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古邑之橋南街
廿余載華麗蛻變 沙田水鄉誕生新中心城區
素材/橋南街道辦事處
整理/羅輝
宜業宜居宜游新城(郭錦華攝)
2002年3月,橋南街誕生在農田密布、河涌交錯的市橋河南岸,“橋南街”之名也由此而來。橋南境內地勢平坦,三面江環水繞,河網縱橫,共有大小河涌12條,河道長20.5公里,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典型的沙田水鄉地貌。成立之初,橋南街轄區內只有1個行政村、4個社區,2007年1月1日,原屬沙灣鎮的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劃入橋南,后隨著住宅小區的增多陸續新成立了5個社區,目前橋南街轄區面積17.85平方公里,下轄4個行政村和10個社區。截至2022年12月底,轄區常住人口105091人,其中戶籍人口65300人,來穗人員及市內其他地區戶籍人口39791人。
光陰荏苒,滄海桑田。在橋南街茁壯成長的21年歷程里,勤勞奮進的橋南人民在這片美麗豐饒的土地上揮灑著汗水,讓橋南從最初典型的沙田農耕區,華麗蛻變成經濟社會興旺發達、高檔商住小區林立、城市環境美觀整潔、社會秩序和諧安定、現代化城市氣息和嶺南水鄉風光兼備的宜業宜居番禺新中心城區。
商住興旺
展現新城活力
圍繞“建設宜居宜業新中心城區”這個總體定位,橋南街大力實施了“調一優二促三”產業發展策略,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如今,第三產業已經成為了橋南街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橋南街大力扶持新興產業,緊抓番禺大道形成汽車服務產業集聚態勢帶來的機遇,大力扶持汽車服務產業集聚發展,做大做強經濟支柱產業,目前已落戶16家“限上”汽車銷售服務企業。同時繼續加快轉型升級,全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2022年橋南街作為牽頭單位開展的區重點建設項目共4個,分別為朗信國際、南岸一號、卓正地產、橋南名都項目,完成總投資額37.47億元。
成立之初,橋南街轄區內只有華薈、華景、福景、繡品4個社區。2007年,隴枕社區由沙灣鎮劃入橋南街。隨著城市人口擴展,橋南街轄區內商住小區不斷增加,過去的農田、耕地陸續建成大型商品房項目,隨后相應成立了御院、番奧、新世紀、昊龍及可逸陽光社區居委會。在宜業宜居的發展定位下,橋南街積極發展優質住宅項目,陸續建成了華景新城、海倫堡流金歲月、花樣年華、華薈南景園、新世紀花園、德寶別墅花園、金業別墅花園、番禺奧林匹克花園、綠庭雅苑、喜盈雅境、昊龍花園、朗陶居、康城水郡、可逸江畔、時代雅苑等眾多個園林式住宅小區。
同時橋南街大力引進現代商貿服務業,轄區內主要商業體有:奧園廣場,總占地面積約6.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4.7萬平方米,為集休閑娛樂、飲食消費、辦公經商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奧園養生廣場,是廣州市首個以養生為主題的商業項目;大潤發購物廣場,營業面積約3.5萬平方米;還有哈街商業街等商貿服務設施,為轄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商業服務。
經過橋南居民二十一載的辛勤耕耘,如今橋南已逐漸發展成為融精品商業、休閑度假、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城市文化與商業中心,具有南國水鄉特色的、適宜居住和創業的高質量城市居住生活區。眾多優質的住宅小區和成熟的商業、休閑、文體配套設施,讓橋南街成為無論是番禺“土著”還是新番禺人都向往的安居樂業的宜居宜業新城。
“我剛好就在2002年橋南街建街時入住橋南的番奧社區??梢哉f是看著番奧社區和橋南街一步步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一步步改善?!奔易》瑠W社區的李阿姨說。
“當時我們為了孩子讀書來到橋南居住,這里真的像城中村一樣,可能連城都沒有,就是村?!睋畎⒁袒貞洠敃r的番奧社區周圍十分荒蕪,初搬入的時候,社區里的道路十分狹窄,邊上還有一條臭河涌。而如今的番奧社區,可以說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時我記得周邊就只有這一個樓盤。你看現在周邊那么多的樓盤,已經是高樓林立、連片的小區。”李阿姨說現在的道路寬敞自不用說,周邊的河涌也沒了臭味,并且河水清澈。每天晚飯后,居民們在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的小區里散步,聊聊家長里短,平淡的生活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除了小區美了、道路寬闊了,橋南街這些年來,從學校的增多,到番禺區中心醫院搬遷來此,還有奧園廣場等商圈的開業,都讓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李阿姨2002年從清遠來到廣州番禺,學醫出身的她一開始在一家國際學校里做一名保健醫生,后來逐漸接觸了幼兒教育,在機緣巧合下,接下了一間幼兒園自己經營,如今已經營著三家幼兒園的她說,“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可以說正是橋南街以及番奧社區的發展讓我能更好地沉下心投入到幼兒教育事業當中。”

