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政協“有事好商量——廣州市鄉村風貌修復維育”專題協商節目在番禺區沙灣古鎮留耕堂進行錄制,聯合番禺區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群眾代表與政府職能部門圍坐一臺,共同為廣州全面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言獻策。
本次節目主要圍繞“提升廣州鄉村風貌修復維育水平”展開協商。參與嘉賓對廣州鄉村現階段建設情況,鄉村建設的優勢和短板以及未來如何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以番禺區鄉村風貌建設與維護為案例進行分析與交流。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磚雕項目傳承人何世良提到,要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非遺歷史文化的傳承,對古建筑和古街巷的保護和修復工作,要始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做到讓古建筑“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盡量保留本地特色的元素。
沙灣街道辦事處主任表示,沙灣通過修繕古建筑、修建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開展鄉村風貌修復,用十多年時間打造出沙灣古鎮4A級景區。沙灣古鎮在鄉村風貌修復上,走的是通過保護性開發、依托旅游業吸引人和財,讓村民安居樂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番禺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分享了鄉村風貌修復工作的經驗。近年來,番禺區堅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鄉村風貌修復路子,以“堅持規劃引領、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修舊如舊”的有力舉措,確保鄉村風貌充分體現農村特點、蘊含鄉土味道。突出強調文脈延續,保護鄉村風貌承載的傳統精神文化內涵。堅決杜絕大拆大建等破壞性建設,努力以“繡花功夫”開展舊村微改造,在保持現有建筑肌理前提下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修繕,讓古建筑、古村落煥發新生機,讓番禺人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節目中,嘉賓們充分肯定了沙灣古鎮的古建筑風貌維育和古鎮發展。沙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級各類文物豐富。據了解,沙灣古鎮有14處歷史建筑,108處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2項。
“留耕堂”也叫何氏大宗祠,是一座有著近800年歷史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本期協商節目的拍攝所在地留耕堂,位于沙灣古鎮景區內,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留耕堂又名沙灣何氏大宗祠,得名于祠堂內的一副對聯:“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始建于1275年,占地面積3334平方米,是番禺現存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宏大的祠堂,具有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造工精致、軒敞雄偉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精巧的嶺南建筑藝術。經過近800年的歷史積淀,留耕堂已成為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嶺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沙灣的標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