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古邑之市橋街
舊城區煥發新活力
素材/市橋街道辦事處
整理/僑宣
市橋誕生于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間),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是番禺(縣、市、區)政府駐地。“市橋”之名的產生源于集市。宋代成集市時,集市內多橋。據說明、清兩代時,人們到石橋鄉去趕集,口語稱“市石橋”,“市”字是作動詞用,意為做買賣,“市石橋”便是去石橋做買賣之意。后來,人們說話時為圖方便,省去“石”,簡稱“市橋”,經過演變,便有了“市橋”之名。2002年3月,市橋撤鎮設街,市橋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11.35平方公里,下設28個社區和8個村。
尋根市橋
市橋歷代人文郁盛,留下了諸多彌足珍貴的文物古建筑。市橋轄內有群園建筑、沙墟陳尚書祠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黃編眉山寺等14處區級登記文物單位。
祠堂
宗祠于家族而言是根基和歸宿,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番禺,祠堂最初作為祖先崇拜的產物,是家族中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的、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建筑。番禺祠堂建筑最早的是宋代;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7年),家廟式的祠堂開始在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圍興建,番禺民間的祠堂建筑進入繁榮時期。到了清代,番禺民間的祠堂建筑得到迅猛發展。清代學者屈大均就在《廣東新語》一書中描寫了祠堂之盛:“自唐宋以來,蟬連而居,安其土,樂其謠俗,鮮有遷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彌皆有祠,代堂為構,以壯麗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有數十所。小姓單家,族人不滿百者,亦有祠數所。”
在清康熙年間,因清政府采取了禁海移民政策,下令讓沿海居民內遷,絕大部分的祠堂被拆毀。到清乾隆嘉慶年間(1796年-1821年),由于禁海移民政策的取消和經濟發展,番禺又興起一輪修建祠堂的風氣。現在看到的祠堂大部分是清代建筑,但用了不少明代遺存的建筑材料,所以現在看到番禺大部分是清代建筑風格為主,兼有明代少許建筑材料的祠堂,具有特殊的建筑歷史價值。
現在修繕管理得比較好的祠堂里,宗族祠堂被演化為文教娛樂中心,被當做重要的農家書屋和族譜修繕場所。很多祠堂里,“族規”“家訓”上墻,多有勸誡,為后人遵循。
目前,在市橋轄內有1座祠堂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5座祠堂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市橋沙墟村的陳尚書祠(又稱寶硯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為奉祀沙墟陳氏始祖陳顯而建,在清代有重修。據記載,徽宗皇帝曾經御賜“擎天寶硯”并御賜五言詩刻于硯的背面,“寶硯堂”和祠中的青云巷牌匾上的“擎天”“洗日”也是出自此詩。該祠堂是番禺少數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祠堂之一,在2021年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市橋丹山村的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在清同治乙丑年(1865年)、1984年和2002年均有重修。在抗日戰爭時期,丹山村為珠江縱隊第二支隊的重要活動地區之一,丹山村黎氏宗祠又是攻打市橋日偽軍的主要集中點和出發地。黎氏宗祠作為廣州游擊隊二支隊駐地之一,為革命做出了積極貢獻,是番禺區著名的革命舊址,在2011年公布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市橋黃編村有時庵蘇公祠、梅庵蘇公祠、松堂蘇公祠和竹軒蘇公祠4座祠堂,祠堂具有嶺南建筑特色,為研究祠堂建筑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歷史實物,均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此外,云星村的祠堂是市橋挖掘傳承和活化利用宗族宗祠文化的典型例子。云星村先后投入近千萬的資金對宗祠進行修繕,現在祠堂逐漸成為村民們的文化娛樂、話家常的好去處,讓“空房子”變成“人氣館”,舊祠堂煥發出新生機。