新建住宅小區林立(郭錦華攝)
傳統文化
與現代文明交匯
作為一個年輕的街道,橋南街還保留著流傳已久的人文風俗,成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匯點。
龍舟文化歷久彌新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橋南街南郊村、陳涌村有著深厚的龍舟文化底蘊。
南郊村毗鄰市橋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利于龍舟文化的發展。南郊村在農歷五月初一到初七組織開展游龍活動,鏗鏘的鼓聲、沸騰的吆喝,成了南郊村民每年端午節的美好回憶。2020年,橋南街選取南郊村打造“一村一品牌”項目,將龍舟文化與法治文化相融合,以龍船頭代表憲法,引領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以橈、船身代表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規;以鼓、羅傘、旗幟等代表村規民約、家風家規等。同時,設置了南郊村龍舟文化墻,展示南郊村多年參加龍舟競技的圖片及獎項,以悠久的龍舟文化鼓舞村民“力爭上游,自強不息”。
陳涌村大小內河水域貫穿全村,為陳涌村龍舟文化提供了優厚的發展條件。陳涌村不負厚望,成立了一支約50人的龍舟競技精英隊伍,挑選條件均為村內對龍舟活動有濃厚興趣的青壯年,每年農歷五月初一,陳涌村的龍舟隊伍都會在陳涌村內河開展游龍活動,以“飛龍駿水,風調雨順”的寓意,寄予陳涌村平安順遂、幸福喜樂的美好愿景。如有大型龍舟比賽,龍舟隊伍的精英每年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開始鍛煉。由于訓練有素,陳涌村在參加番禺區舉辦的“蓮花杯”龍舟比賽中曾獲得第二名、第三名的佳績。陳涌村在龍舟文化的傳承及競技中獲得佳績,體現了陳涌村龍舟隊的團隊合作精神,展現了陳涌村民樂觀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賽龍舟民俗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文化長河,滋養著村民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
孝道文化浸潤人心
孝的倫理觀念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核之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可能割斷歷史。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們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陳涌村積極弘揚“百善孝為先”的中華優良文化傳統,運用塑像立碑、楹聯書法、公益廣告、繪畫涂鴉等多種形式,讓“孝”文化具體化,有機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把陳涌村打造成一個特色的孝心村。陳涌村敬老宴從2000年開始舉辦,到2019年已整整舉辦了二十屆。如今,敬老宴已成為陳涌村的一條情感紐帶,在敬老宴的背后,展現的是陳涌子弟那顆熾熱的敬老心和那份濃厚的敬老情。2020年,陳涌村獲評“番禺區文明示范村”。
不僅在陳涌村,在橋南街各村,敬老蔚然成風。新冠疫情前,每年各村都會舉辦規模盛大的敬老宴,邀請村中60歲或70歲以上的長者赴宴。草河村素有孝善敬老的傳統,敬老宴也舉辦了十多年了,通過舉辦敬老宴讓下一代感受到孝老敬老的好風氣,也讓老人們“吃出”了幸福滋味。
在春節等傳統節日,各村均向長者發放慰問金、慰問品等,對年長的困難群眾也加強幫扶力度,形成敬老愛老的良好氛圍。

龍舟
美麗鄉村
建設結豐碩成果
橋南街下轄草河、陳涌、蜆涌、南郊4個行政村,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各村結合自身實際,堅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環境整治等各方面工作,努力建設環境優美、安定和諧、政通人和的新農村。草河村被評為廣州市美麗鄉村,南郊村、陳涌村、蜆涌村先后獲評番禺區美麗鄉村。
草河村
從傳統農業到農文旅融合發展
草河村始建于清末,清代后期,部分水上居民在該地租佃土地,為方便耕作,沿河涌在基圍上搭建茅房居住。原為隴枕沙的一部分,稱為隴三。最初村民聚落在一個形似草鞋的名叫“草鞋洲”的沙洲上,沙洲中的主河名為草鞋河而取名“草河村”,沿用至今。草河村共有姓氏99個,其中主要姓氏有梁、黃、陳、馮、何。居民來源廣,姓氏多,少有宗族關系。草河村轄區面積約4.39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內戶籍人口388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5015人。
