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之城鄉融合
新水坑村:轉角遇到綠,家園如花園
素材/大龍街道辦事處 新水坑村民委員會
整理/Mango
新水坑村一塵不染的瀝青道路、洋氣漂亮的私人別墅、隨處可見的綠草地、大氣上檔次的文化中心、庭院式的老人活動中心……你會誤以為自己走進了市中心的某高檔小區,而這里就是番禺大龍街的新水坑村。
新水坑文化中心(番禺區美麗鄉村管理辦公室供圖)
老人活動中心
市新路新水坑段兩旁商業區
位于省道市新路旁,毗鄰南沙港快速路、番禺大道,地理位置優越。轄區面積1.8平方公里,由南約坊、謹崗坊和大巷坊3條自然村組成。新水坑村是番禺區大龍街名副其實的“明星村”,擁有“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廣東省衛生村”“廣州最美村莊”“廣州市美麗鄉村”“廣州市觀光休閑農業示范村”“廣州名村”等眾多閃亮的“頭銜”。
眼前的新水坑村實在令人難以想象,在2008年之前,它還是一個經濟落后、發展緩慢,村內只有一條被戲稱“萬補路”的簡易村道的破舊村莊……它有著所有城中村的特質:街巷狹隘潮濕、雜草叢生、電線雜亂,治安也不好。當時村里流傳著一句話:“新水坑不新,舊水坑不舊”(1962年,原水坑村劃分為兩個大隊,后來成為現在的新水坑村和舊水坑村,新舊水坑村經濟實力不同,環境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后生仔”娶老婆,對方問家在哪條村,新水坑村的年輕人都只敢說“水坑”。
街道兩邊競相開放的花兒
2008年,新水坑村新一屆村委會上任,開始對村容村貌進行整治,提出“先美環境聚人心”的口號。經過8年的努力,新水坑村建成“七橫三縱”路網,打通了斷頭路,建設了環村路,改造了各自然村的內街內巷,全面實現硬底化、暗渠化和雨污分流;開展了二次水改,對村民戶廁進行改造;新建了廟前公園、荷塘景觀主題生態園,改造了村中心公園;此外,還打造了集政務服務、村“兩委”辦公及村民擺酒設宴、休閑娛樂活動于一體的新水坑文化中心……新水坑村的村容村貌實現了質的飛躍。
舊村換了新顏,在此基礎上,新水坑村不斷打造亮點,以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著力打造花園式特色村莊,打造鄉村治理服務新格局,讓美麗鄉村建設全面開花,釋放出更多活力和更具特色的生命力。
環村中路新公廁
生態園新公廁
從2017年11月開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新水坑村首次有了“垃圾分類督導員”這一新鮮崗位。作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村創建單位,新水坑村積極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全村設置17個垃圾分類投放定時點和8個誤時點,并建立一支十多人的垃圾分類督導小組,對沒有分類投放的村民進行教育、勸導,嚴格監督保潔人員分類收集。2018年3月,新水坑村通過村民大會,表決通過了最新版村規民約,用整整一章的內容,將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管理制度寫入其中,明確保持良好的村容環境衛生、養成垃圾分類習慣是全體村民的共同責任,每一位村民都有管理村中衛生的義務。發動全村人的力量,自覺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就像守家業一樣,守住美麗鄉村。
2019年7月,新水坑村開展“有呼必應”試點工作,高標準打造村級“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的社會綜治指揮中心,在全村范圍內安裝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對大型出租屋安裝IC卡門禁系統,對村8個出入口治安崗亭安裝高清抓拍(錄像)設備和智能識別系統,實行人車分流和刷卡進出,進行智能化封閉管理,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安全感。“有呼必應”平臺的警務室升級后,新水坑村治安人員的辦案效率和準確率都大大提高。
垃圾分類
2020年,新水坑村投資數百萬元,對新水坑生態公園、生態綠道、生態停車場及沿線范圍內的綠化景觀進行升級改造,總面積約63500平方米。生態公園改造是綠化景觀升級改造的一大特點,改造以生態公園為核心,充分利用公園原有的水塘景觀特色,綜合生態與人文元素,打造了荷塘景觀、親水平臺、木棧道、健身步道、文化活動小廣場、夜景燈光氛圍,實現點睛效果,營造出水清景美的景觀效果,形成“白天觀荷塘美色,晚上賞生態光影”宜居宜游生態模式。
生態公園
生態綠道
新北帝廟
新水坑村還積極盤活閑置用地、閑置廠房,打造市新路10萬平方米時尚創意產業園、26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寫字樓、3000平方米的連排商鋪和4座共60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商廈,增加農村集體收入。為加大招商引資,新水坑村專門成立工作組為企業服務,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拒絕有污染現象的工廠入駐村內,即“有底線的百花齊放”。一個環境優美、配套完善、宜業宜居的美麗鄉村正逐步成型。
漫步于新水坑村,你總能在各個角落感受到“轉角遇到綠”。無論是生態公園、停車場、道路兩旁……新水坑村通過見縫插綠的美化綠化方式,讓鄉村處處都是綠色美景,村民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待春暖花開之時,一株株黃花風鈴木、宮粉紫荊、簕杜鵑、美麗異木棉等構成迷人景色,引得行人駐步,為之側目,流連忘返。出去住的村民又搬回來了,如今的家園美如花園,提起自己是新水坑村人都多了份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