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下四時春
文/何愛高
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因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西漢古采石場和作為唐朝廣州最大的絲綢、陶瓷貿易港口等歷史資源而聞名全國。
幾千里珠江,在這里打上最后一道旋兒,揮手流向獅子洋,流向大海,也許是珠江太依戀這塊神奇的土地,也許是大海太想回饋這方恬靜的港灣,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物產豐富。然而由于這里地處偏僻,遠離京師,交通不便,很少與外界交流,這里的老百姓生活得卻很困難,有的漁民由于沒房子住,只好祖孫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條窄小的漁船上。很長一段時間,這里給人們的整體印象就是一個爛古采石場。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蓮花山似乎與春天有個約會,春天來了便再也不想讓她走了。于是,蓮花山便把春天留了下來,一年四季播種春光,一年四季春風浩蕩,一年四季譜寫春天的故事。
你看,蓮花山。原來的石頭山經過精心的梳妝打扮,現已開發成了全國聞名的蓮花山4A級歷史文化景區。亞洲最大的觀音金身立像矗立山巔,遙望南海,神情專注,目光慈祥,默默地守護和保佑著這一大片灣區的子民。還有古采石場上,如刀砍斧斫過的石獅石、南海石、燕子巖,似一朵朵盛開的荷花,每天迎接著南來北往的海內外賓客。
你看,蓮花山下的海鷗島。修建新農莊、整飭舊魚塘,新修環島路,拓建服務站。島上農民無論是下田耕種,還是洗腳上田從事旅游服務業,臉上總是掛滿了紅云,燦爛著彩霞,整天樂呵呵的,幸福的事兒就像花兒一樣開放。特別是近幾年,更有一批新島民陸續在島上安家落戶,如麥康森院士漁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級工廠化育種育苗樣板區、國家級名優特色水產種業繁育區、國家級水產種業數字化示范區等金字招牌,燦若星河,閃爍其中,格外醒目,引起群眾和上島旅客的無限遐想。
你看,蓮花山前的經開區。這是一個剛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的番禺區省級經濟開發區,這里高端制造業聚集發展,初步建成的汽車特色小鎮,廣汽品牌以及新能量汽車銷量生猛,近年來連續在全國市場攻城拔寨,占領重要領地。新來的廣汽新能源車間員工小王感慨地說,感覺每天都有高端人才向這里匯集,我們廠區及周邊的交通、市政等配套設施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一座現代化產業化新城正在悄悄崛起。
你看,蓮花山不遠處的廣州大學城。10多所大學近20萬師生在這里學習生活,一批批研究機構在這里落戶,一批批創新項目在這里投放,一項項創新成果在這里誕生,一個個創新故事在這里演繹。節假日里,莘莘學子踏步珠江岸,和著珠江水,向著南海的方向,大聲朗讀出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的珠江精神,以實際行動合奏出一部名叫珠江春天的最美樂章。
我走上蓮花山,登頂蓮花山。看著山下“無邊光景一時新”“芙蓉國里盡朝暉”的壯麗氣象,突然間有了一股作詩的沖動。腦海里更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蘇軾那首《惠州一絕?食荔枝》的詩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于是,我有感而發,仿蘇軾韻腳,寫詩一首。
蓮花山下四時春,
城水林湖次第新。
宜業宜居真寶地,
不辭長作廣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