草河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甘蔗、水稻。抗日戰爭時期曾開辦過牛力土榨糖寮3間,進行季節性榨蔗生產片糖,后停辦。20世紀90年代初,工業逐步發展?,F時工農業和第三產業共同發展。全村有農田3000多畝,以種植花卉、蔬菜、香蕉等經濟作物及養殖四大家魚為主。村內工業區占地約330畝,有近100家企業。
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政府加大了草河村基礎設置建設力度。2007年12月,動工興建草河大刀沙觀龍島路工程。2010年10月,總投資約1.35億元,番禺區歷史上一次性投資最大的農村路橋建設工程(草河大刀沙觀龍島路橋建設工程)項目的節點工程——德怡大橋正式通車。德怡大橋的通車,標志著整個橋南街草河村、石碁鎮大刀沙、石樓鎮觀龍島路橋工程以及“一村三島”(即草河村、大刀沙島、觀龍島、海鷗島)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基礎工程拉開序幕。
2011年,草河村申報為“都市綠洲,嶺南水鄉”番禺區名村創建點;2013年,列入廣州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草河村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造進村大道,利用村委會舊址重新修建,建成農業科普培訓中心,整治建設橋頭休閑區景觀。草河村都市型生態觀光現代農業漸成規模,成為現代都市人鄉村游的好去處。同時,依托村內2條外河道、6條內河涌、3000余畝高標準基本農田、600余畝生態保育園等資源,邀請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李郇、廣州市編研中心主任丁冠蕾等專家學者以及相關專業部門參與草河村整村改造、特色花卉小鎮、水稻實驗田等規劃,努力形成“高標準規劃、多部門聯動、全方位推進、一體化發展”的多方聯建新模式,全面推動觀光農業、綠色產業、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番禺區大力支持草河村發展都市觀光農業,未來,將充分利用草河村地域優勢,引導花卉產業提檔升級,引進先進的花卉種植技術及花卉品種,形成廣州地區最具影響力花卉產業園。同時,鼓勵企業推出季節時花,打造高品質花卉品種展示推廣平臺,由花卉布景打造風格各異的主題景觀,形成童話般的花卉小鎮,使其成為鄉村游的亮麗名片,助力草河村鄉村振興。

草河村現代農業基地(郭錦華攝)
文化傳承留住鄉愁
2020年以來,橋南街啟動草河村“共同締造”活動,旨在活化保護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老舊建筑,進一步推動草河村在建設美麗的“南國水鄉、都市綠洲”中實現鄉村振興。
橋南街全面梳理村內老舊建筑和歷史文化,向村民采集“村莊記憶”,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觀”的思路,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格局結構。
草河村對草河二街具有50年代風貌的舊建筑進行活化改造,將草河糧倉活化成為草河村糧倉文化館,設置農耕文化廳、水鄉文化廳與糧倉文化廳三大部分。文化館陳列著村民捐贈的草帽、蓑衣、籮筐、扁擔、水車、鐵鏟、稻谷脫殼風車、運土車、犁杖等農耕用具,與舊時候通過船艇運載糧食交公糧的圖繪相呼應,重現“顆粒歸倉”情景,仿佛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將人們帶進時光的流轉長廊,聆聽草河農耕文明的足音。
過去糧倉裝的是看得見的糧食,現在則裝著看不見的“精神食糧”。如今,這里已改建成為草河村民“記得住鄉愁”的文化場所之一。凝聚歷史,留住鄉愁。展館以立足農業生產主要方式,挖掘和展現草河村傳統農耕文化的特征和風貌,展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風貌和農耕文化,讓后人了解傳統農業和文明禮儀,記住鄉愁。
“這里每一個物件都有它的一段歷史,值得我們品味和回顧?!贝迕裉鲜逭f,館內陳列的農業生產用具他都曾經親身接觸、使用過,再看到它們,滔叔心里有一種止不住的親切感。“看到這些藏品,我心里真的特別高興,高興于能有這樣一個場所供我們這些老人回憶曾經的時光,高興于我們的子孫后輩還能有這樣一個場所去品味感受過去的,悠久的歷史文明?!?/span>75歲的何伯站在文化館前觸景生情,他說:“看著這些農具一下就將自己拉回到了那個曾經艱苦奮斗的歲月,文化館留住了鄉土記憶,也留住了我們的根,它時刻提醒我們,要不斷努力拼搏上進?!?/span>
同時,草河村糧倉文化館周邊的農村信用社、油廠、衛生站等舊建筑也被修復,成片連片留住記憶鄉愁。

草河村糧倉文化館
村容改造提升幸福指數
橋南街道和草河村委攜手,邀請相關專業團隊、社會組織、區職能部門等專業人員組成“街+村+N”共同締造工作坊,通過入戶走訪、樹下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加強與村民的聯系,收集村民群眾意見建議45條,解決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學校路段減速帶安裝等問題。
