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之城鄉融合
黃編村:保有古韻風情,不失現代氣息
素材/市橋街道辦事處 黃編村民委員會
整理/余言
黃編村,原名白石沙頭村,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是一條有6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坐落于番禺區市橋街的黃編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成為許多外來人口南下追夢的落腳點,讓古色古香、底蘊深厚的黃編村充滿了新鮮的現代化氣息。

黃編牌坊
環境衛生,城鄉一體
古村落歷經時光打磨,多數存在路面受損、排水系統不暢,公共配套設施薄弱等問題。黃編村有著600多年歷史,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面臨著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挑戰。例如,黃編村外高內低地形顯著,漏斗地形集雨面積占總面積比例高,黃編大道每逢大雨必遭水浸,是番禺區內一個水浸黑點,部分路段積水深達1米以上,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
為此,近年來,黃編村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的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黃編村先后完成了黃編大道內澇治理、“三線”改造、自來水管網改造、雨污分流工程、實施封閉式管理、建成3座標準公廁,完成舊村下水道排污工程及路面硬底化,打造示范性黨群服務中心和指揮調度一體化的綜治中心等。如今走在黃編大道上,路面拓寬了,路燈更亮了,停車規整了,占道經營沒了,已實現大變身。

街道
優化街巷環境、保持生態宜居需要科學有效的投入,為此,黃編村將環境衛生保潔交由專業的環衛公司接管,通過劃分片區,減少垃圾堆放點,減輕清潔保潔壓力,并成立環境衛生糾察隊對片區進行巡邏、蹲點,指導和教育居民垃圾投放。做到環境衛生切切實實與城區一個樣,實現了城鄉環衛保潔一體化,也讓宜居、宜業、宜游的黃編呈現在世人面前。


體育公園
文旅資源,活化利用
在飛速變化的時代,黃編村始終生機勃勃,與其歷史的根脈與魂魄依然繼承和留存不無關系。
走過黃編村繁華的鬧市,古色古香的眉山寺鬧中取靜,正如寺廟外的對聯“盡把好風藏寺里,永教幽景落人間”。據介紹,眉山寺始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乃官至福建省龍巖書院府訓導、大學士蘇東坡后裔蘇近齋(蘇瑄)所建,故以東坡原籍眉山為寺名;明代高僧南華寺住持憨山德清大師,曾駐錫于此寺,大殿留有“大海慈航”橫匾等墨寶;寺中植有紀念蘇東坡的老榕樹,還有上百年歷史被稱為“番禺十大古樹名木”之一的鎮寺之寶“菩提圣樹”。

菩提古樹
作為黃編村標志性建筑,眉山寺也印刻海外游子心中,1991年,華僑、港澳同胞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資數十萬元,使其按原貌修復,面貌煥然一新,成為遠近馳名的圣地,眉山寺十景每逢初一、十五時,都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參觀。
除了古建文化資源,黃編食街也吸引著八方“老饕”。隨著管理不斷規范,越來越多游人在黃編品嘗地道美食,感受廣州夜經濟、夜文化。

眉山寺正門

大雄寶殿
聚焦經濟,城產結合
黃編村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區位優勢明顯,其村委集體物業分布在東環路、大北路、富華東路等商業旺地。經過多年發展探索,黃編村自建出租物業的發展模式不斷完善,利用本地的特點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建成并全面出租德勝廣場、富華商貿城、松崗商貿城、潮聯廣場、東環商貿城等經濟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常年維持在全區前列。統計顯示,2017年黃編村總收入為5095萬元,到2018年村集體總收入提升到5752萬元,總體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美食街
面對經濟發展新形勢,黃編村緊跟時代趨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挖集體資產潛力,盤活村內廠房、物業用地,對產能低、經營內容進行改造升級:把握商業潮流,把原大北路貨運場改造成集休閑娛樂辦公為一體的潮聯廣場;緊抓科技發展,把黃編村東環路工業區改造為德勝創意園,打造科技企業孵化器,極大提高了物業的產出。
據統計,2011年以來,黃編村共升級改造舊廠房4棟、工業區1個、新建物業3座、農貿市場升級改造1個,新建改造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實現村集體收入從2011年的2600萬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6204萬元,實現總額翻一番以上,村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
德勝創意園

富華商貿城

松崗商貿城

潮聯廣場

東環商貿城
關注民生,創新規劃
經過綜合整治,黃編村完美蝶變,街道規整、商業興旺、街坊們的幸福感提升。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黃編村對未來發展有了新的謀篇布局。
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黃編村擬構建智慧課堂,具有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等特征。在賚思堂即蘇氏大宗祠的舊址上改建而成的黃編小學校門口有對聯“黃中通理學賢崇道達天下,編韋三絕知書達理育英才”,是黃編小學的文化愿景,也是村民對師生的要求。崇文重教的黃編村,在現代化技術的助力下,將更快、更好發展教育。
對于老人群體,黃編村將構建智慧養老體系,即面向老人群體的傳感網系統和信息平臺,并能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包括一定程度上緩解空巢老人的寂寞問題。
生活在有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聽斑駁的古墻壁訴說時光的故事,看彌漫在市井煙火氣中的居民笑容,傳統與現代在此交匯,城市與鄉村的界限逐漸模糊,便是宜業宜居、新型農村黃編村的模樣。

黃編小學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