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味在番禺”
文/饒原生
“食在廣州”,下一句,你會怎么接?
“廚出鳳城”“味在番禺”……都對。廚者,廚師之技法也。味呢?如果明白,番禺人會特別看重食材原味,你會不會大寫一個“服”字?
舉兩個番禺人的例子吧。在明末清初,屈大均耗二十年功力,寫了一本堪稱嶺南文化百科全書的《廣東新語》。書中“食語”“禽語”“獸語”“鱗語”等多卷都提到了食,對食材描述之豐富之細致之傳神,可證本人是個執著于食物原味的極品吃貨。
諸多食材,屈大均最愛是家鄉的魚。好在哪里?他寫道,“鯇之美在頭,鯉在尾,鰱在腹”。如何品出魚味之美?他感嘆道,“相過一味魚生足”。鰣魚(三黎魚)尤為他偏愛,久聞海目山鰣魚鮮美大名,專門蕩舟其間尋味,吃魚生吃至詩興大發:“雨過蒼蒼海目開,早潮未落晚潮催。鰣魚不少櫻桃頰,與客朝朝作膾來。”
屈大均愛食材原味有書為證,今天的番禺又有多少飲食傳奇?央視《遠方的家》節目組日前來廣州拍攝《行走海岸線》系列,聽聞有位番禺人擅煲一款特別靚湯,點著名要探個究竟。人是大石人,名喚黃立基,人稱大石基。湯有何特別?CCTV鏡頭下,只見如同人參實為蘿卜的尤物,加土豬肉所燉出的褐色湯水極誘人。主持人胡鑫后來告訴我,那湯只飲一口便舌底生津,醇厚鮮甘的味道久久難忘。
食材要耗多年功。靠著家傳記憶,大石基專門找沙質地種起了大片蘿卜,半成品時確保皮薄肉滑不起渣,件頭皆在斤半到兩斤之間。蘿卜帶泥拔起后,先置田頭原汁原味曬上六七天,再囑農婦輕施“化骨綿掌”將之搓揉至心軟,然后移架上緩慢曬足40天,完全的“睇天吃飯”。“禮成”之后,其體內已形成如吉品鮑一般的琥珀色溏心,標志著糖分高度聚合與重組。這款已獲非遺的溏心蘿卜,像陳皮那樣存放時間久了,湯效更佳更奇妙。
廣州以前叫番禺,解密“味在番禺”,解的不也正是,一代代廣州人對待飲食的極致追求嗎?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