陳尚書祠
黎氏宗祠
松澗祖陳宮祠
群園建筑
群園建筑位于番禺區海傍路69號,市橋河北岸,始建于1941年,2008年全面修繕。該建筑是由李輔群所建,故名“群園”。園內建筑群包括前樓、主樓、后樓、北樓和南樓,主體建筑占地面積1144平方米,是一座集居住、辦公和軍事防御功能于一體的宅邸。該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風格,屬民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這座建筑為研究番禺抗日戰爭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記錄了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新中國成立后,群園曾作為番禺縣政府的辦公地點,如今是番禺區老干局、番禺區老干活動中心的所在地。2002年7月,群園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群園建筑”。
群園(劉洋攝)
眉山寺
眉山寺位于市橋街黃編村村口。從寺內現存的碑記可考,該寺始建于明代的正德元年,原為黃編十景之“百石書山”遺址,是大文豪蘇東坡后裔、福建漳州龍巖書院府訓導蘇瑄所建。蘇瑄為紀念先祖,便用蘇東坡的籍貫“眉山”作為寺名,命名“眉山寺”。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海盜之患禍及番禺,此寺幾乎荒廢,后由大中丞王毅庵上疏請修復此寺。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再次修繕裝飾,成為文人聚集之地。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嘉慶七年(1802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多次重修。1991年,由華僑、港澳同胞及社會各界人士捐資數十萬元,按原貌修復,眉山寺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番禺區規模較大、遠近馳名的民間信仰場所之一。在2011年1月公布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眉山寺
長堤老舍
長堤老舍位于市橋街道海傍路,建于清代。大門向南,總面闊8.5米,總進深15.8米,占地面積134.3平方米。該房子為青磚墻,二層建筑。在平安公園內的青磚古舊“老房子”,屬于“市橋皇帝”李輔群大管家的住宅,2013年改名為“長堤老舍”,由于多年沒有人居住,擬對“長堤老舍”進行改造及保護,改造后將作為番禺名人博物館、市橋博物館或文化展覽廳之用。2011年1月公布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長堤老舍
先鋒大街12、14號古民居
先鋒大街12、14號古民居位于市橋街道先鋒社區先鋒大街12、14號,是先鋒大街古街區內的一座建筑。從建筑風格上看應為中華民國時期的建筑,該民居既保留了嶺南清末民初古民居形制,同時吸收了大量西方古典主義風格。該建筑裝飾華麗,原應為大戶人家居住,對研究番禺民國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對先鋒大街古街區的保存也有很大的意義。2022年2月公布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解放路七巷3號、5號、6號民居
解放路七巷3號、5號、6號民居位于市橋街道三堂社區,建于清代,具有典型的嶺南民居風格,對研究番禺民居建筑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歷史實物。2011年1月公布為番禺區登記保護文物。
先鋒三巷的鑊耳屋
尋味市橋
