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有座大夫山
文/饒原生
番禺有座大夫山,與醫生無關,與古代官職有關。此大夫特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太中大夫陸賈。對于兩千多年前來過番禺的一位杰出人物,此地用大山的名字,世世代代銘記他。
如果說,廣州建城(番禺城)之初,任囂、趙佗等是最早一批“南下干部”,那么,陸賈就是第一位“中央特使”了。帶著漢朝中央政府的旨意,陸賈兩度來廣州與南越王趙佗密斟,辦成了讓南越國歸順漢朝的統一大事。事情雖已過去兩千多年,番禺人懷念他、感激他,遂以一座山的命名去為他立起豐碑。
大夫山位處番禺區市橋以西三公里處,海拔226.6米,是番禺第一高峰。據說因山頂經常云遮霧掩、山色朦朧,而一度被稱為“大烏崗”。之所以有今天的名字,有一種說法是陸賈大夫歸天后就葬于此山,只是史書上查無出處。還有民間傳說,指稱陸賈南下時必經此地,有一次人困馬渴,馬用前蹄刨出了一口甘泉,當地人遂將甘泉喚為飲馬泉,擁有這口泉的山當然就叫大夫山了。
史料有載的是,趙佗最初并不愿意見中央使節,初到番禺的陸賈便讓人筑了座泥城,住下來慢慢等。趙佗終于答應見面了,卻又瞧不起對方,表示出言行的傲慢。陸賈曉之以情理,結合楚漢之爭的歷史,指出南越和漢朝實力上的強弱懸殊,終說得一代南越王點頭稱是,愿意遵從漢朝約束,接受南越王封號,對漢稱臣。為表臣服的誠意,趙佗還專門修建了朝漢臺。
朝漢臺今已蹤跡全無,泥城舊址則還在。但以地名的方式,以讓廣州人永遠記住廣州建城初期值得常說的一段重要史實,則只能常來大夫山走走了。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