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粗太深了太紧免费视频,日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电视剧,久久综合社区,欧美激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在线观看,a级在线视频,又黄又爽的免费视频

選擇語言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專題資訊 > 番禺僑訊 > 總第125期

特別報道——今日古邑之化龍鎮 在嶺南古鎮“邂逅”歷史傳承

來源: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3-08-07 16:18:25 閱讀次數:-
字體大小:


今日古邑之化龍鎮

在嶺南古鎮“邂逅”歷史傳承

素材/化龍鎮人民政府

整理/雍言


霞光萬丈汽車城(蘇志康攝).jpg

在廣東珠江口,黃埔大橋兩翼展開,撐起粵港澳大灣區一條智造創新經濟帶。每日約10萬輛次車輛從大橋上通行,溝通著珠江東西兩岸,繁忙而有序。這座被譽為“灣區脊梁”之一的黃埔大橋的西側門戶,正是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

化龍鎮位于番禺區東北部,全鎮占地面積55.7平方公里,有13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1個駐地部隊。本地戶籍人員約3.7萬人,外來人員將近5.6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員將近3.8萬人。無數的市民街坊在這里扎根,奮力創造鎮域發展奇跡,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昔日阡陌變通途

清代乾隆版《番禺縣志》地圖.png清代乾隆版《番禺縣志》地圖

清代宣統版《番禺縣續志》地圖.png清代宣統版《番禺縣續志》地圖


化龍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年逾古稀的老人屈先生說:“傳說南宋末,黃粵南由新會來化龍定居,其子黃龍在村南建龍山寺,自任住持。死后,鄉人傳說他化龍歸天,故村名為化龍。后逐漸發展為圩市,但規模小于西鄰的新造圩,故又名細圩。”

清代,分屬茭塘都的化龍堡和明經堡。

民國,分屬深水社鄉和崗尾社鄉。

新中國成立初期,屬禺南東區。1956年設化龍鄉(19573月為化龍、明經兩大鄉。19581月,明經并入化龍大鄉,同年10月屬石樓團)。19594月從石樓析出為化龍公社(19621月至19631月,曾一度析出明經以南地區為明經公社),1984年為化龍區。1986年置鎮。1987年為化龍鎮。

如今的化龍鎮改頭換面,倚珠江航道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新港隔江相望,東二環高速、廣臺高速、新化快速、南大干線等主要交通要道貫穿全鎮。軌道交通除在建的地鐵七號線(二期)和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外,還規劃地鐵八號線南延線(萬勝圍-海傍)、八號線南延線支線(化龍-黃埔客運港)十七號線(沙灣-廣汽基地),兩小時水陸交通圈囊括珠三角和港澳地區。這些橋梁及隧道,將連通珠江東、北岸的廣州國際金融城和臨港商務區,進一步發揮化龍鎮得天獨厚的“南北縱橫,四通八達”交通和區位優勢,使其占據珠江口“橋頭堡”優越區位。


工業立鎮促騰飛

現代產業基地.jpg

現代產業基地

化龍鎮以工業立鎮,鎮內工業以汽車整車、汽車零部件、電動工具、醫療器械、包裝材料、電子、家電等產業為主。全鎮“四上”企業122家,以汽車制造、電動工具、包裝材料、醫療設備為主,擁有“廣汽傳祺”“廣汽新能源”兩大整車生產基地,廣州市唯一的汽車行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汽研究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021年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有1家、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8家、產值超1億元的企業有37家;上市公司2家。

