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衡,從金鋪雜工到恒生銀行董事長
文/林干 圖/愷麟
在世界股票市場界,香港的恒生指數是反映香港股市價幅趨勢最有影響的一種股價指數。它的創始人,也是世界著名的華資銀行恒生銀行的創始人何善衡的金融生涯,卻是從廣州太平南路一間南成小金鋪的雜工開始起步。

何善衡
何善衡(1900-1997),祖籍番禺縣茭塘司石溪村(今屬廣州市海珠區石溪)。清代末年出生于澳門一個貧困家庭,在半饑半飽中度過了幼年。因無力支付昂貴的學費,10歲前仍未入學讀書。父母將他送回石溪村,入讀費用不高的私塾。
鄉間私塾,雖然學的是《三字經》《幼學瓊林》等古典啟蒙書籍,但何善衡十分珍惜這種學習機會,刻苦攻讀,勤學不輟,能夠對課本背誦如流,深得老師喜愛。幾年下來,他不僅認識了許多字,而且明白了為人處世的傳統道理,這段學習生活對他日后影響頗大,以至于發達后,他捐資在家鄉石溪辦起了一所劬勞小學,為家鄉子弟提供讀書機會。后來,家庭發生了變故,連私塾的低廉學費也支付不起,13歲的何善衡被迫輟學,只好到了廣州一間鹽倉當雜工,干的是清理場地的活,薪水低微,生活困苦。兩年后,他辭掉鹽倉的工作,轉行到位于廣州今人民南路一帶的南成金鋪當學徒。

民國時期的上下九
在南成金鋪做學徒,其時是有名無實,并非真正學習買賣,只是做倒痰罐、掃地及沏茶遞水之類的打雜工作。不過,何善衡并沒有嫌棄這份卑微工作,在金鋪,他一方面工作勤快,手腳麻利做好瑣碎的雜務;一方面利用一切機會多看多問多思,了解金鋪的買賣交易知識,另外,購買經濟、法律、市場營銷、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書籍苦修自學,間中向老板提供一些參考意見,他的商業才華很快被老板認可,允許他參與買賣,并且嶄露頭角,22歲時被升任為金店司理(經理助理)。
在南成金鋪,他結識了同為行家的林炳炎,并深受林炳炎賞識,這段友誼不僅為何善衡日后發展鋪了路,而且成就了兩人日后的輝煌事業。在金鋪過了多年打工生涯后,24歲這年,他決心“自闖世界”,辭去金店的職務,向朋友借了一筆錢與人合股于廣州上下九路開設了匯隆銀號,從事港幣買賣業務,也漸漸炒起黃金來。

恒生銀號
但是老板不是那么好當的,匯隆銀號生意并非一帆風順,何善衡在炒金過程中因為虧蝕而曾三度掛單。所謂“掛單”就是根據當時廣州黃金市場的規矩,炒金虧錢者,名字和所欠的數目就會在堂內掛單,直到款項還清方可贖回。
虧空了的何善衡已經身無分文,走投無路之際,到上海向老友林炳炎求助。此時的林炳炎已經在上海開辦了大銀號,成為上海金融界重要人物。已經發跡的林炳炎并不嫌棄這位“落難”的朋友,親自到碼頭迎接何善衡,安頓后并吩咐專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在上海的日子里,何善衡一邊在林炳炎的商行里幫忙,一邊籌措欠單的款項還債,在林炳炎的幫助下渡過難關。
匯隆銀號經營了六七年后,1933年3月3日,何善衡與林炳炎、何添等人在香港中環永樂街70號創辦了連伙頭共11人的恒生銀號,銀號的業務仍是他們熟悉的買賣貨幣和黃金。當時何善衡出資最少,僅1000港元。不過,何善衡參與創辦恒生,不但影響了他的一生,也影響了恒生的發展歷程。
1941年,當日寇侵華的戰火迫近香港時,何善衡當機立斷,把全部資金調往澳門。這是一著妙棋,當時在東亞和東南亞,只有澳門使恒生銀號得以保存實力,避免了一場浩劫。抗戰勝利,何善衡攜帶大量資金返回香港,參與了黃金買賣。經過三年的“黃金大戰”,恒生獲得巨額利潤,并且成為香港黃金業界的權威。他始終認為在香港做生意較外地容易,便于1952年11月向政府申請銀行牌照,并于12月5日正式注冊。
恒生正式注冊,打算發展全面性的銀行服務,標志著這家傳統老牌銀號開始向現代金融企業的轉型。1960年,恒生正式轉為公共有限公司,并正名為“恒生銀行”。注冊資金增至3000萬港元,在中環興建起恒生大廈,在九龍、旺角增設了多間分行。他領導編制的“恒生指數”,作為股市升跌的參考系數,以其科學性與權威性而為世界所接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從金鋪學徒出身的何善衡,推己及人,從自己多年的經歷深知經營之道在于以誠待人,他提倡“服務大眾,人客至上”的精神,把恒生的業務方向主攻香港中小型企業、市民大眾。后來如鄭裕彤、李嘉誠等叱咤風云的華商巨子,當年創業,都曾得到恒生的大力協助。他曾表示:“我們自始至終本著顧客第一的精神時刻提醒員工,不論是草根階層,還是勞苦大眾,只要他們一踏進恒生銀行,便成為我們的上賓。”根據何善衡的原則,恒生訂立一系列服務守則,如員工要勤懇盡職,要反應敏捷,要培養忍耐、忠誠、整潔及樂于助人的精神,雇員更不可誤導或批評客人,或與客人爭辯,應該耐心聆聽客人的需要,并即時答復,還要謹記客人的名字,在客人離去時更應親自送行等等。每當顧客踏進恒生銀行,就會得到職員的熱情招待及協助,如代填表格、引介至適當柜臺等等。因此,恒生透過一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周到服務,拉近了銀行與社會大眾的距離,贏得了顧客。與當時匯豐銀行的做法,華人要借錢先經過買辦這一關相比,恒生銀行的服務更有溫度,因此,恒生很快得到香港市民的認可,在香港銀行界脫穎而出。1964年時,恒生銀行更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何善衡的繼任人利國偉說,恒生銀行迅速發展的原因,歸功于何善衡的眼光,他對恒生兩大貢獻:其一是立足香港、其二是對客人好。