番禺這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嶺南古邑,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粵菜的發源地之一。番禺菜秉承了廣府菜的風格,夏秋講清淡,冬季講滋補,選料廣泛。獨特的美食烹出水鄉風味,成就番禺這一美食天堂,飲食文化名揚天下,因而有“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說法。
市橋白賣
市橋白賣是番禺十大特色名點之一,相傳始創于清末民初一位市橋謝氏廚師之手。因誕生在市橋,所以命名為“市橋白賣”。市橋白賣餡料選用新鮮的鯪魚肉,將魚肉打成膠狀,然后混合臘味、蝦米、陳皮、胡椒粉、魚茸皮等為主料,突顯出鮮爽無骨刺、鮮甜不含腥。餡料潔白,而頂部會依據時令放置輔料(臘腸片或蟹子等),外皮也是用鯪魚膠制作的。
市橋白賣
廣式臘味制作技藝
番禺廣式臘味制作技藝,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臘味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于“肉甫”和“臘味”的記載。在明清時期,珠三角一帶生產的臘味,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廣式臘味,番禺地區(含今廣州市大部)的臘味也正是廣式臘味中的代表。番禺民間長期流傳著“秋風起,食臘味”的風俗,不少廣府菜式的制作都離不開臘味,臘味制品已經成為人民日常飲食生活中的一部分,并產生了許多與臘味相關的文化,反映了嶺南古代的物產、商業等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廣州市番禺食品有限公司旗下自創傳統品牌“禺山”臘味受民眾喜愛,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逐漸通過宣傳、文化交流等方式,對其他地域產生著影響。
臘腸制作
扒金山
“扒金山”是用土鯪魚膠堆成小山狀,底部用一塊生菜葉托著,周圍是清水火鍋,吃的時候用勺子將魚膠刮入水中煮熟。“扒金山”這個名字的由來,除了和鯪魚膠堆積成山的形狀有關之外,還因為粵語中的“扒”有著財源滾滾、興旺發達的美好寓意,人們就用“扒金山”來命名這道菜,形象地展示了用勺子將鯪魚滑刮到火鍋中的動作,還體現了一種烹飪技法。這道特色美食經番禺賓館改良后,集傳統嶺南文化于一身,與現代飲食文化相融合,深受食客青睞,連續多年在各大美食節上引起轟動,大放異彩,多次成為省、市、區對外接待的一道名菜,是番禺賓館名副其實的“鎮店名菜”。
扒金山
港式茶餐廳文化
“冰室”起源于廣州,本是指售賣冷飲、冰淇淋、沙冰等冷凍食品的場所,也被稱為“冷飲店”。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冰室”傳入香港,并慢慢流行起來。香港早期的冰室受英式飲食文化影響,主要提供奶茶、咖啡、汽水等飲料,以及雪糕、三明治及多士等餐點。后來,應大眾消費者的需求,平民化的冰室陸續出現,這就是茶餐廳的前身。
茶餐廳自60年代興起,糅合了粵式飲食及西方文化,又將港式冰室及酒店、西餐廳飲食文化融合,成為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
在20世紀90年代,香港影視文化在內地的風靡,加上香港回歸的時代背景,為香港文化輸入內地創造了絕佳的時機,當時有很多人捉住機遇到內地創業,港式茶餐廳也因此被帶來了內地。例如在市橋西麗的大哥茶餐廳的創始人容太便成為抓住機遇,成為到內地開港式茶餐廳的“第一代”們。
一開始番禺的茶餐廳很少,民眾對茶餐廳的接受度不算很高。隨著人口變遷和香港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廣府飲食文化和香港飲食文化的融合,加上民眾對于新鮮事物能快速接受,就逐漸接受了茶餐廳。
時代還在進步,“港式”與“廣式”的混搭,催生出更多的融合飲食文化。茶餐廳是市井味道和文化的代名詞,也是融合創新、兼容并蓄的大灣區飲食文化的體現。
茶餐廳菠蘿油
優學市橋
知識就是力量,教育要從孩子抓起,市橋弘揚著古老的中華文化的同時,拓路前行,探索科學技術前沿。市橋街的教育環境良好,從幼兒教育到中學,共有廣東省標準化、廣州市規范化校(園)23所,仲元中學高考成績多年處在廣州市的領先位置。
北城幼兒園開筆禮(北城幼兒園供圖)
傳統文化,浸潤人心,融入學校教育過程
北城幼兒園充分開發運用本土化資源,圍繞“文化育人 潤澤童心”教育理念形成文化育人辦園特色,致力開發嶺南本土文化育人課程,形成以灰塑為主打,一班一特色的藝術活動,讓幼兒通過參與活動提升對美的欣賞和表現能力。
市橋中心小學是廣東省第二批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成立非遺項目特色學生社團、舉行非遺體驗活動等途徑,傳播非遺文化知識。目前,廣繡、扎染、剪紙和粵劇等已成為學校特色。