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番禺汽車城、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一批重點產業發展平臺相繼落戶化龍鎮。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5.48億元,同比增長10.8%;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554.62億元,同比增長12.8%,占全區的24.1%;實現限上商業銷售額587.48億元,同比增長30.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13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稅收收入35.23億元,同比增長83.6%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化龍工業在番禺首屈一指,除了比較出名的手袋、服裝產業,還有橡膠、農機、五金、家電等產業齊聚化龍,當時依靠‘三來一補’業務,手袋產業蓬勃發展,手袋廠分拆成手袋一廠和手袋二廠,和化龍服裝廠一起成為當時的龍頭企業。”化龍經濟總公司李經理對化龍工業的發展歷程了如指掌:“后來受到外資的沖擊,本地企業自主生產競爭力不足,再加上企業的資金都用于轄區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開始負債,最后只能改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政策改變,鎮政府可以直接從村征地進行開發,工業發展重心從發展企業轉為開發區建設,化龍打造了金湖工業區、翠湖工業區等,直至用地指標回收到區、市統一調配。”2005年,在市、區的統籌協調下,廣汽集團在化龍征地,2008年廣汽乘用車正式投產,開啟打造“整車制造+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基地。作為番禺區打造千億汽車產業集群的主要承載區,化龍鎮優化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圍繞強力推進廣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等龍頭產業科學發展、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激發新動能。

廣州鞍鋼.jpg

廣州鞍鋼

好太太集團公司.jpg

好太太集團公司

智能組裝系統.jpg

智能組裝系統

20221-6月,全鎮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19.67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限上商業銷售額233.24億元,同比增長18.8%;實現稅收收入13.12億元,同比下降27.6%;鎮內汽車產業實現總產值255.06億元,同比增長43.1%;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產值54.13億元,同比增長26.6%。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GDP94.19億,同比增長12.9%

化龍新城是化龍鎮目前重點規劃項目,該項目位于化龍大道東側,規劃面積約106.68公頃,以商務辦公、居住社區等功能為基礎,打造城市綜合服務群,規劃范圍涉及塘頭、水門、草堂三村、12個權屬用地。


現代農業新高地

化龍鎮的農業以花卉種植為主,是全國聞名的陰生觀葉植物生產基地。出產的“綠蘿”被評為廣州市第一批名優農產品、番禺區特色旅游農產品。

目前,轄內花卉種植面積14935畝,約占全鎮土地面積的18%,以綠蘿、夏威夷椰子、龍血樹、白掌等陰生觀葉植物為主,陰生觀葉植物銷量占全國總銷量50%以上。2021年,全鎮花卉平均畝產值約為2.5萬元,總產值約為3.73億元,自主研發的花卉產品在歷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獲得近40個獎項。

化龍花卉——如意.jpg化龍花卉——如意

蘭花種植基地.JPG蘭花種植基地

化龍花卉棚.tif.jpg蘭花種植基地


文脈永續放異彩

遍地文化古跡,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09個的是化龍鎮。有“廣東徐霞客”之稱的屈大均、嶺南畫派創始人陳樹人等文化名人,從這里走向世界;龍門橋、沙路炮臺、各類宗祠古建筑等文物古跡,在這里照拂世人。

將“中國民間文藝(飄色、乞巧)山花獎金獎”“中國飄色文化之鄉”“廣東省民間藝術傳承基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集于一身的也是化龍鎮,飄色、乞巧、龍舟等民間文化藝術在這里歷久不衰。

屈氏大宗祠

屈大均.jpg

屈大均

屈氏大宗祠位于化龍鎮莘汀村,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石混合結構建筑,青磚砌成的墻壁以及祠堂內眾多圓木做成的廊柱,顯得古色古香。地板和墻角都是用巨大的條狀石柱砌成的,歷經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保存完好。經省市文物專家考證,祠堂始建于明代早期或中期。族人屈大均(出生于明代崇禎三年)在《廣東新語》里記載,他小時候即跟隨長輩在大宗祠里祭祖,這說明祠堂在明代已經建好了。我們從清代番禺縣志以及存留牌匾題款可知,該祠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修。

