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之城鄉融合
甘棠村:夢回桃源,尋美甘棠
素材/東環街道辦事處 甘棠村民委員會
整理/余言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一首《甘棠遺愛》,唱盡了百姓對西周時期居于甘棠樹下辦公、聽訟,為民排憂解難的康公的愛戴。如今,去到位于廣州市番禺區東環街南部的甘棠村,不僅能感知到村落中所包蘊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感受到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對村落的改變。這座始建于北宋年間的千年古村,在城鄉融合中復蘇,煥發出新的生機。
甘棠村村口
青蓮池
“甘棠”二字雖短,背后的故事卻很長。在中國歷史上,有諸多先人垂范,供后人瞻仰。康公,姓姬名奭,號“召伯或召公”,西周王室的同族人。康公在周武王時,出任太保,分管陜以西之地。當政期間康公將轄區治理得政通人和,貴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被稱贊為“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傳說他為了治理國家,常巡于村野,宣揚朝廷的政德,解決百姓的危難,所到之處不占用民房,體恤百姓疾苦,不攪擾民間,曾在一棵甘棠樹下搭棚過夜、辦公、聽訟,為百姓評斷曲直,平反冤屈。后人思念康公,也愛護甘棠樹,不忍砍伐。
甘棠村的牌坊上書“甘棠施德教召伯仁風留福蔭 大道顯康莊工農發展換新顏”對聯,便是甘棠村千年蝶變的最佳注釋。
甘棠村建于北宋,北宋周敦頤所作名篇《愛蓮說》中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穿越了千年時空,與今時的青蓮池風光交相輝映。
青蓮池從一方水塘變身成景觀蓮花池,源于甘棠村持續提升村容村貌。為保障鄉村生態環境優美,甘棠村開展農村環境統一整治行動,對重點整治區域的違章搭建物進行拆除,并清理該地塊上的樹木和堆放雜物,硬底化處理建設停車場,完善排水及周邊配套工程,徹底清除衛生黑點。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后,甘棠村加強清潔隊伍管理、完善各項制度,為村落綠水青山、村民享有城市化的基礎設施、宜居環境建立長效管護完善保障。
東環天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蓮池畔拔地而起的東環天地項目,與城市中的高樓大廈無異,這是甘棠村從2008年4月起,盤活資源,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的標桿,也是城鄉融合的縮影。
作為大型綜合商業體建設項目,東環天地是全區少有的由村集體自籌資金發展的大型經濟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東環天地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分三期建設,以“小地塊,大商業,多層級綜合利用土地,創建建筑的可持續發展”為規劃理念。據了解,從2008年到2018年,甘棠村集體收入從679萬元增長到2760萬元,實現收入總額翻一番以上;2019年,村集體收入3093萬元,村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富起來的甘棠村挖掘村史文化,以德為本重塑精神家園,也反哺了人們在城鄉融合過程中,面臨巨變挑戰的心靈。
其中,“甘棠德政文化”和“三蘇”文化是精髓。廉政文化公園是甘棠村最早修建的一個公園,也是本地村民和來穗人員茶余飯后、休閑娛樂時最常去的一個公園。公園中立有兩塊巨型碑石,上刻“和為貴”和“政通人和”,警示著領導干部們從政要以民生出發,政通才能人和。園內的樹木枝繁葉茂、年代久遠,最小的一棵也有幾十年的樹齡,樹干部分兩三孩童尚不能合抱。夏天公園樹蔭密布花草蔥郁,是休閑納涼的好地方。同時,村里定期開展精神文明建設、道德課堂講座,免費開放各種文化體育設施、農家書屋等活動場所供村民使用,為村民提供了健身活動、休閑放松和文化學習的好去處。
蘇氏宗祠
三蘇祭祖活動
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蘇氏祠堂,是甘棠村將姓氏宗祠打造成文化教育基地,傳承家風、家規、宗族歷史文化的活載體。通過舉辦重啟傳統習俗“三蘇”秋分節祭祖、舉辦分魚送春聯等村風民俗活動,潛移默化、溫情培育,逐步在村民中樹立村史民風的集體精神支柱。通過組建村福利會,規范福利資金運作,開展濟困、助學、養老、醫療等村民福利服務,構建和諧村落,如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甘棠村聯合籌辦的長者中午助餐活動,符合條件的60歲及以上老人可享受2-6元的午餐,體現對長者的關懷。此外,村干部落實幫扶包干責任制,重點幫扶困難家庭成員、失學青年、殘疾人、刑釋解教人員順利就業,解決潛在的社會治安問題隱患,大大縮短了村民與城市居民生活福利保障的距離。
村內外環境明顯改善,發展潛力顯著增強,已初步成為既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又宜居宜商的新型農村,甘棠村走在城鄉融合的大道上,村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千年古村甘棠成了美麗桃源。
廉政文化公園
甘棠村獲得省、市、區多項榮譽稱號:
廣東省衛生村
廣東省文明村
廣東省家庭文明建設示范點
廣州市第三批美麗鄉村試點村
第一批廣州市綜治中心培優聯創點
番禺區先進黨支部
番禺區平安示范村
番禺區廉潔文化進農村示范點
番禺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居
番禺區“三五五”共融工作五社聯動示范點
村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