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弄清影“東方舞蹈女神”陳愛蓮
文/林干 圖/愷麟
在中國現代文藝家的行列里,許多赫赫有名的大師都是番禺人,被譽為“東方舞蹈女神”的舞蹈家陳愛蓮便是其中的一位。
陳愛蓮
1962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上,陳愛蓮表演的《春江花月夜》(獨舞)、《蛇舞》(雙人舞)、《弓舞》(領舞)、《草笠舞》(領舞)連獲4枚金質獎。在60多年的舞蹈生涯中,她先后擔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戲曲與舞蹈研究所所長、中國歌劇舞劇院舞蹈家兼編導。1989年,中國文化部批準了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團——陳愛蓮藝術團,她出任陳愛蓮藝術團團長;1995年又創辦了“愛蓮舞蹈學校”,出任北京市愛蓮舞蹈學校校長。由于陳愛蓮對舞蹈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多次獲得各類藝術獎項,先后被文化部、北京市授予“三八紅旗手”“突出貢獻獎”等稱號。美國紐約市長向她親頒“德藝雙馨獎”,英國公爵為她頒發“極致成就獎”。著名歌唱家郭蘭英說起陳愛蓮:“我們同事多年,感情很深。我知道:舞蹈已經融入她的靈魂,融入她的血液,她無愧于摯愛的舞蹈事業!”著名舞蹈家白淑湘說:“舞蹈是她,她就是舞蹈。”
這樣一位舞蹈藝術大師,卻是出生在上海的番禺人。
陳愛蓮的父親陳錫康是番禺人,在上海警局工作。1939年8月28日(農歷七月十四)陳愛蓮出生在上海老城廂,父親離開番禺多年,一直有家鄉情結,按照番禺舊俗,夏日以蓮花山賞蓮為樂事,為寄托鄉誼,陳錫康給夏日出生的女兒取名“愛蓮”。取名的另一層意思,更是希望女兒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陳愛蓮從小就被父親帶著去聽戲,那時候,各種戲劇在上海都可看到,而電影則更洋氣。受這種氛圍影響,聰明伶俐、好說愛動的愛蓮就萌生了當演員的愿望,甚至得到電影公司招募小演員的消息,父親還帶著她去試鏡。
年少時陳愛蓮練功照
可惜好景不長,1949年,陳錫康突然病故,身為紡織女工的母親思夫心切也隨即離世。一個富足又和睦的家庭頃刻瓦解。陳愛蓮和妹妹陳美麗變賣家當維持生計,最后不得不撿垃圾為生。好心的街坊就將兩個孩子送往上海一心教養院。昔日父母的掌上明珠從此成了依靠別人救濟生活的孤兒。這段經歷雖然只有四年左右的時間,但成了陳愛蓮刻骨銘心的記憶,她的自傳也據此為名——《我是從孤兒院來的》。
常年待在孤兒院里,陳愛蓮感到很孤獨、很枯燥,生怕自己永遠待在里面出不來,就想早一點出去找個工作改變處境。 剛好, 1952年,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員班到上海招生,孤兒院的老師推薦了平時喜歡舞蹈的陳愛蓮,她以一段《找針》小品很幸運地通過了考試。當年的秋天,13歲的陳愛蓮到了北京中央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團學習班學習專業舞蹈。學習機會來之不易,而且她夢想著做“中國的烏蘭諾娃”,陳愛蓮比別的同學更加勤奮。別人6點起床練功,她五點半就起來了,起霸、趟馬、踢腿、下腰、跑圓場……練功是枯燥、艱苦、孤獨的,但她日復一日,從不間斷。
1954年,陳愛蓮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成為建校第一批學生。
舞劇《魚美人》
一天傍晚,學員們在練功房觀看了一部蘇聯芭蕾舞影片《芭蕾舞大師》,影片中蘇聯舞蹈藝術家精湛的表演讓黑暗的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掌聲。陳愛蓮覺得非常震撼,原來舞蹈的最高形式是舞劇——它不僅能塑造人物、展現故事情節,還可以把身體的美傳達給觀眾,如流動的畫卷、活著的雕塑……她對舞蹈的認知豁然開朗。晚年她回憶道:“這給我上了非常好的一課,我認識到了舞蹈是什么,它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演,意會而不直白,它展示形體各方面的美,讓你來認識、享受。”
回到宿舍,她心緒依然難以平靜,激動地在筆記本上寫下:“舞蹈,我將永遠與你為伴!”