屈氏大宗祠(黃彬鋮攝).jpg屈氏大宗祠

1929年,縣長陳樾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大均,便以屈氏大宗祠為翁山紀念小學,并于中堂右側設立“翁山紀念堂”,貯放及陳列珍貴的屈大均手跡及其他紀念品。新中國成立后,翁山紀念小學改名“新成小學”,后又改為“莘汀小學”。其后,翁山紀念堂逐漸被毀,所有手跡器物,蕩然無存。

19896月與“屈大均墓”一起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足見這座祠堂的分量。2007年,化龍鎮立項對屈氏大宗祠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全面的修繕,恢復了以前屈氏大宗祠的模樣。現在這里集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史展館等于一身,成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精神文化空間。

利用這里,我們陳列展示本地歷史文化。代表祠堂文化的龍舟、屈大均的塑像放在這里,村里的敬老、游園活動也在這里舉行,這里已經是我們村的文化陣地。”化龍鎮莘汀村相關負責人屈錦輝說。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除了宣傳和展示歷史文化,屈氏大宗祠已經融入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村民們日常生活、休閑娛樂的場所。“沒事都會來逛一下,帶小朋友過來,給他們講述故事。”一名莘汀村的村民說道。

在歷史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中,老建筑獲得了新的活力與生命,也激活了當地文化記憶,為實現永續利用和活態傳承打開新的思路和空間。

沙路炮臺

自小在沙亭村長大的屈慎寧已年屆八旬,他對沙路炮臺的故事如數家珍:“當年日軍炸毀沙路炮臺后,在沙路駐扎,駐點在沙路松石祖的李氏祠堂,并在炮臺周邊挖了戰壕,據說還能將全部炮臺連通。1945年,日本投降后,駐扎在沙路的日軍才撤走。”一百多年前,沙路炮臺與珠江北岸的魚珠炮臺和黃埔牛山炮臺、長洲系列炮臺共同扼守廣州通往獅子洋的水上交通要道,在珠江上形成“五虎擒羊”的態勢,成為廣州城市軍事防御的一道重要防線。

沙路炮臺遺址(劉達明攝).jpg沙路炮臺遺址

2013年開始,在經過一、二、三期的修繕后,9座炮臺、3處建筑遺跡及相關道路、排水設施于2020年底修復完畢,炮池、彈位、坑道、道路重新展現出原貌,設置了宣傳展示廳、增設了主題公園標識牌、休閑椅等,成為集考古、研究、教育、休閑等于一體的主題公園。

20216月底,仿制的德國克虜伯大炮也安裝在3號炮臺,供市民游客合影留念。

沙路炮臺公園.jpg沙路炮臺公園

陳樹人、陳復故鄉園

陳樹人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代表作有展現嶺南風光的《嶺南春色》《紅棉》《鼎湖飛瀑》等。他不僅是國畫革新之旗手,也是民主革命之猛士,他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系辛亥革命元老。其子陳復也投身革命。

陳樹人孫女陳靜芬回憶,陳樹人前往廣州市區居住之前,長期生活在化龍鎮明經村,其代表作《嶺南春色》,正是以故鄉園中的木棉樹為原型寫生創作。

村民胡先生說:“這棵木棉樹在這里已經有100多年了,它蘊含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意義,在村民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特殊、深厚的感情。”

為紀念陳樹人、陳復父子,20218月,化龍鎮選址陳樹人、陳復故居所在地,建設了陳樹人、陳復故鄉園,除了《嶺南春色》的原型“樹人紅棉”木棉樹,同時還設有陳樹人、陳復父子雕像“妙手鐵肩”。如今,這里已成為展示兩人家國情懷、革命精神的故事長廊,訴說著當年艱苦歲月里堅貞不屈的革命故事。

陳樹人先生畫像.jpg

陳樹人先生畫像陳樹人、陳復父子銅像.jpg

陳樹人、陳復父子銅像

陳樹人畫作《嶺南春色》.jpg

陳樹人畫作《嶺南春色》


飄色乞巧

始建于北宋中期的潭山村,至今已有900年歷史,這里的“潭山乞巧”和“潭山飄色”揚名廣府地區,均已列入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潭山飄色還被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潭山飄色.jpg

