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灰塑
文、圖/李漢杰

2014年,崔鏡興在番禺石碁鎮紅木街創作了大型高浮雕灰塑作品《百鳥朝凰圖》,用鳳凰、喜鵲、雉雞、鸚鵡和牡丹、菊花、石榴花等組圖,色彩富麗繁華,立體感強、表現層次多、組圖復雜,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展現了崔鏡興雕塑技藝細膩生動的特點。
市級代表性名錄項目。灰塑是古建筑常用到的裝飾藝術品,制作工藝包括材料配制及加工、構思造型、固定骨架、造型打底、批灰、上彩等六個基本步驟。一般建筑在門額、窗框、山墻頂端、屋檐瓦脊等處,如屋脊、樓閣瓦脊(俗稱“卷脊”)、走廊、過道矮墻瓦脊(俗稱“看脊”)、房屋山墻頂部(俗稱“草尾”或“八字”)、門樓或門口背面(俗稱“倒朝”)。“卷脊”多塑鰲魚吞脊,而祠廟則常以神話、歷史或戲曲的人物、動物為題材,也有以鳥獸為題材的“五麟”等。番禺區的灰塑作品分布在沙灣、石樓、石碁、鐘村、南村、大石等民田區的祠廟、民間大宅庭園。
番禺地區灰塑工藝歷史悠久,清代是灰塑的鼎盛期,黎文源、黎蒲生、楊瑞石等便是清末番禺灰塑的杰出代表,廣東四大名園、陳家祠等都有這些人的作品。民國初至20世紀50年代,受嶺南繪畫和雕塑藝術熏陶,出現了布輝、邵耀波、潘達生、潘悅生、陳大朱等藝人。20世紀60年代期間,灰塑工藝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灰塑藝人被迫轉行。改革開放后,番禺一些灰塑老藝人如陳大朱等重操舊業,隨著政府主導的文物修復工程開展,灰塑工藝得到發展,崔鏡興、梁棉等新灰塑藝人為灰塑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崔鏡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自小愛好畫畫,曾經跟隨麥英聯老師學畫畫達4年之久;1975年跟隨陳大朱師父學泥水建筑,畫燈影,畫草尾,雕塑花鳥。1980年至1982年在南村余蔭山房跟隨陳大朱學習灰塑工藝,于1982年在余蔭山房正式獨立從事灰塑工作。他不斷探索,務求精益求精,多方走訪學習灰塑技藝,舍短取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無論花鳥神話、人物動物,皆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代表作有南村余蔭山房《山水》、石碁紅木街《百鳥朝凰圖》等。
黎蒲生灰塑作品《功名上書》

2015年12月7日,崔鏡興在番禺余蔭山房創作《戲獅圖》,他正用畫筆蘸取各種顏料對細部進行描繪。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