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婉華
茨菇曾是廣州泮塘五秀之一,古時廣州泮塘(今荔灣湖公園、泮塘路、南岸路、中山八路)一帶種植的五種水生植物,分別是:蓮藕、馬蹄、菱角、茭筍、茨菇。改革開放后,泮塘茨菇早已消失。
廣州人多喜吃茨菇,除了鐘愛它特殊的味道外,更注重它的意頭(廣州人生男孩謂之生了個茨菇腚),幾十年前的婚宴菜單,大多有燒肉炆茨菇這道菜,當時茨菇是常見根類植物。
到了今天,很多人不知道到哪買茨菇?長住番禺的朋友告訴我——茨菇仍是番禺農業品牌,過年應節上市的上佳傳統土特產,有大石“三寶”之稱的茨菇(大石三寶:茨菇、馬蹄、燈芯草),只不過種植面積太少。
大石種茨菇有好長歷史了,生長期二百多天,因為系沼澤草本,村民天寒地凍都要兩腳踩落爛泥打理茨菇塘。這等苦活,七零后八零后都不干了,余下上了年紀的人,不怕臟不怕凍不怕累,就為了給市民奉上一年一造的茨菇。
越凍茨菇的糖分越高,天寒地凍,好奇的人在塘邊看農婦挖茨菇,岸上的人凍到雙手戴著手套。茨菇莖葉長得好高,聽到有人在塘里說笑,卻見不到人,幾個農婦躬住腰屈住膝蓋隱藏在滿是高大莖葉的茨菇塘里勞作,她們好開心同岸上等著收貨的人說:茨菇長勢不錯,這一批肯定又香又粉。村婦們挖好后,要清洗很長時間,才能把塘泥洗干凈,大冬天的,吃到茨菇真不容易。
番禺人是幸福的,起碼他們能買到茨菇。朋友說她每年都幫襯南浦市場旁邊地攤檔東鄉村阿婆,因為她家的茨菇是自己種的,橢圓形,細細只,洗得雪白雪白。阿婆的慈菇好快賣完,買的人都不會跟她講價。大家都知道挖茨菇的艱辛。
茨菇味道獨特,無法形容,在廣府古早菜單中,有一席之地。粵廚將它紅燒、清炒、燉煮、煲湯……極富嶺南特色。茨菇是清寡之物,廣州人認為它必須配肉。茨菇燜燒肉過去是廣府人一道家常菜,甘香好味不肥膩,下飯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