潭山飄色

潭山飄色——色仔.JPG

潭山飄色——色仔

潭山村至今仍保持多項傳統民俗節目與活動,“以前每年七月初七,未婚女子都會制作小巧物件,擺放在屋前供人參觀。”潭山村相關領導許偉麟介紹,2000年前后,潭山村重拾乞巧文化,重新注入新的文化內涵,讓乞巧作品成為講述時代精神、鄉風民俗的載體。

在潭山村文化綜合社區中心一樓,專設展廳陳列著大量乞巧和飄色作品,既有展示鄉村農耕場景的、也有講述虎門銷煙歷史的,部分作品內部接入電源和煙霧器,通電后作品配合聲電效果、煙霧彌漫,表現力更佳。

潭山乞巧”和“潭山飄色”不僅聞名廣府,在全國民間藝術中也獨具特色。

榮獲國家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乞巧供案《長生殿》.JPG榮獲國家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乞巧供案《長生殿》

潭山乞巧作品.png潭山乞巧作品

展廳中展出的作品里,化龍潭山飄色隊創作的大型版色《七姐下禺山》等兩板飄色曾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首屆飄色(抬閣)藝術展演,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乞巧供案《長生殿》獲得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潭山飄色’是化龍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潭山都會舉行隆重的飄色活動,舉辦的時候萬人空巷,海外的親朋鄉親會回來觀看這場大型文化巡游活動。”雖然由于疫情,飄色活動停辦,但化龍文化大使張本杰仍能夠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飄色巡游也成為團結鄉親、凝聚鄉愁、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渠道。


千年古邑今猶在

化龍鎮共13條行政村,每條村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109處不可移動的文物猶如珍珠般散落在村的各個角落,構成村民日常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著名僑鄉,化龍鎮每條村都有為數不少的旅外鄉親,他們遠在千里,卻不忘桑梓情,捐資捐物,積極投身家鄉建設,使村容村貌日新月異。

鄉村聯世界

沙亭村

沙亭村位于化龍鎮北部,面積約3.5平方公里,主要姓氏為屈、蘇、李,按姓氏系統建立祠堂,維系宗族。

相傳沙亭村于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成村,該地原是海灘,有海沙沖積形成的沙堤,鄉人稱之為沙路。

沙亭村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的故鄉。明亡后,屈大均書“明水長環”4字,刻作門樓石匾,示明王朝永不消逝之意,并于村口建一角亭,取名為“沙亭”。

清光緒十年(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村北馬腰崗設立沙路炮臺,今遺址尚存。截至2021年末,沙亭村戶籍人口312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110人,祖籍本村的港澳臺同胞約有53人、華人華僑有13人,主要僑居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

沙亭村(林光攝).jpg

沙亭村

沙路炮臺一號炮池全景.jpg沙路炮臺一號炮池全景

柏堂村

柏堂村位于化龍鎮東北部,面積約4.1平方公里,下轄東溪、柏堂、大街、地圍4個自然村以及14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3374人,外來人口2720人,2009年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

柏堂村文化歷史悠久,村內祠堂、文物、古樹木眾多。相傳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0年),有劉昶偕妻來柏堂定居,生下六子,后劉昶帶兩子遠去,遺下一妻四子。其妻矢志柏舟,終身相守,鄉人慕其貞節,以“柏堂”作村名。

本村的港澳鄉親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為家鄉建設捐資辦學、醫療、敬老和修葺宗祠、龍船、演戲等眾多公益事業已超一千萬元。李浩安、李廣熙、李家榘等三位先生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美麗鄉村柏堂村(劉達明).jpg

