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山比禺山幸運
文、圖/陳焯斌

在城市的發展中,保存的遺址遺跡、歷史街區是寄托城市情感、重塑城市精神、彰顯城市特色的城市記憶所在,從而讓人們對城市有感知、有記憶。
很久以前,筆者曾在廣州老越秀區中部的北京路上班。那時,北京路還沒有開通為商業步行街,但歷來是一條集文化、娛樂、商業于一體的街道,路上熙熙攘攘,車來車往。就連與北京路相鄰的越秀書院街、大馬站、小馬站、李白巷(原名李家巷)、禺山路等橫街窄巷,也人頭攢動。
印象最深的是禺山路,它東西走向,才100多米長的路上有林林總總食肆,陳李濟藥廠舊址、廣州市第三十九中學、廣州消防總署大樓舊址大院都深藏于此。現在看來,禺山路幾乎沒有怎么大變樣,所在社區名曰:“北京街道禺山社區”。
可以說,當年上班的地點雖然離禺山路近在咫尺,但沒有專門去探尋其歷史足跡,及其與現今番禺區市橋街道禺山社區的關系,也沒有去考證禺山路附近是不是曾經有一座山叫“禺山”。只記得,禺山路以北、中學圍墻外以東的片區原為大型金字架低矮建筑物,開辦過肉菜市場,舊稱“禺山市”。到了20世紀末,“禺山市”所在地塊轉做賣布場后,被征用建起現今的大型商廈——名盛廣場。
從現在的地理上看,在“禺山市”周邊看山不見山,出門只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道路沒有明顯的高坡。而史料記載,現在的北京路以西、小馬站以東,西湖路與越秀書院街之間,以前是有一座小山崗,名曰:“禺山”,唐末開拓城區時被鑿平。
事實上,“禺山”這座小山崗已無跡可循,只留下名字至今。不過,身處禺山路的廣州市第三十九中學,反而留下了主體校舍,卻未能留住原有校名,它早前已并入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掛牌其初中部,與位于文德路的十三中校本部(高中部)一東一西隔街相望。十三中南面緊鄰中山圖書館舊址(孫中山文獻館),有厚重的人文積淀,彌漫書香墨氣。
說起十三中,不得不提文德路。文德路原名府學東街,源于宋代的廣府學宮。廣府學宮建在一座小山崗的南邊,歷經宋、元、明、清幾代。中山圖書館舊址就是在原廣府學宮的地塊上興建起來,建造費用集資于旅居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地的華僑。小山崗的北邊,有一所私立學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為私立師范學校,現址十三中,與中山圖書館舊址形成以小山崗為中心的一南一北格局。如今,中山圖書館舊址、十三中與西面禺山市之間仍保留著府學西街的街名。
史料說,處于中山圖書館舊址與十三中中間的那座小山崗就是“番山”。然而,與禺山不同的是,番山附近的馬路街巷沒有冠以“番山”之名,以至于不少老廣州居民表示沒有聽過這個地名,對番山的過去和現況不甚了解。
實際上,路人從文德路外觀中山圖書館舊址大院、十三中校園,是難以察覺到其中有番山的遺跡。因為它被后來的周圍建筑包圍,不顯山露水。
盡管番山在坊間的知曉率不高,但它比禺山幸運,沒有被完全鑿平。從中山圖書館舊址大院主樓北側小道而入,可以看到一個明顯高出地面不足十米的大土坡,上面有一座石亭,亭上懸掛的牌匾寫有“番山亭”字樣,兩旁有一副對聯:“崇廣府千年道統,接學宮一脈書香 ”。亭旁有一塊碑刻,記載著這里就是古老的番山殘丘。明初時,番山亭名為九思亭,取自《論語?季氏》中“君子有九思”之名句,后來改名“番山亭”,歷朝歷代修葺重建。從土坡往北望去,便是一墻之隔的十三中校園。
在今天看來,這個土坡和番山亭成了昔日番山遺跡的標志物。而古時已連成一片的番山與禺山,不僅是商貿服務、文化娛樂的繁華區域,而且是廣州城古老的地名——“番禺城”(番禺縣城名稱)的源頭。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廣州于20世紀20年代設市,番禺縣府的所在地先后遷至現廣州市的番禺區新造、市橋,又曾移交至佛山地區專員公署管理。在回到廣州版圖后,特別在改革開放后,番禺區的發展建設沒有局限于市橋,而且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強勢而起,高歌猛進,成為新崛起的商貿服務、文體旅游、居住生活集聚發展核心區域,令人嘆為觀止。
如今,乘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春風,番禺區重要性已從城市層面提升到灣區層面,并擔當廣深港澳科創走廊核心創新平臺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樞紐門戶,未來的潛力無限、發展可期。同時希望,人們心中存在的“番禺印象”,不要像“番山”“禺山”那樣被差異性地消失或留白。竊以為,既要保護好昨天的城市記憶,又要建設好明天的城市記憶。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