外出鄉賢、村內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眾籌資金,完善園內兒童滑梯、康體器材等設施,增設健身路徑、改建公廁等配套。打造出了一批如鐘一村“兒童微公園”、漢溪村“健身微公園”、謝村村“展覽微公園”、“生態微公園”等主題公園,著力改變城中村“臟亂差”環境,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工作。
四是分類管理,建立“微公園”管護體系。實施精細化管護,分別制定街管及村管兩級管理制度。街愛衛辦組建養護管理隊伍,對公園進行養護、保潔。公園周邊村居配合做好保潔,并加強村級公園的安保力量,加大治安隊巡邏密度,在公園附近及園內增設高清監控攝像頭,形成了16小時專人保潔無盲區、24小時安保無盲點的“微公園”管理模式,讓群眾在綠色生態環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