美麗鄉村柏堂村


草堂村

草堂村位于化龍鎮中部,面積約2.53平方公里,由草堂村、郭岺村兩個自然村組成,戶籍人口約1300人,非戶籍人口約5000人。

元至正十年(1350年)已有劉氏在此居住,村稱草堂,后在清朝年間,鄭氏搬來此地扎根而演變成村落。

關熙先烈生于191010月,卒于1939829日,為抗日航空烈士。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時任臺灣地區的領導人馬英九,特頒發 “抗戰勝利紀念章”給關熙,以昭尊崇,并表示臺灣地區政府對其的由衷感謝。

南社炮樓.JPG

南社炮樓


明經村

明經村(林光攝).jpg

明經村位于化龍鎮南部,面積約5平方公里,由8個生產隊組成,有六個自然片:左里、右里、仙嶺南約、仙嶺中約、仙嶺北約、橫下,常住人口3320多人,戶籍人口3950人,外來人口約9520人。

元代中葉,有胡姓人在此定居,終日明頌經典,乃改村名為“明經”。

明經村名人眾多,嶺南畫派開拓者之一的陳樹人、周千秋、梁粲纓(女),革命烈士陳復(陳樹人之子)等均是明經村人。周千秋和梁粲纓(女)伉儷(兩者皆為廣州市榮譽市民)、陳婉(女)和廖祥(陳婉之子、廣州市榮譽市民)、周日如(廣州市榮譽市民)等旅外鄉親熱心家鄉建設,捐款捐畫,助建化龍中學、明經小學、化龍醫院、敬老院和明經陳婉分院,成立“明經廖李雪顏基金”(李雪顏為廖祥先生的夫人),捐款金額人民幣超666萬元。

明經村離黃埔大橋、京珠高速入口相近,地緣優勢較強,美麗鄉村建設卓有成效。

潭山村

潭山村(周鋼浩攝).jpg

潭山村位于化龍鎮西南部,面積約4.6平方公里。潭山村由9個生產隊組成,常住人口4632多人,外來人口約11000人,2021年村經濟社集體年收入1518多萬元,人均收入32381.76元,村民分紅年人均3602.11元。

北宋中期許氏始祖青公由福建莆田遷入廣東,于潭山開基創業,歷時近900載,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村中主要姓氏為許姓。潭山古名壽山堡,現在的村名,源于潭山村前瀕湖水(白沙湖)后枕花山(花山崗)而得名。

潭山村是省、市、區遠近聞名的民間藝術之鄉,飄色、乞巧、醒獅、舞龍、龍舟等傳統民間藝術均得到有效弘揚與發展,潭山飄色和潭山乞巧均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潭山村先后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廣東省衛生村、廣州市文明示范村、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廣州市觀光休閑農業示范村、廣州市美麗鄉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廣州市文明村、廣州市最美村莊及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潭山村旅外鄉親眾多,并非常熱心支持家鄉建設,其中許浩彬和林偉明(女)伉儷(兩者皆為廣州市榮譽市民)、許國華先生等旅港鄉親捐款助建化龍醫院、化龍中學和化龍中心小學,助辦潭山教育、文化、敬老活動達幾百萬元人民幣。

遺跡通古今

莘汀村

莘汀龍船(攝于2019年端午).jpg莘汀龍船

莘汀村位于化龍鎮北部,面積約1.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4人,非戶籍來穗人口約800人,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村經濟社屬二級經濟,2021年總收入364.8萬元。

莘汀村因地貌得名(莘:眾多;汀:水邊平地)。該村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屈氏始祖屈禹勤從粵北南雄珠璣巷遷來定居,隨著人口繁衍,逐漸形成村落。世居村民主要姓氏以屈姓居多,另有李、盧、黃、謝、梁、崔等。

村內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屈氏大宗祠,內設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的紀念館,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奶崗烽火臺遺址。

塘頭村

塘頭村位于化龍鎮中心區域,面積約2.2平方公里,由上街、村心街、西街、下街四個自然片組成,有10個生產隊,共有戶籍村民1800多人。

據傳明代草堂村劉姓人遷此建村,為紀念祖居在草堂村塘頭崗而取名“塘頭”。另一說:村口有10多口大塘,村人以其為魚塘之冠,故名。亦有一說,塘頭村建村于元朝,巨海公因避禍而攜妻子到此地開村。

