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博思
最近喜歡翻舊書。
閑暇時讀書,不愛用腦,只想看些簡單易懂的散文小說,如果題材涉及飲飲食食的就最好。可惜新生代的美食博主多數言之無物,或是配圖花哨,或是不知所然,總讓我這個讀者讀之無味,棄之可惜。而我常看的幾位美食作家……噫,我承認自己也是一個喜新厭舊的俗人。
說回舊書。因著番禺特別多舊書店的緣故,我閑暇時也特別喜歡到舊書店淘幾本舊書,其中,一本《粵菜溯源錄》把我的眼光鎖住了。無他,皆因作者——特級校對。
特級校對,名字有點搞笑,卻是香港飲食界的傳奇人物,1951年在《星島日報》寫美食文章,也是第一個在香港報紙開專欄寫“食”的人,可以說,是當代食評的“祖師爺”。特級校對真身是誰?正是20世紀50年代《星島日報》的總編輯陳夢因,“大千居士”張大千曾說:“有人精通某一個地方的菜,而夢因熟悉中國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個菜的來龍去脈。至于既能動口又能動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講起中國菜,夢因是難得的第一人。”
陳夢因在回憶錄講述他寫美食文章的來龍去脈,事緣《星島日報》在林靄民主政后,銷路不斷下跌,1951年某日,林靄民召開編輯會議急商對策,陳夢因隨口說:“多開一個娛樂版吧!”提議獲通過,交由當時采訪娛樂新聞的陳良光負責編輯這個,陳夢因建議陳良光在娛樂版范圍,加些衣食住行內容。當娛樂版內容準備得七七八八卻獨欠寫“食”的作者,陳夢因遂自告奮勇交了幾篇食稿,同事周鼎提議把這個寫“食”的專欄叫做“食經”,從此便開創了報紙寫“食經”的先河,陳夢因亦索性以“特級校對”為筆名行走江湖。沒想到,本屬游戲文章的“食經”大受歡迎,六個月后文章結集印行單行本發售,亦一紙風行,“特級校對”之名不脛而走,亦為香港美食評論奠下基石。
好的美食評論,一定不會單寫食,會寫食物味道,寫環境,寫典故,這其中,陳夢因可謂是佼佼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提到的“食在廣州”。“食在廣州”這四個字,相信大家都聽過,但有沒有想過“食在廣州”原意并不是我們如今說的好吃的食物在廣州,而是另有所指?在書中,陳夢因引用了《廣東新語》的作者屈大均所說的:“天下食貨,粵東盡有之,粵東所有食貨,天下未必盡有。”由此便推敲出自唐朝以來,在被派往南蠻之地(即現在廣東地區)官員中口口相傳廣州的“食貨(即食材)”遠比中原的要多,久而久之便有了“食在廣州”的口頭禪。書中更娓娓論盡了“食在廣州”是如何從“食材多”到“美食多”的演變的,其切入點之新奇,論點之豐富,令人讀來嘆為觀止。
信息時代,人人都是美食家,菜一上桌,人未起筷,相機先食,再通過互聯網分享出去,下面再簡單寫一兩句評語,就已經是食評。我們獲取信息的路徑變得多元,對事物的了解反倒淺薄得可笑。面對傳統的八大菜系,面對軟件上推陳出新的各派餐廳,我們逐漸變得失去耐性,我們習慣了看到就能迅速判斷所用食材、口味的菜名,習慣了單用食材和調味品堆砌出來的食物,不再想花時間去了解它背后的淵源和故事。
本書由陳夢因20世紀80年代寫的20多篇文章編輯而成,在書中他追溯了廣州、潮州、東江、順德4系粵菜之源,歷史掌故娓娓道來。其中,陳夢因提到20世紀40年代流行于美國食壇的中國“雜碎”,在廣東食史上值得大書特書,因為“雜碎”或直接或間接養活逾百萬炎黃子孫。他又列舉洋人喜愛的“叉燒”、“甜酸豬肉(即咕嚕肉)”為“雜碎”菜的代表,又吐槽說美國廚師燒豬肉弄不出“甘味”,畫虎反類犬而已。書中又提到民國時廣州的大三元酒家推出過一道名為“六十元大裙翅”的招牌菜,六十塊就能吃大裙翅那么劃算?非也,六十元,即當時的六十元毫銀,可買十四擔上好白米,但富豪鄉紳仍追捧不已,可謂“豪門一席酒,貧家數年糧”……
《粵菜溯源錄》主要講廣東的飲食,講了蛇羹、餛飩、魚生,又談到了潮州菜、順德菜、客家菜、海南菜,聊到了粵菜師傅的點點滴滴……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廣東飲食感興趣,又厭倦了快餐時代如蔗渣般的美食稿,不妨看看此書,也許會對廣東飲食有新認知呢。

《粵菜溯源錄》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