草河村相關負責人表示,村內不少“硬件”進行了升級改造。重建村牌坊,整治進村大道、江濱路,安裝路燈,增設交通標志,建嶺南公園,整治村內河涌,修建堤圍,還為部分外部墻面繪上圖畫……
“這幾年村里變化很大,路靚了,空氣好了,環境越來越美,有不少游客專門過來村里游玩、拍照。我們平時都喜歡沿著河涌邊散步,或者到涌邊坐坐,聊聊天,看看風景?!贝迕癜⒗み@樣說。環衛保潔人員定時在村莊主要街巷、房前屋后、村莊內外、坑塘溝渠清掃生活垃圾,美化人居環境,村民們都贊不絕口。“現在的環境質量極大地提高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活在村里越來越幸福?!贝迕癜⒎艺f。
陳涌村
陳涌村始建成于清末,由人口遷入而形成。2007年1月1日起,從沙灣鎮劃歸橋南街道辦事處管理。陳涌村村民來源廣泛,最初是到該地租佃土地耕種的水上居民,為方便耕作在沿河涌基圍坣搭建茅房居住聚居,后又有部分外地農民為謀生而轉到該地居住的人口,形成姓氏較多的狀況。現該村村民的主要姓氏有郭、何、黎等,少有宗族關系。陳涌村轄區面積約1.33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內戶籍人口437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3022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5人。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有部分檸檬、柑、橙、荔枝等果樹,并養殖塘魚。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興辦工業企業。90年代后,村投入大筆資金改善交通及其他公共設施,大力引進外資到村開辦企業,發展商貿業?,F有企業196家,商鋪651家,有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的綜合性農貿市場1個。2022年,陳涌村集體總收入4785萬元,村民可分配收入4062萬元。
近年,陳涌村以“狠抓重點項目,增強發展后勁”為目標,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精品村打造等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目前陳涌村已表決通過舊村全面改造意向,被納入番禺區舊村改造十年規劃名單。堅持規劃先行,全面落實打造特色精品村的工作部署,面向社會公開招標,與華南理工大學團隊合作,因地制宜編制了陳涌特色精品村創建規劃。2019年,陳涌村成功入選番禺區首批15條特色精品村創建村。
2022年,陳涌村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村容村貌。全年累計出動1200人次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統一行動,清理垃圾約100噸,整治閑置地盤40000平方米。同時全力做好河涌污染防治,加強對工業園區、農貿市場、村民生活區、工商業企業等的管網巡查及管養,切斷污染物入河通道,倒逼源頭治水。組建村巡河護河黨群服務隊,全年累計發動822人次開展巡河護河行動。村民阿健是巡河護河服務隊的一員,他說:“我們每個人理所應當要做好母親河的守護者,這是一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作為巡河志愿者我感到很自豪?!痹诎⒔∵@樣的志愿者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群眾加入進來,共同守護這一方綠水青岸。

陳涌村村級工業區全貌(郭錦華攝)
蜆涌村
蜆涌村始建于清末。清代后期,部分村民在該地租佃田地耕作,為方便耕作在此聚居,部分水上居民也在此聚集。因村內一河涌盛產蜆蚧,而名為蜆涌。蜆涌村屬沙田地區,居民來源廣泛,姓氏多,少有宗族關系,主要姓氏有黃、梁、何、陳等。蜆涌村轄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內戶籍人口301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6103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3人。
蜆涌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其中水稻和甘蔗是主要生產的農作物。改革開放后,大力發展工業和商貿業,先后建有冷凍廠、油廠、五金廠、家具廠、紙箱廠、紙品廠、時裝廠、裝飾板廠、鑄造廠和茶樓、搬運站、渡口等?,F有企業商鋪118家,規模大的企業有勝捷消防器材廠、珠江糧油食品企業集團、正大康地集團等。村內建有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六層標準化綜合性市場。農業生產以種植花卉、香蕉、蔬菜、甘蔗等經濟作物及養殖四大家魚等水產品為主。隨著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的不斷增長,村內建有300多戶的村民別墅中心村,村民都住上了現代洋樓。2022年,蜆涌村集體收入2902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1866元。