經過五年艱辛的學習,1959年,陳愛蓮各科均以全優成績畢業。即將畢業的陳愛蓮參加了芭蕾舞與中國舞蹈結合的舞劇《魚美人》的排練。《魚美人》講述的是生活在海底世界的魚美人,愛上了人間獵人。魚美人聰明善良,獵人勤勞勇敢,但這份天造地設的愛情遭到山妖的破壞。最后經過人參老人幫助,魚美人和獵人結成伴侶,表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理想。該劇由中央音樂學院吳祖強、杜鳴心作曲,蘇聯專家彼·安·古雪夫任總編導。在學校的幾年中,陳愛蓮盡可能多地學習了各種舞蹈技巧。被譽為西方芭蕾舞標志的“立足尖”,陳愛蓮也大膽地學習,并融匯在魚美人的塑造中,在《魚美人》中,陳愛蓮演一條中國的魚,當大幕拉開,魚美人從深海游浮而來,魚的輕盈與靈動,陳愛蓮自然使用了“立足尖”技巧。魚美人正沉醉于海岸邊的人間景色,有人來了,她趕緊躲起來:只見青年獵人迎著朝陽開始勞作。魚美人被獵人吸引,春心萌動,生出無限愛戀。魚美人的獨舞表達著對人間、對青春的憧憬,“足尖”能喚醒腳步的飄逸感從而呈現魚的自在與靈性。她把各種舞蹈技巧融會貫通,充滿了中國風韻。陳愛蓮的闡釋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陳愛蓮在20歲塑造的魚美人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中國民族舞劇的經典。而她23歲塑造的古典美人《春江花月夜》征服全世界。
《魚美人》成功了,陳愛蓮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舞蹈教學。1962年夏天,芬蘭赫爾辛基要舉行世界青年聯歡節,其中有舞蹈大賽。為了赴赫爾辛基參加比賽,陳愛蓮準備了獨舞《春江花月夜》。這段舞蹈的基調來自唐代張若虛的同題唐詩,原詩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舊有的琵琶、古琴曲中,都有寂寞孤楚的《春江花月夜》表達千古之思。而獨舞《春江花月夜》中,陳愛蓮把自己的思緒送回唐朝,和張若虛對談交流。表現在舞臺上的,是一位典雅的女子在春夜里于江邊明月下,回眸故人,向往愛情。霓裳一襲,羽扇輕盈,通過“聞花”、“照影”、“聽鳥鳴”、“學鳥飛翔”等細節,表達了《春江花月夜》的寂寥和萌動。為觀眾營造了這樣一份古遠的意境:“春日鳥語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重重疊疊。寧靜的夜幕下,鳥兒撲翅飛去……”
陳愛蓮《春江花月夜》劇照
為了演好舞蹈,陳愛蓮甚至在赴赫爾辛基的火車上一天練三遍功。因為車廂太小了,她在車廂的過道里練,練一遍的活動量根本達不到,她就上午一遍,下午一遍,晚上臨睡前再一遍,保持水平。 正是這種執著,在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中,《春江花月夜》獲得了金質獎章。
1963年,陳愛蓮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她的舞蹈動作輕盈流暢,技巧性強,長于中國古典舞、民間舞等多種風格的舞蹈。
從1957年起,陳愛蓮先后主演了舞劇《張羽與瓊蓮》《魚美人》《紅旗》《白毛女》《小刀會》《文成公主》《紅樓夢》《牡丹亭》《繁漪》《霸王別姬》等,是中國主演舞劇最多的舞蹈家。
1980年,她舉辦了中國首次個人舞蹈晚會——《陳愛蓮舞蹈晚會》,運用了中國古典舞、芭蕾舞、中國舞、中國民間舞、外國民間舞及現代舞的表現手法創造性的進行了表演,成功塑造了古、今、中、外十個性格鮮明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精巧、優美、情舞并茂,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高度評價,獲文化部一等獎。隨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舉行了個人舞蹈專場演出。曾隨團和率團出演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在國際上最有影響的舞蹈大師之一。
從藝65周年大型古典舞劇《紅樓夢》宣傳海報
1987年,陳愛蓮舉辦了第二臺《陳愛蓮舞蹈專場晚會》,嘗試了中國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相結合,取得了成功。陳愛蓮曾創作、編導了舞劇《牡丹亭》獲廣東省藝術節一等獎。還創作、編導了舞蹈:《敵后交通員》《繡金匾》《黃昏》《東方曲》《快樂的年輕人》等。
1989年,陳愛蓮創辦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藝術團——愛蓮藝術團,1995年又創辦了“愛蓮舞蹈學校”。十多年來,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財力投入了辦學。變賣自己的財產,拿出全部積蓄,建起2萬平方米的校舍,購置大量的教學設備,使愛蓮舞校成為我國一流的舞蹈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四百多名優秀的舞蹈人才。
1997年,她出資近百萬元再度復排并演出了大型民族舞蹈《紅樓夢》,并代表中國參加九七中國舞劇年,受到國內外的一致好評,至今已上演300多場。2002年主辦了“陳愛蓮藝術50年”——公益展演系列活動,被中宣部列為迎接黨的“十六大”文化活動之一。
2002年,中央領導人江澤民、朱镕基、胡錦濤分別為陳愛蓮題詞,祝賀她藝術青春五十載!2007年是陳愛蓮從藝55周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再次為陳愛蓮題詞:藝術青春永存!陳愛蓮是中國當代舞蹈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她以60多年的舞臺生涯演繹了舞蹈界的一段傳奇。
2020年11月21日,81歲的陳愛蓮辭世,舞仙歸位,從此她去天堂里“起舞弄清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