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之產業振興
海心村:花果飄香,環島皆景
素材/石樓鎮人民政府 石樓鎮海心村民委員會
整理/余言
海鷗島,位于廣州番禺區東郊,地處珠江出海口,是遠近聞名的番禺后花園。一座海鷗大橋讓海鷗島與外界連通,它位于島上距離石樓城鎮最近的一個村——海心村。相傳明代萬歷元年(1573)南北圍筑圍,新中國成立初期成立農會時定名為海心。近年來,海心村在發揮農業傳統優勢的同時,不斷加強資源整合,發展休閑鄉村旅游,成為市民周末節假日的好去處。
深耕鄉土,發展觀光休閑農業
農耕種植業和養殖業是海心村的兩大支柱特色產業,村內有諸多水果種植、花木種植和海產品養殖大戶。近年來,海心村有番石榴、釋迦果新優品種3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番禺區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形成了較大的花果、海鮮的供應基地。
隨著海鷗島旅游資源開發的深入,海心村的經濟、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第三產業逐步發展,豐富了以農業生產、農村風光為依托的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廣州市番禺區佳碩農場農業公園便是鄉村產業升級中的佼佼者。
佳碩農場農業公園依托生態農業種植,堅持“生于自然,長于自然”的生產理念,種植面積600多畝,帶領的合作社種植面積6000多畝,出產有胭脂紅番石榴、番木瓜、釋迦鳳梨、火龍果等20多個優質品種,其中“胭脂紅番石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番木瓜、楊桃、火龍果等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同時,農場作為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定期開展相關的農業科學技術活動,具備向市民推廣農業科學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水果知識、環保教育、休閑旅游等科學領域的科普知識條件。
加之依山傍水、交通便利、有濃厚的鄉村文化底蘊,現在的佳碩農場農業公園已經升級成為集名優水果生產、銷售,科普、休閑、旅游的新型企業。以番石榴、百香果、草莓等果園為基礎,在果林邊搭蓋休憩觀賞亭,不同時間開展水果采摘活動,讓游客感受到“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果”的鄉村魅力,佳碩農場農業公園也成為市民觀光休閑旅游的好場所。據悉,這里每年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帶動1000多名農戶實現就業,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升級改造,照亮鄉村旅游之路
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鄉村特色旅游業,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配套,為此海心村投入大量資源對步行街、民宿、綠道等進行升級改造。
投資160萬元推動農戶、農產品零售市場將商業步行街改造后,通過引導,銷售各種特色農產品和后期發展的旅游商品、紀念品等,形成特色的步行街。特色農業產業的持續向好,促進農民增收顯著。2020年海心村土地流轉年收入達221萬元,較上年增長10%。
原有的農家樂則參照前店后院的民宿格式進行改造,做到民宿內能夠提供住宿、餐飲、休憩、娛樂等多功能。
從沙頭水閘至芒圍水閘,沿河邊5公里的觀光步道也得以開發。海心村投資50萬元,充實了道路沿線風格獨特的民居建筑、景色優美的田園風光、民風淳樸的村民形象,開發自行車道,在適當的間距布置休息長廊、蔬菜銷售亭、歇雨亭、水車休閑站等配景建筑,并在架子兩邊配以四季常開的花卉,形成花飛蝶舞的效果。
宜居宜業,鄉村形象持續提升
產業的發展,惠及村民。隨著鄉村旅游的推進,近年來,海心村緊緊圍繞鎮委、鎮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決策部署,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海心村因地制宜改善村容村貌,不僅生活社區宜居,園區景區同樣宜業。
自2016年以來,海心村完成了公共服務中心修繕工程;陸續完成深沙、沙尾片區、南圍片區機耕路硬底化工程,尤其是在田間塘頭小路采用輕質磚、沙石等材料進行硬底化,極富鄉村特色;完成了瑞盛片區給水改造工程、沙尾片區人家路路燈建設工程、中心村片區人行道改造及南圍片區道路兩旁綠化整治工程。充分利用現有村內水網、錯落有致田間魚塘等資源,因地制宜,或耕或養,見縫插綠,實現屋前屋后綠化美化。如在海鷗公路,海心村實現路面“白改黑”,由水泥路面改為瀝青路面,人行道鋪上了紅地磚,馬路兩旁綠化帶也新種了開花的植物,在人員密集處分別增設了行人過街斑馬線及過街安全島。
此外,海心村開展了“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動。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每年投入100多萬元開展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組織村保潔隊定期清理門前屋后、村道兩側及路面、村巷積存垃圾、雜草雜物等,及時清理溝渠、河涌的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配合綜合執法隊及時完成海鷗公路兩旁亂搭亂建、非法違規商業廣告、招牌燈等的拆除工作;整治“三線”亂搭亂接行為,村內暫無線桿或電線橫穿、電線裸露、掉落等安全隱患。
這些行動迅速提升了海心村鄉村形象,也便利了居民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提升鄉村形象、改善村容村貌的過程也蘊含著穩定村民就業的可能。海心村通過村海鷗公路兩旁更新改造,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村實行微改造和充實相關文化內容后,可促進農民的創業創收。海心村方面表示,農民基本能實現穩定就業,對鄉村旅游開發期望更高了,年輕人回村創業的意愿也大了。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