近年來,蜆涌村大力開展和美鄉村建設,村容環境得到了大幅提升。通過組建垃圾分類志愿者宣講隊伍,提高村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度,常態化收集村民群眾對垃圾分類的意見及提議,推進蜆涌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蜆涌村已順利建成“兩網融合”點(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個網絡有效銜接、融合發展),實現了垃圾分類后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同時,蜆涌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二項機制、三支隊伍”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村級“河長制’“林長制”二項機制,村主任任村級河長、林長;以“二代表一委員”、志愿者為骨干建立“巡林護綠服務隊”“愛綠護綠監督隊”“巡河護河黨群服務隊”三支隊伍。各隊伍各司其職,分區劃片落實常態化管護責任,使每條河、每片林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構建嶺南水鄉特色的綠色生態水網。
談及美麗鄉村建設給村里帶來的變化,村民梁伯眼睛里滿是掩飾不住的笑意:“現在村里的道路寬敞整潔,生活垃圾每天都有保潔員來收集轉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我們老百姓心情也舒暢了。”

位于蜆涌村的正大康地有限公司
南郊村
南郊村始建于清末,因人口遷入而形成。世居村民姓氏多,有黃、梁、黎、陳、彭、盧、王、周、謝、何、郭等幾十個姓氏。居民來源廣泛,最初是各地到該地租佃土地耕種的農民,為方便耕作在沿河涌基圍坣搭建茅房居住聚居而成,少有宗族關系。南郊村轄區面積約2.3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內戶籍人口323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8016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7人,澳門同胞6人。
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及養殖塘魚。1980年,貫穿南郊的市橋大橋和市良公路建成,市橋一些工廠逐漸遷至南郊。1981年1月1日,該村劃入市橋鎮管轄,城市化進程加快。1992年,村土地全征,經濟以發展商貿等第三產業為主,村內建起了規劃整齊、漂亮整潔的別墅新村。近年來,南郊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麥當勞、大潤發超市、哈街等大型商戶落戶,商業氛圍日漸濃厚。在大型商戶的帶動下,南郊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增長,村民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2022年,南郊村集體總收入約6155萬元,較2021年增長7%;全村股東2220人,每位股東獲得股份分紅12600元。
南郊村位于市橋河南岸,1980年10月1日,首座橫跨番禺“母親河”市橋河南北兩岸的橋梁——市橋大橋建成通車。該橋當時是市橋鎮往南通往沙田地區的第一座大橋。目前,番禺區市橋水道上已經有8座橋梁,隨著橫跨市橋河的橋梁越來越多,兩岸來往就越頻繁,也越來越多人到橋南居住,橋南街的新樓盤如雨后春筍般一個個拔地而起。時至今日,市橋大橋仍然是往返市橋和橋南的重要通道,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里每天都車多人多。這座大橋見證了番禺發展的加速度,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橋也越來越不堪重負,被綜合評定為D級不合格橋梁。2023年3月,市橋大橋正式全封閉施工實施改造工程,計劃工期18個月?!皹蚶狭耍踩[患也多了!希望順利改造完畢,早日還橋于民!”不少人對大橋的改造充滿期待。
南郊村位于成熟的市橋街和橋南街社區之間,周邊商住林立,有大型商業街和多個高檔小區,區位優勢顯著。1992年村內土地全征后已無耕地,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以務工為主,2008年后村內房屋出租業蓬勃發展,村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升。近年來,南郊村以涵養文明鄉風、建設優美環境為重點,致力于打造集“宜居、宜業”于一體的幸福村。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好鄰居”“文明志愿者”等評選活動,發揮先進典型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大村容環境提升力度,設有專職固定的保潔隊伍,專人專職制度化管理,常態化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1960年代出生的村民馮伯自豪地說:“現在家家戶戶講文明、講衛生,村里面環境變好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大家的日子越過越舒心?!?/span>