民國恒生銀號廣告
在公司內部運作上,何善衡也很有一套:公司走向企業化,辦公室政治在所難免。但是,何善衡仍很重視與員工的關系,并曾在高層例會中亦莊亦諧地以粵語訓示大家:“老婆可以鬧(粵語罵的意思),但伙計就唔鬧得。事關你養老婆成世,鬧下都得,但下屬幫我地揾錢,唔應該仲鬧佢?!保ㄒ饧础捌拮涌梢粤R,但伙計卻罵不得。因為你養活妻子一輩子,罵一下還可以,但下屬幫我們賺錢,不應該罵他?!保?/span>
他著書《閱世淺談》,把待人接物之道公之于世;并信守忍怒,談到用人時,絕不姑息庸才:“可以原諒一個吹毛求疵的主管,但卻無法忍受既不損人,亦不利己的老臣子,對新同事不予指導,亦不大關心,做錯了則叫他再做,絕不加以解釋,使人暗中摸索,倍感困難,這種人存在,簡直是事業上的絆腳石,應予鏟除。”
1965年,香港發生波及全港的擠提風潮之時,當恒生的現金將要提清時,4月8日下午5時,何善衡即緊急召開董事會,毅然以讓出51%控股權為條件,引進了匯豐銀行的大量資金,使恒生銀行安然度過了危機,得以繼續發展,而他本人仍然繼續擔任董事長。在他領導下,恒生銀行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每年業務都保持兩位數增長。到了1972年更成為港內首家上市銀行。如今,連同總行在內,恒生銀行已發展到140間,市價總值列匯豐之后,高居香港銀行第二位,何善衡本人也積累了逾百億港元的個人資產。

恒生銀行香港總部
由于何氏早年受教育的機會不多,所以他在發跡后極重視教育。1970年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成立,曾向多所高等院校捐款,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一個校園便命名為“善衡校園”。1973年,何氏夫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捐款在新界葵涌填海區興建中學,并將何善衡的“善”字和其妻李寬德的“德”字合并,取名“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何氏在一生中得到多所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番禺理工學院(現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何善衡教學樓
1980年,與多位恒生銀行董事資助注資創立“恒生商學書院”,以培訓商界人才。2006年,何善衡慈善基金會向香港中文大學捐款,中大將成立的新書院命名為“善衡書院”。
何善衡一向熱愛家鄉,樂善好施,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關心祖國建設。1979年以來,捐巨資、贈物給家鄉興建學校、醫院、敬老院、幼兒園,以及筑路、整治村容環境等共十多個項目,如今工業大道南西側420號有一家石溪中醫院便是他捐建并題名的;他還資助廣州發展科技文化交流等多項基金,還捐巨額款項資助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廣州醫學院、番禺理工學院,為省、市、區、縣、鎮等50多個部門和單位捐資贈物,捐款總額達1.1億港元,其中廣州市接受捐贈共7000萬港元。
1993年7月8日,何善衡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他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后,繼續為支持廣州市公益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先后捐給番禺理工學院1000萬港元,捐資6360萬港元興建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新住院樓、中山醫科大學何母劉太夫人中心實驗樓、海珠區第一人民醫院門診樓。
1994年,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何善衡連同恒生的幾位老友梁銶琚、何添以及利國偉,各捐資港幣一億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每年向中國內地有杰出成就的學者頒發獎金,以鼓勵學者在科技、醫學及其他領域的成就,在我國科技界影響巨大。1996年6月22日,何善衡被授予“廣州市杰出貢獻獎”。
1997年,何善衡先生在香港因病去世,享年97歲。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