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人的鮮味密碼
文、圖/肖韻賢
秋風起,蟹腳癢,中秋過后又到了螃蟹肥美的季節,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家里的餐桌上,每周幾乎都會出現一大盤的螃蟹。
現今大閘蟹的豐腴美味可以說是風靡全國,家喻戶曉,不過在老廣的心目中依然固執地只認可奄仔蟹的味道,在珠三角一帶的菜市場里,奄仔蟹一直與大閘蟹平分秋色,面對著膏如溫香,肉似軟玉,嫩滑甜鮮的奄仔蟹,幾乎是沒有幾人能抗拒這種美味的吸引。
番禺位于珠江出海口,被零丁洋和獅子洋圍繞著,得天獨厚的咸淡水交界養育著一些獨特的美味,奄仔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奄仔蟹的真身其實是青蟹,純正“海歸派”。它的一生不同的階段,按照生長的時期分別被稱為奄仔、重皮、軟殼蟹、水蟹、膏蟹(也叫肉蟹),而奄仔蟹指的是已經成熟、但尚未交配的母蟹,也就是臺灣人口中的處女蟳(蟹)。奄仔蟹在春末夏初季節出產,個頭一般在三兩左右,蟹膏色澤金黃,質地細滑,吃起來甘香鮮美,滑溜惹味。如有幸遇上換殼期的重皮奄仔蟹則更佳,硬殼底下有一層新生的軟殼,蟹膏濃滑似流沙蛋黃,更為滋味。食家介紹,選奄仔蟹主要看它們的腹部,白中略帶銹色,蟹肚鼓鼓地隆起來,按起來硬硬脹脹的,證明這只蟹的肚子里面已經是蟹膏爆棚,足夠美味。想要充分體現奄仔蟹的美味,烹調上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將生猛的奄仔蟹清理干凈,翻轉蟹身蟹殼在底,入鍋原只清蒸即可,原汁原味的吃法才是奄仔蟹最好的禮遇。
幾年前帶著馬來西亞的朋友到海鷗島覓食,剛好遇到了奄仔蟹上市。當時數量有限,只能兩人分享一只,客人們一試
之后大呼美味,直嘆可惜分量太少。這頓飯,奄仔蟹的美味讓他們一試難忘,之后逢人就推薦,還常常嘮叨要找機會呼朋喚友組團再嘗。
多年前到祈福新村探訪好友,午飯時候好友安排在祈福新村門口對面的魚米之鄉酒樓吃飯。飯桌上有一道蒸蛋,客人們都不禁心里嘀咕,請客吃飯竟然還會點蒸蛋,主人家也有點摳門了吧?禁不住主人的熱情招呼,禮貌性的挖了一勺。蛋羹一入口,一股鮮甜的海鮮味立即充滿了整個口腔,細品之下,淡淡的蛋香隨之而來。再細心分辨,陳皮的果香,紅蔥頭甜香,蒜子的辛香又列隊出現,多種味道融合又層次分明,各種的配料相互交融又更襯托出蛋羹海味鮮濃,一口之后就讓人忍不住要再來一勺。同桌的人也被這道菜驚艷到了,紛紛把勺伸到這道蒸蛋上,最后碟中只剩下的一點,還被人推進小半碗米飯,連碟子中的湯汁蛋羹一起拌飯吞進肚里。吃完后眾人才想起問這一道是什么菜?主人家說這是這邊的特產,蝦喇膏蒸蛋。據主人介紹蝦喇是一種小螃蟹,蝦喇膏就是小螃蟹的蟹黃,怪不得如此的美味。蝦喇膏的季節性強,每年到了端午節后就沒有了,要吃的話一定要踩著季節。于是我們也就記住這道菜,每年到了蝦喇膏上市的時候,我們總要到番禺覓食。蝦喇膏作為番禺人的美食密碼,在清河市場、海鷗島、十四涌都很容易買到。以前的價格也很實在,新鮮的蝦喇膏也就25元半斤,到餐廳吃只需50元一份。