塘頭村文化底蘊深厚,位于富深里西端的觀海樓,建于晚清年間,現代儒家“三圣”梁漱溟和熊十力分別于1928年和1948年到此居住,讓該樓成為具有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筑。

適廬.jpg  適廬

村內還有文物古跡11處,其中,明代建筑有“廣州大三巴”之稱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山黃公祠,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民居、適廬等;文化名人有嶺南名醫黃省三、物理學家黃巽、番禺縣立中學創始人黃慶等。

西山村

西山村位于化龍鎮西南部,面積約2.1平方公里,由8個生產隊組成,常住人口1565人,外來人口1202人。

西山村又名西村,于明代建村,依山面海,村建于山崗東南坡,因村西有山而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潘友直之子潘觀福,自周子堂(今化龍鎮東南村)遷居西山,為西村潘氏始祖。

西山村地靈人杰,文化名人有晚清嶺南名醫潘名熊;清末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潘應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名譽領事、著名書法家潘景晴等。

西山村現有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西山潘氏宗祠、西山葉氏宗祠、南溪公祠、可大公祠、城庵公祠、月軒公祠、竹屏公祠、鎮鋒公祠、許才舉家族墓、昆巖公祠、西堂公祠,共11處,凝聚成寶貴的宗祠文化資源。

西山村(蘇齊珍攝).JPG

西山村


文明樹新風

東南村

東南村位于化龍鎮中心區域,面積約1.27平方公里。東南村由9個生產隊組成,戶籍人口1915人,常住人口1602人,外來人口約4300人。

東南村始建于宋代1127年,因宋代末年黃氏粵南始祖遷居于此地發展繁衍而形成,最早在龜崗建有永思堂,歷經數年,子孫繁多,在光緒次年(即1876年)在東南村選址重建永思堂(即黃氏大宗祠)供奉粵南公,黃姓為東南村大姓。東南村由東部北南走向的東街和南部東西走向的南街組成,故稱東南。

每年1118日為東南村敬老日,至今已開展了二十八屆敬老活動,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一。

東南永思堂.png東南永思堂


眉山村

眉山村位于化龍鎮的西南部,面積約2.3平方公里,由4個生產隊組成,常住人口1697人,外來人口約5000人。

眉山又名蘇坑,(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蘇姓退役軍人集結在山間盆地上建村,稱蘇坑。后來,村人認蘇軾為祖,為表達認祖歸宗之意,遂以蘇軾故籍四川眉山縣為村名。

眉山公園位于蘇坑大街主干道旁,占地9.5畝,建于2002年。2021年作為美麗鄉村項目,重新修繕,全天免費對外開放,公園內4棵古欖樹,歷史悠久。

5bf44047b327a309efc71b0d242e8ed.jpg

眉山村牌坊


古村攬光陰

水門村

水門村位于化龍鎮中心區域,面積約3.71平方公里,早居住群呈“椅形”且坐北向南態勢,下轄兩條自然村:水門芳山和陀背坑村,戶籍人口2446人,外來人口1852人。

水門牌坊.jpg

最早開村名叫(隔山),相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時,原住在水圳上的李姓遷來此地開村。民國十七年(1928年)村人又以村南北有兩山崗,對峙如門,中有小河穿過,向東流入珠江,命名為“水門”。

又傳最早開村人氏:林氏(現村的西寧街林地巷位置),唐氏(現姓唐山位置),蔡氏(現隔崗新村位置),劉氏(現芳山村前位置),文氏(現新造鎮文山村),李氏(現李氏大宗祠)。