市橋南陽里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乒乓球、游泳、田徑、輪滑等幾大體育項目都各具特色,其中游泳、乒乓球成為廣州市傳統項目學校。發展體育項目的同時,南陽里小學在推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方面成績斐然,在2022年6月成為第12所番禺區少兒戲曲傳承基地學校,讓校園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成為涵養戲曲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而傳承弘揚戲曲文化精粹,培育學生戲曲素養,營造濃厚的校園藝術氛圍。
中心小學扎染(中心小學供圖)
粵劇《花木蘭巡營》劇照(南陽里小學供圖)
體教融合,以體育人,關注學生體質發展
市橋先鋒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在20世紀90年代初,先鋒小學就把輪滑列為重點發展的學校體育項目,是當時區域內最早把輪滑教育列為學校教育項目的學校,培養出中國第一個輪滑世界冠軍范楚倩。在2016年,先鋒小學提出“踩著輪滑傳承‘三堂鳳舞’”的創新思維,獲評市橋唯一一個民俗文化“三堂鳳舞”傳承基地,讓先鋒輪滑再添文化內涵。近年來,先鋒輪滑確立了以競賽促教育質量、走先鋒輪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以進一步強化先鋒輪滑品牌力。
市橋北城小學在創辦之初就確立足球為學校體育特色項目,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長為廣州市傳統項目(足球)學校、全國青少年足球活動布局學校和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學校緊緊圍繞校園足球活動組織形式開展活動,培育學生的足球興趣素養,深化足球特色。多年來北城小學向國家、省、市等高一級運動隊輸送多名較高水平的足球運動員,包括陳志釗、梁學銘、蔡子立等,其中陳志釗、梁學銘還曾分別入選國家隊和國家青年隊。
先鋒小學輪滑(先鋒小學供圖)
北城小學足球(北城小學供圖)
打造品牌,激發動力,推動學生個性發展
市橋橋城中學由創辦至今,中考成績一直處在番禺區領先位置。橋城中學踐行“人人皆可成為達人”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達人教育”的特色品牌。每個學期都會開設近60門選修課和十幾個學生社團,為全體學生提供適合自己興趣特長發展的平臺。其中,橋城中學管弦樂隊成立于2015年,曾多次參加音樂交流活動和比賽,獲得社會各界高度好評。
市橋星海中學則是以音樂為特色,以“加強校本教研,開發校本課程;強化音樂特色,打造星海品牌;實現和諧發展,保持良性循環”為長期辦學目標。以音樂純潔道德,以音樂豐富精神,以音樂開啟智慧,以音樂健全體魄,通過音樂育人來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
廣東仲元中學是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元勛鄧仲元先生的名校,是國家級示范性高中、中國百強中學。學校的“君子之風教育”被列為廣州市特色學校重點立項項目,已開發如《現代君子禮儀》《古琴》《編藤》《壓花》《剪紙》《文化番禺》等特色課程。課程傳統而時尚、民族而多元、豐富而別致,著力培養師生現代君子修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精神需求。
星海中學(星海中學供圖)
樂創市橋
市橋的經濟發展主要圍繞第三產業。作為番禺“老中心”,市橋早期的商業發展以臨街散鋪、專業批發市場、傳統百貨商店為主,僅能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隨著商業蝶變升級,鉆匯廣場、番禺永旺夢樂城、基盛萬科里等購物中心的出現,都反映了市橋的商業定位的改變。同時利用區位優勢引入更多經濟總部以及創意文化園,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
西坊大院(西坊大院供圖)
西坊大院
