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婉華
在廣州出生長大,母語便是廣州話了,長大了便分辨得出他們講的是西關口音、東山口音、海珠口音、番禺口音……差別只在個別的字和音,只有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才會分辨到。
每天都會聽到廣州人講粵語,就連外來的朋友,都學會了幾句“母雞”“好犀利”用來日常聊天。
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但祖籍是潮汕的,聽得更多的是父輩們講的口音很重的廣州話。即使他們自認為廣州話講得好流利,而耳尖的我一聽,全部給我聽出來他是潮汕人,外省人講廣州話,更容易聽出來。
這些年去番禺釆訪多了,才知道小小一個區居然有幾種鄉音,正宗的番禺人一聽就知道你來自哪個鎮,畢竟上了年紀的人自帶口音。
這種鄉音到了海外,原汁原味地傳給下一代,以至在外國出生的后代,居然帶著番禺鄉音。
番禺地膽告訴我,番禺有好幾種口音,看是哪個鎮?市橋口音和十八涌口音有些微區別,大石和沙灣口音也有一丟丟的不同,市橋話是不是能夠代表番禺話呢?有待粵語研究專家去探討。
有時到鐘村鄉間釆訪,覺得鐘村話和市橋話有極細微的區別,到了沙灣鎮吃雙皮奶,店內阿姨講的沙灣方言比較有特色,我喜歡聽。
奇怪的是,番禺靠近順德的地方,口音偏向順德話,由于黃閣鎮接近東莞,其口音又帶點東莞風……
從大廣州來說,花都、從化、增城的廣州話都各有千秋,都不純正,有的帶著客家口音。
本土方言就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文化符號,一開口就知道你是哪里人,具體到一個鎮,方言深入到百姓的細胞里,留下深深的印記。
如果有一個相聲節目講下廣州話內的西關話、東山話、海珠話、番禺話,再講下番禺的市橋話、大石話、沙灣話……這個相聲除了逗人大笑外,還真正地在傳承豐富多彩的廣州方言地域文化。
畢竟在全球,有2億多人在使用粵語。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