南郊村哈街商業街(郭錦華攝)
從社區治理
感受城市的溫度
隨著轄區內人口不斷增長,隨之而來的城市管理、社區管理等社會問題也日趨復雜。經過不斷地思考、探索、實踐、總結,橋南街從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環境等方面著手,不斷創新社區服務模式,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活躍社區文化生活,為到橋南創業安居的人們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美麗溫馨的家園。
完善的社區設施
近年來,橋南街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不斷完善社區生活服務設施,不斷豐富社區服務功能。各村(社區)均建有文化活動室場,室場內活動設施設備齊全,包括圖書閱覽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卡拉OK室等。其中,御院社區文化室、陳涌村文化室被評為五星文化室示范點,另有8個社區(村)為三星級文化室,為全街職工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動環境。番奧社區專門提供3000平方米場地建立了社區群眾文化室、社區書畫苑、社區綠色書屋等各類文體活動場室,供社區居民免費使用。
橋南街還擁有占地面積9.6萬多平方米、綠地率近80%的“城市花園”——南區公園。南區公園位于橋南街福德路奧園廣場南側,近年橋南街對南區公園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遮陽廊、新建風雨亭及公共衛生間,改良綠化植物品類。公園內栽植多種亞熱帶觀賞植物,打造有玫瑰園、桃花園、芙蓉花園、櫻花園等主題花卉觀賞區,并設有中央湖區,清澈寧靜,圍繞湖邊的是草坪低地,為節假日親子家庭湖邊野餐的絕佳去處。公園布局緊湊,造景手法多樣,主景與背景虛實結合,湖、路、亭巧妙相連,形成一幅優美的畫面。同時,公園設有國際標準草皮足球練習場、多條健身步行徑及石子按摩徑,集休閑、娛樂、健身等多項服務功能于一體,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社區休閑環境,被廣州市公園分類等級認定授予一級社區公園稱號。
番禺區圖書館橋南分館位于南區公園內,占地面積60平方米,目前有30個閱讀座位,藏書7000余冊,配有智能無人值守門禁系統、便捷式自動借還辦證一體機和電子借閱機,市民憑身份證就可以一次性免費借20本書籍,一個月歸還即可。該圖書館還與廣州市圖書館、番禺區圖書館及市內其他圖書分館通借通還。圖書館建成后,周邊社區群眾紛紛贊道:“南區公園增設圖書分館,大大方便了我們市民看書、借書,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能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下閱讀,不失為一件賞心樂事?!?/span>
宜居的社區環境
當下的橋南街,市民群眾很容易就能找到散布在轄區各個地段的公園。公園內花紅柳綠、景致怡人,群眾在公園內晨練、散步、休憩,享受著難得的寧靜。為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努力實現發展綱要提出的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目標,橋南街對轄內公園建設進行整體謀劃、有序實施,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圍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在公園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結合轄區內公園的資源與特色,按照“城中有園、城園相融,城鄉一體、園路共建”的理念,對市政道路進行“一路一特色”的綠化、美化升級。通過打造美麗街景連通轄內園區、農村、社區等城鄉節點,著力構建由南區公園、農村公園、“口袋公園”及城市綠化組成的全域公園體系,形成全民共享、覆蓋全域、品位上乘的城市環境網絡。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塊等小區域“見縫插綠”,全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目前全街已建成福景公園、沙隴公園、匯景公園、德信公園等6個“口袋公園”。