西坊大院文化創意園位于番禺市橋街,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番禺縣國營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廠,是番禺工業經濟的起源之地。經過改造,挖掘保留重現歷史文化,滿足相應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成為了番禺市橋周邊新晉的網紅打卡地,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西坊大院對非遺文化格外關注,建設了非遺文化工藝街、非遺文化體驗區等非遺空間,邀約了廣繡、漆藝、廣彩瓷等非遺手工藝人進駐,為非遺文化提供展示空間,舉行非遺文化展覽。在2021年,西坊大院被授予“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牌匾。
值得一提的是,西坊大院有一個極具特色、古色古香、層次分明的書店——米谷書店,吸引了許多讀者前來拍照打卡。書店采取立體中空塔式設計,擁有30米高的圍合型書塔和金字塔式的玻璃天窗。其中,設有書廊閱讀區、中庭天際云講區、書香分享區、兒童閱讀區、紅色書屋、閱讀休息區,光影錯落,書香滿溢。書店會定期邀請線上線下各大領域的知名網絡博主及達人舉辦各種分享活動。米谷書店在2022羊城書展期間,入選廣州首批公共閱讀空間試點名錄,推動“書香羊城”全民閱讀,更好地滿足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西坊大院集人文商業、社區休閑、旅游觀光等多功能于一身,更易于與市橋地鐵商圈的規劃無縫銜接,有望成為市橋乃至番禺區的一大亮點特色。
西坊大院(西坊大院供圖)
番禺廣場
番禺廣場地理位置優越,位于市橋街東南部、緊鄰區政府,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目前地鐵3號線、18號線和22號線已建成通車,未來五軌交匯的灣區樞紐中心正逐步兌現。地鐵3號線鏈接著多個交通樞紐,是為廣州市最繁忙的地鐵線路;地鐵18號線作為國內首條時速160千米的全地下市域快線,建成部分已連接廣州主城區和南沙自貿區,南延段計劃連接中山、珠海;地鐵22號線則將通過鏈接多個大型交通樞紐,串聯起廣州、東莞、深圳三大都市,并與地鐵18號線交匯于番禺廣場,構成“軌道上的大灣區”。
《番禺廣場及周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將對番禺廣場周邊進行TOD模式開發,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在以公共交通樞紐為中心的半徑約400-800米的范圍內,將各種用途設施及公共空間進行復合型布局,形成以道路為軸線的緊湊型市區,實現“地鐵綜合交通物業”的綜合開發。番禺廣場及其周邊地區將通過交通組織、開敞空間、空間形態、地下空間四大策略進行提升。
從定位來看,番禺廣場將成為以交通樞紐、行政辦公、文化休閑、商業商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番禺未來新中心。通過建成7個下沉廣場,整合3條交通動線,聯動5大交通設施,綜合利用軌道、公交、有軌電車等通行資源,縮短換乘距離和時間,實現高效便捷交通。還將引入圖書館、文化設施及游憩設施,打造平康公園-區政府-中央公園-市橋水岸的2公里長活力多元的城市中軸,從相對單一的行政商務區轉變為復合綜合型公共中心,為市民提供內涵豐富、綠色便捷的城市生活及文化活動空間。
番禺廣場
市橋商圈
市橋商圈是番禺最早形成規模的成熟商圈,主要以易發街、大北路、延伸至鉆匯廣場及周邊區域為主。
易發商業街東起橋興大道、西臨光明路、南臨禺山大道、北至繁華路,緊鄰還有番禺賓館,附近有友誼商店、新大新百貨、禺山商場等商業機構,是市橋內成熟的商業地段。易發商業街的前身是番禺易發商場,在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易發商場經營各種電器產品,由于款式新穎、價格實惠,來自全國多家商戶匯聚于此,可謂盛極一時。當時人們把易發商場稱為番禺老板的“黃埔軍校”。
后來,深圳大型水貨市場崛起、電子商務的發展等原因,易發商場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2004年,易發商城推倒重建;一年后,新的易發商業街開始試營業。易發商業街作為番禺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引領全新商業模式,成為當時番禺城市的新地標。易發商業街自2005年開業以來,培育了一大批的商業人才,帶動了周邊多個商業項目的升級改造,讓市橋中心的商業環境和氣氛得到了提升,對推動番禺區第三產業特別是商貿服務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鉆匯廣場始建于2005年2月,是番禺區首個地鐵上蓋(廣州地鐵3號線市橋站)的商業項目。鉆匯廣場是以番禺珠寶產業為背景,集精品珠寶、婚慶、時尚女裝、休閑餐飲等特色于一體的主題商業廣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鉆匯廣場依托廣州城市的發展,打造鉆匯智慧商圈·互動社區平臺。