現今水門村姓氏以李氏為主(占72%以上),【李氏:又記載為:京師的宗惠偕宣謁旅邸徴引子譜履曰;李氏繼皋陶之后,皋陶為當時的理官,子孫以理官為姓,后因逃難食李子充饑得生存改理為李】。其他主要姓氏有:林、夏、郭、潘、梁、呂、陸、陳、何、侯、許、馮、嚴、霍、胡等20多個姓氏。

復甦村

復甦村新貌(張永林攝).jpg

復甦村新貌


復甦村位于化龍鎮東部,京珠高速黃埔大橋邊,與黃埔港隔海相對,面積約5平方公里,有7個自然村:四沙、天圍、同豐、多洲、湛沙、七沙、中心片區。現在戶籍人口5144人,外來人口8786人,沿河涌而居,雜姓,宗系分散,是化龍鎮唯一的沙田村。

相傳村民圍海造田,按成圍的次序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洪命名,稱“洪圍”。后更名為“復甦”,象征村民的蘇醒與新生。

山門村

山門村位于化龍鎮南部,面積約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4人,外來人口約4000人。

山門村(周鋼浩攝).jpg

山門村始建于1368年,因李宗禮賣席子路過此地,在此地落地生根而繁衍成村落,古稱閆門、石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以后一直稱作山門。

社區樂安居

盛龍社區

盛龍社區位于化龍中學旁,面積約0.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0人,外來人口234人,是原“廣東省珠江甘蔗試驗場”(簡稱“珠江場”)的居民安置區。

2008年珠江場配合番禺區政府的用地規劃用作建造廣汽研發基地,所有居民于20085月整體搬遷到安置區,于同年12月成立盛龍社區。小區綠化面積12畝,共14座大樓,分32座梯,共有房屋362戶。社區內設有老人活動中心、文化室、健身路徑、兒童游樂場等康體設施。

盛龍社區(林光攝).jpg

化龍社區

化龍社區位于化龍鎮中心位置,總面積0.079平方公里,社區劃分4個居民小組,總戶數712戶,常住人口3600人。2002年,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辦〔200214號)文件的精神,在“化龍居委”基礎上組建“化龍鎮化龍社區居民委員會”。

63eebb5ab420b024cffc2088ef1c2da.jpg

曾獲廣州市番禺區安全社區、文明社區、“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等稱號。


化龍鎮,作為一個嶺南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現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化龍鎮在注重經濟建設的情況下,更加注重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延續歷史文脈,讓文物講述歷史,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化龍鎮這個老城鎮正不斷煥發出新活力。

跳躍的音符(王錦萍攝).jpg




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
放棄
繼續訪問繼續訪問
穗好辦
  • 掃一掃
    添加
    “穗好辦”
    小程序
手機版
智能問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網
    關注 · 微信
機構專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av网址|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蜜柚传媒| 国产91在| 久久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午夜天堂电影| 91av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桃花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2| 6080日韩午夜伦伦午夜伦| 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97在线播放|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香|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福利视频网| 999亚洲国产精| 欧美一级日韩一级| 国产精品色婷婷99久久精品| 亚洲影院久久|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久久网站精品| 国产91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 公乱妇hd在线播放bd|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白浆| 黄色av中文字幕| 999久久国精品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91|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性xxxxx极品少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四虎电影|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粉嫩| 91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久久不卡精品| 午夜av网址| 91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99999999|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亚洲另类| 午夜肉伦伦影院九七影网|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桃花|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潮视| 国产馆一区二区| 欧美乱偷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四虎| 日韩精品999|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区| 亚洲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国产一级片网站| 国产乱人乱精一区二视频国产精品 | 日本一码二码三码视频| 国产精品爽到爆呻吟高潮不挺| 午夜国产一区二区| 午夜激情免费电影|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潮视|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爽大粗免费|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浪潮av色|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 国产区一区| 日本一区午夜艳熟免费|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国产99小视频| 91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96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av在线网址| 国产一区在线精品| 精品久久不卡|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 少妇bbwbbwbbw高潮|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