后來隨著識食的饕客越來越多,蝦喇膏變成了如今的稀罕之物,今年這道菜在市橋的餐館,已經賣到150元一份,還一味難求,餐廳備貨不多,熟客想吃還要提前預訂。同一水系的中山、珠海也有吃蝦喇膏的習慣,珠海的上市時間比番禺晚一點,錯過了番禺還可以過珠海解饞。珠海人吃蝦喇膏更為簡單,直接加入紅蔥頭、蒜子和陳皮蒸熟,一勺吃下去,更是滿滿海鮮鮮香的味道。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蝦喇那種小螃蟹,不過無論是哪種,我只知道蝦喇的美味難以抵擋。
蟛蜞,是一種生長在江河邊上帶著方形殼的小螃蟹,母蟛蜞懷有蟹子之時,走起路來會合抱蟹鉗,一步一叩首,十足像古人行禮作揖的樣子,于是便有了“禮云”的雅號,其產的卵就被稱之為“禮云子”。禮云子是稀罕之物,清明之前,趁著蟛蜞交配后,母蟛蜞還未產卵之時,番禺人就會捕捉母蟛蜞取卵,十斤蟛蜞才能制成三兩禮云子,足見其“矜貴”。禮云子保鮮期極短,古時一旦取到就要立即食用,不能隔夜?,F在有冰箱可多放幾天,但亦不宜久放,數日后則會變色變味。近些年自然環境的變化也讓蟛蜞劇減,禮云子就顯得更為矜貴。
矜貴的禮云子不容易吃到,但有一種平民鮮味也不容易吃到。第一次吃到泥蝦是在化龍,朋友說有一家餐廳專門做泥蝦,帶我們去一試,在一家貌不驚人的家庭式小館,餐廳的招牌菜之一就是泥蝦醬蒸魚。我們按店家推薦,點了一道泥蝦蒸黃腳立,黃腳立也是咸淡水的特有品種,游水的黃腳立肉質鮮甜細膩,只需簡單的清蒸就已經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而這道泥蝦蒸黃腳立,其貌不揚,只見魚身上面點綴著一些灰色如咸蝦醬的食物,但海鮮鮮味濃郁撲鼻,吃一塊魚肉,魚肉嫩滑鮮甜,清淡之余又帶著濃郁咸香的海鮮味。兩種不同的海味在口中混合,海水味的濃郁與魚香交織,既相互融合又各有特色,加上豉油的豆香、姜蔥的甜香,各種味道相互碰撞,一道清淡的蒸魚在泥蝦的帶動下鮮味被帶出了新的境界。這道菜連魚汁也不能錯過,用來拌飯,直接可以添飯兩碗。經查資料才知道所謂泥蝦,其實并沒有蝦,而是水中一種浮游生物,番禺人稱之為“水嵫”,又叫“蝦春”。秋冬季節在小谷圍至沙瀝水道中用網攔河截取,用鹽、燒酒、鮮橙皮腌制,味道鮮美,是以前窮人一年的佐飯佳品。屈大均有竹枝詞云:“有女嫁得牛額地,得嘗江瀝海蝦春”,就是說此物。不過現在在番禺也只有本土的饕客知道此物。不得不承認泥蝦的味道已經成為了我記憶中鮮味的代表之一。后來又在另一家餐廳里發現一道泥蝦小籠包,在傳統的小籠包上加入了泥蝦醬一起蒸,一口吃下去,先嘗到了泥蝦的海鮮濃香,混合著小籠包里湯汁的肉香,這種味道想起來也讓人直吞口水。只能說一句:番禺人真會吃。
站在蓮花山上,遠目海天一色,海面上有兩段黃綠色海水線,涇渭分明地告訴人們這里就是咸淡水的交界處。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番禺人擁有了大批特定的水生物資源:奄仔蟹、黃眉頭、鳳尾魚、金鼓、曹蝦、蝦喇膏、白鱔、基圍蝦┈┈ 這些水產的美味,成為了許多番禺人味蕾記憶,將會伴隨終身,無論去到哪里都會懷念這里的獨有味道。
奄仔蟹
蝦喇膏蒸蛋
泥蝦蒸黃腳立
泥蝦醬小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