鉆匯廣場屬于廣州市鉆匯商貿集團有限公司的商業板塊之一。集團董事長陳元興是印尼華僑。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引起了陳元興的關注,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陳元興把在香港紅磡的珠寶生產車間整體搬到了番禺。當時由陳元興親自帶隊,將傳統、寶貴的珠寶制作工藝傳授給當時在內地招收的學徒們,并且把完善的珠寶產業生產管理體系輸送到番禺的工廠。在陳元興的帶領下,鉆匯集團不斷壯大,規模和服務不斷優化,成為一家集珠寶首飾供應鏈管理、品牌設計營銷、產業園區運營、商業配套服務的集團公司。
鉆匯廣場(鉆匯集團供圖)
樂活市橋
番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站,也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而市橋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是番禺民間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書法美術、曲藝彈唱、舞蹈健身私伙局等群眾性文化團體蓬勃發展,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
市橋醒獅
市橋醒獅,是廣東醒獅拓展項目,區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市橋街轄區內的珠坑、黃編兩地醒獅。近代以來,市橋周邊鄉村民眾在喜慶節日期間一直有在誕會等民俗活動中進行醒獅游行的傳統,而后慢慢發展為帶有特色的市橋醒獅。在1949年后珠坑村和黃編村組織成立了醒獅團,開始在十鄉會等民間活動中表演,市橋醒獅從民間自發的健身娛樂活動轉變為有組織的群眾活動。市橋醒獅的表演追求趣味、刺激,技術動作多在高樁和半空間進行。其中珠坑龍獅以高樁表演為主,“南獅峻嶺顯雄風”等高樁套路成為其招牌套路;黃編醒獅出獅時保持昂揚姿態,以一板一眼的武術功架,作出跳躍、猛撲的動作,盡顯獅王的剛健威猛。市橋醒獅現有傳承人陳盛照、陳嘉裕、蘇炳松、蘇嘉賢、蘇嘉涴等。
市橋醒獅(譚若鋒攝)
三堂鳳舞
三堂鳳舞是武術和舞蹈表演兼備的古老民間藝術。番禺的鳳舞以市橋三堂圩最有特色,分為《巡游》與《盤山》兩段,巡游以一鳳鳥模型為主體,帶領百種飛鳥彩燈和各式魚燈,吹吹打打環市巡游,游畢即進入一空曠地帶,環繞《鳳凰山》飛行三周,然后偃旗息鼓,由一名梳丫角頭髻的少年獨奏洞簫,引鳳起舞,舞畢金鼓齊鳴,百鳥燈、魚燈一躍而出,環繞鳳鳥嬉戲游樂,鳳鳥則展翅揚威,引吭高鳴,最后在百鳥的簇擁下,登上鳳凰山,造出《百鳥朝鳳》的圖案。
市橋街輪滑走在全國前列,作為全國滑輪之鄉,在2000年,市橋文化站與市橋先鋒小學輪滑隊聯合創作,在繼承古老鳳舞的基礎上,打造出新的輪滑鳳舞藝術形式,組建了先鋒小學 “三堂鳳舞隊”,創新地傳承了市橋民間藝術“三堂鳳舞”。
三堂鳳舞的創新傳承
市橋廣繡
廣繡,全國四大名繡之一,始于唐朝,至今具有一千多年歷史。廣繡是廣州府刺繡的簡稱,與潮繡合稱“粵繡”,是流傳于南番順等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在清代,廣州府番禺縣一帶,是著名的廣繡之鄉。
市橋廣繡,是區級代表性項目名錄(廣繡擴展項目)。在20世紀50年代,市橋婦女多以繡花為副業,產品多銷往國外。后因機繡的推廣,逐漸式微。近年來,黃潔明等廣繡藝人積極傳承,使之得以復興。市橋廣繡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變,以花鳥、人物、瓜果等題材為主,設色鮮明艷麗,大量發揮補色的對比作用,著力渲染吉祥歡快、生機勃勃的氣氛。廣繡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潔明,師從廣繡大師許熾光,掌握傳統廣繡的二十多種針法和技法,其作品是“畫”與“繡”的有機結合,同時培養出馬佩瓊等優秀徒弟,并致力于在校園和社區宣傳推廣廣繡文化,在番禺及廣州地區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孫中山先生發繡像》(馬佩瓊作品)遠看像攝影作品,近看儼然一幅精美的素描畫,人物棱角分明,明暗豐富,生動傳達了孫中山先生的睿智和堅毅的人物形象特征。該作品于2016年11月在廣州非遺創意賽-----廣繡風評比中,獲得最佳技藝獎。
