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村:日漸沉寂的“小波羅”
文、圖/ 廖博思
眨眼又快到新年了。
走在路上,除了能感受到呼嘯的寒風,更多的就是路邊商店張燈結彩的紅燈籠、虎年物品;打開購物軟件,首頁也開始推薦紅包、對聯這樣的過年商品了。
每到這個時候,我的內心就會開始期待馬上要到的波羅誕。
童年記憶:在番禺的“小波羅”
說到波羅誕,相信很多廣州仔女都不會陌生。
在官方記載的資料中,波羅誕是廣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2011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民間信俗波羅誕就榜上有名。甚至,在熱鬧的廟會上,會促成不少有情人,因此珠三角地區也流傳著“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的打油詩,從而讓波羅誕更為美名遠播。波羅誕期間,人們不遠百里趕到波羅廟會,游波羅,逛廟會,不亦樂乎。南宋詩人劉克莊的《即事四首》中就記載了宋代波羅誕的繁華景象,其一:
香火萬家市,煙花二月時。
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
說到波羅誕,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黃埔廟頭村的波羅誕,但對于我這個“半個番禺妹”的人來說,我對波羅誕的認知是從番禺的板橋村開始的。
和黃埔廟頭村一樣,板橋村的波羅誕誕期也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一到十三,十三日為正誕。那時候,元宵沒過,學校又未開學,我就會吵著鬧著讓家人帶我去板橋村看波羅誕,順便花一下我攢了十幾天的紅包錢。
印象中板橋村的波羅誕是很熱鬧的,除了有舞獅隊巡游,廟會里還有很多手工藝人和賣零食的攤子,波羅雞、扎紙燈籠、風車、芝麻花生糖……這時我就會很興奮地掏出紅包買買買,彩色的波羅雞、威風凜凜的波羅旗還有金光閃閃的塑料金菠蘿總能讓我“大出血”。逛完廟會,家人還會帶我去南海神祠拜拜,祈求新一年順順利利,福澤平安。
長大些以后,認識了黃埔的朋友,聽他們講起波羅誕我還很疑惑,波羅誕不是在番禺嗎?后來自己去做了資料搜集才知道:原來黃埔廟頭村的波羅誕是“大波羅”,番禺板橋村的是“小波羅”,我從小買的那么多只波羅雞,沒有錯付。
波羅波羅,還有大小之分嗎?
波羅誕有大小之分嗎?為什么廣州只有黃埔和番禺有波羅誕?這要從地理位置開始講起:番禺區,位于廣州中南部,東臨獅子洋,北接黃埔區,因此,可以說這兩區的民俗文化是非常接近的。無論是板橋村還是廟頭村,都有一座“波羅廟(板橋村叫‘南海神祠’,廟頭村的叫‘南海神廟’)”,其中供奉的都是南海神,南海神是嶺南四大水神之一。嶺南地區歷來雨水充沛,江河眾多,又因為面臨南海,嶺南的先民素有水文化的由來,再加上從秦漢朝起,以廣東番禺(今廣州)為中心的中國對南海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就在不斷發展,因此不難推測,先民們拜祭南海神的目的是為了護江保堤,庇佑航船平安。
兩相比較之下,不難看出兩地的波羅誕文化差異并不大,比如兩地都有波羅廟,都有廟會,廟會上都有波羅雞、風車等手工藝品……
板橋村的波羅誕從何時開始,無從考證,唯一可以知道的是,村里有一枚南海神祠的玉印章,印章由一整塊玉石雕刻而成,背面一邊刻著“乾隆甲寅季冬吉旦”(距今226年),另一邊刻著“奉沐恩弟子黎躍伍”,印章底刻著“洪圣大王寶璽”幾個字。而根據村志記載,板橋村是在宋咸淳五年(1269)建村的,由此看來,無論是從建村時間或是玉印章記載的時間來看,板橋村的南海神祠與始建于隋開皇十四年(594年)的廟頭村南海神廟相比,歷史要稍短,相信這也是“大波羅小波羅”之說的由來。
每年波羅誕,善男信女便到村里的南海神祠索要印章印的波羅符,祈求風調雨順、平平安安。據稱,當年廟頭村打算重做玉印章時,還特地從板橋村借走了玉印章,用于借鑒。后來,為了保護該枚玉印章,村里又照著樣做了個一模一樣的玉印章,用于波羅誕時印制波羅符。
除了玉印章,板橋村還有幾件寶貝,分別是南海廣利洪圣大王神像模板、南海神祠門楣以及神像巡游座駕,這些物件具體年代已無從考證,在村民心中都是鎮村之寶。
小波羅誕,難見往日熱鬧
不過可惜的是,隨著黃埔廟頭村大波羅誕的備受矚目,番禺板橋村小波羅誕卻逐漸沉寂了——就連我自己,也想不起來有多少年沒去過小波羅誕逛廟會,買波羅雞了。印象中,隨著年歲漸長,我也開始“嫌棄”小波羅誕太冷清,不夠熱鬧。如果不是要寫稿的緣故,板橋村的小波羅誕已經在我的記憶中沉睡很久了。
問了很多番禺的朋友,他們也很難再記得那些年在板橋村小波羅趁墟的日子了,反而是翻閱近些年的報道,里面有提到現在的板橋村會在波羅誕時在村里舉行敬老活動,請三天大戲,并邀請村里60歲以上的長者吃飯——想必如今的板橋村波羅誕雖然沒有舞獅隊和巡游活動,但往日波羅誕的歡快氣氛,仍然會以另一種形式傳承吧。
下一個波羅誕,一起去板橋村看看吧?
彩色波羅雞
廟會必備的風車
小波羅誕現場,從規模和人流量來看都少了點墟冚
我喜歡的金菠蘿
板橋村的南海神祠
供奉的南海神
板橋村玉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