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與南海,江河變通途
文/陳焯斌
古時的廣州,與“番禺”“南海”時分時合,相互交融。話說清末,廣州城即越秀和荔灣的老城區,是番禺和南海這兩個縣共同的縣城。番禺和南海,以解放路為界,分治廣州城以東與廣州城以西。三者的關系表面上各分彼此,但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和血脈聯系,人員往來、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密切。
中國改革開放后,番禺和南海都曾經各自成立過縣級市。21世紀后,番禺和南海分別并入廣州市和佛山市,成為后兩者轄下的區。2009年3月19日,《廣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設合作協議》及兩市城市規劃、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環境保護等4個對接協議的簽署,標志著廣佛同城的正式啟動。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廣州市番禺區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地帶的過江橋梁建設,滯后于番禺區與海珠區接壤地帶的“建橋熱”。從番禺西北部前往隔江相望的南海平洲三山、荔灣芳村,沒有直接過江的陸路通道,須繞路經洛溪大橋、新光大橋、番禺大橋到海珠區,再由海珠區經鶴洞大橋或丫髻沙大橋穿行荔灣芳村,才能到達南海平洲三山、桂城, 費時塞車,十分不便。
慶幸的是,隨著區域經濟發展重心調整和廣佛同城化發展重心南移,番禺與南海交通不便的局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首先是,東沙大橋2008年7月建成,不僅拉近番禺區大石南浦島與荔灣區芳村東沙開發區的聯系,也大大地縮短了番禺通往南海平洲三山、桂城的路程。其次是,跨越番禺與南海的“牽手橋”——海怡大橋和番海大橋,分別于2010年9月29日、2021年2月1日建成通車,結束了兩區因一水相隔無直通過江橋梁的歷史,加速了兩地迅速融入大灣區1小時通勤圈,并與荔灣芳村西部銜接,大大改善了人們的出行環境。
應該說,如今的番禺與南海,江河變通途。這些新時期的“跨界”橋梁,連通了區域兩岸,連向了大灣區未來。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