灰塑
灰塑,是嶺南地區獨特的傳統建筑裝飾工藝。灰塑工藝歷史悠久,始于唐代,明清兩代是灰塑藝術的鼎盛時期,黎文源、黎普生、楊瑞石等人便是清末杰出代表,廣東四大名園、廣州陳家祠等藝術建筑,都有這些人的作品。廣東人在營造房屋時,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將糯米漿、鹽、紅糖添加到貝灰、石灰主體材料中,創造出灰塑這門工藝。灰塑大量留存于祠堂、書院、私塾、文塔、廣府民居等建筑之中。其主要用在門額窗框、山墻頂端、屋檐瓦脊、亭臺牌坊等美化裝飾,與傳統的嶺南建筑三雕(磚雕、石雕、木雕)齊名。原材料主要以石灰為主,具有耐酸、耐堿、耐高溫、防水、防臺風等特點。灰塑的色彩搭配喜用紅、黃、綠三色,出彩奪目,在青磚墻、碌灰筒瓦面的色彩基調里特別明顯。為適應建筑風格的需要,也會采用“素胎”的表現形式。番禺灰塑作為嶺南建筑裝飾藝術的一個載體,記錄著番禺嶺南文化的變遷。
灰塑市級傳承人崔鏡興,市橋街沙墟一村人,曾師從著名畫家麥英聯學習國畫,1975年跟隨番禺本土灰塑老藝人陳大朱參與古建筑修復和營建。1982年開始獨立參與余蔭山房、陳家祠等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灰塑修復工程。崔鏡興一直致力于古建筑中的灰塑修復以及灰塑作品的創作,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與此同時,崔鏡興還致力于廣州灰塑的傳承與傳播工作,并多次參加區內外多個大型活動和灰塑培訓班,向現場觀眾展示、傳播灰塑技藝。
灰塑
其他非遺傳承人
市橋沙墟村還有一名非遺傳承人崔俊賢,是番禺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船頭、尾雕刻工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番禺區南村鎮員崗村梁氏傳統龍船頭、尾制作技藝第四代傳人,師承員崗村龍船頭、尾制作技藝大師梁鎮洪先生。
龍船頭、尾雕刻(崔俊賢供圖)
兼收并蓄的文化
番禺基督教歷史展館(陳育安攝)
在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同時,有著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具有極好的多元文化特征。
番禺基督教歷史展館是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建筑,坐落于市橋街大南路,1920年3月落成啟用。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宗教政策的保護幫助下,這座建筑歷經數十年社會變化而外貌如初。2019年,番禺基督教歷史展館進行重修,面貌煥然一新。番禺基督教歷史展館見證了一種外來文化的發展,更是體現了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
群眾體育發展
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番禺區向來有比較濃厚的足球文化,有著廣泛的熱愛足球運動的群眾基礎。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足球交流已成為三地民間交流最為熱絡的方式之一。
20世紀90年代就已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現任廣州番禺區體育總會會長的馮慶華一直致力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足球文化交流,夢想是通過足球,讓粵港澳三地的人更相親、情更近,通過推動粵港澳民間足球的交流、在比賽中增進友誼、加深了解、盡情享受體育的快樂。
馮慶華小時候曾在番禺讀體校,即使后來經商,也放不下對體育的熱愛。他創辦木生緣足球俱樂部及200余畝的專業訓練比賽場地,建設了珠三角城市中心最大的連排足球場,每年在足球場投入500萬元人民幣左右,足球場每天都有眾多足球愛好者前來踢球,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青少年后備力量及專業的教練人才。
木生緣足球俱樂部(木生緣足球俱樂部供圖)
位于城區中心的市橋星海公園(楊達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