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之產業振興
水門村:水接福源,花茶相約
素材/化龍鎮人民政府 化龍鎮水門村民委員會
整理/Mango
在喧嘩的城鎮中,水門村依然保持著那份古村特有的純樸和寧靜。村里舊宅變成了幾層高的出租屋,水門橋下河涌也只有在端午龍舟穿行時才熱鬧起來。看起來時光宛如停在這里,但其實改變也在悄然發生。
水門村位于番禺區化龍鎮,又名隔山村,相傳明洪武十一年時,原住在水圳上的李姓遷來此地,與原住地隔了一座勝堂山,故名“隔山”。1928年,村人又以村南北有兩山崗,對峙如門,中有小河穿過向東流入珠江,命名為“水門”。水門村的牌坊對聯:水接福源長潤澤春秋蘭薰桂馥,門迎曉日正光輝歲月業展基開。對聯中藏頭嵌入了“水門”村名,也寄寓了對村民的美好期待,宛如一句從時光里走來的情話。
水門村建筑物的總體布局為四周比較密集,中間較空曠,有一個公園。由于位于鎮中心位置,水門村的居民房比較密集,小巷子居多,不像其他古村一樣有寬敞的馬路或大片的農田。水門村牌坊以外就是鎮干道龍源路,汽車川流不息,各種喇叭聲、人流的喧嘩聲,與村里的寧靜形成強烈的對比。
從村尾進入穿越村落,沿途可看到李氏大宗祠、貞節牌坊、龍門橋和天后宮等古建筑。俗話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化龍歷史最長也是唯一一座單孔石拱橋——龍門橋就位于水門村村口的位置,在清朝時稱為化龍橋。這座東南走向的石拱橋,橫跨于水門涌上,橋長21.84米,寬3.73米。橋身正面石匾刻楷書“龍門”兩字,背面石匾題刻“鹿洞真源”。
龍門橋是水門村的地標建筑,也是水門村最具人氣的地方。濃蔭遮蓋下的龍門橋頭和涼亭內是鄉民們歇息納涼的好去處。龍門橋附近有天后宮、文武廟,橋旁邊還建有名為“思鄉亭”的小亭子,上有對聯:“思祖溯源歸鹿洞,鄉情溫暖躍龍門”,與整座橋渾然一體,構成一幅純美的水鄉風景畫。這座古典敦實的古橋,還是每年龍舟比賽的必經之路,也是村民每年端午觀“扒龍船”的最佳位置,凝結了濃濃的鄉情。
水門村村內生態環境好,民居圍繞,村內水塘呈塊狀布置。而村外圍則被大片農地和水域包圍,主要功能分區明顯。水門村位于沖積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地肥沃, 非常適宜水稻、蔬菜、亞熱帶水果等農作物生長,近年來更是在化龍鎮的帶領下,大力發展花卉種植特色產業。
花卉是化龍鎮發展最快、效益最好的農業龍頭產業。2007年全鎮花卉種植面積1.4萬畝,總產值2.4億,占全鎮農業總產值的50%。化龍花卉研究中心、盛豐園藝、綠興源花場、裕豐花場等花卉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銷售帶動等形式輻射帶動了一大批農戶適時調整生產布局,投身花卉生產。鎮政府、花卉協會通過組織大戶、專業戶外出參觀學習,讓其逐漸了解花卉產銷形勢,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戶發展花卉。從2002年起,該鎮花卉種植迅猛發展,花卉種植戶已達到500多戶的規模。
化龍的陰生觀葉植物已形成自己的品牌,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聞名的陰生觀葉植物生產基地。2002年,“綠蘿”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名優農產品;白雪公主、金鉆蔓綠絨和芭提雅分別奪得第二、三、四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金花獎”;散尾葵、山海帶、金心也門鐵等產品亦多次獲獎。
2019年11月底,化龍花卉協會、化龍農業辦精心策劃“花茶相約 醉美化龍”暨第6屆番禺全民飲茶日主題活動。組織人員通過對活動場地周邊點綴,增加了化龍鎮花卉協會會員近年來參加比賽“威水史”的宣傳長廊、本土花卉流動銷售專區等。昔日古樸寧靜的鄉村在花卉的點綴下煥發出勃勃生機,組成了另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圖。
2021年第十屆花博會獲獎名單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