嚴格按照精細化管養要求,扎實通過統籌園區保潔、綠化管養、設施維護、安保管理等各項工作,全面做好公園日常管理,優化公園綜合環境,為市民和游人提供干凈整潔的休息、游覽、鍛煉以及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的公共空間。并在公園建設消防體驗館、運動場所、自助書吧等,充分挖掘公園的社會價值,令公園成為基層治理創新的服務平臺,進一步提高城市形象、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
活躍的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是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橋南街各社區大力發展社區特色文化,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番奧社區成立文體藝術團,經數年發展,隊伍不斷壯大,現已成為成員100多人的大型群眾表演團體,經常在街道、社區組織的文娛活動中表演合唱、歌舞等精彩節目。
福景社區組建老年舞蹈隊——福景園歡快舞蹈隊,這支舞蹈隊現有20多人,自2013年成立以來,就常年活躍在社區里,給社區增添了新活力,讓老年人生活更有滋味。社區對于舞蹈隊的成立發展提供支持,調配各方資源,提供文化娛樂空間,得到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
同時,橋南街各社區還在重要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娛活動,如新春晚會、新春游園活動、電影下鄉、書法家送春聯等,營造和諧、歡樂、溫馨的濃厚社區氛圍,凸顯宜業宜居新中心城區的區域優勢。

南區公園
著力改善
民生共建幸福橋南
橋南街積極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保障工作,加快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積極推動醫療、政務服務、教育、養老、文藝等社會事業融合發展,轄內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備,充分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政務服務便捷
2017年建成番禺區首個街鎮一級“一站式”政務服務中心。新政務服務中心面積530平方米,分設“商事服務大廳”和“個人服務大廳”,共計18個服務窗口,受理服務事項158項。2022年中心受理業務約1.7萬多件,按時辦結率、群眾評價滿意率均為100%;街道政務中心、村居公共服務站“好差評”大廳推廣度100%,辦事評價覆蓋度100%,沒有發生“差評”現象。街道還在各村居建成了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的村居公共服務站,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醫療服務齊全
橋南街轄區內建有占地14.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3.5萬平方米,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急救、健教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區屬三級甲等公立醫院——番禺區中心醫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8大項公共衛生項目被評為區級示范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奧園廣場新址投入服務,成立首個基層名中醫工作室,還配套建設了保利香逸花園、隴枕社區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番禺區中心醫院全景(郭錦華攝)
養老服務完善
不斷完善養老社會服務,在全區最早實施長者配餐及長者配餐配送上門服務。轄內可逸陽光社區于2021年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與奧園集團合作建成全區最大、功能最全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以長者需求為導向,為長者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助餐配餐、醫療保健、日間托管、臨時托養、精神慰藉、輔具租賃、家居改造、文化娛樂、緊急救援等服務。
文化活動活躍
整合各方資源,以公園、村籃球場、社區活動中心為陣地,利用節假日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恒常舉辦元旦文藝晚會、送春聯下鄉、國慶文藝晚會、元旦晚會等活動,豐富街道群眾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舉辦健跑、拔河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展現橋南街廣大干部群眾團結拼搏、昂揚向上的精神。橋南街還積極培育基層文藝團隊,活躍基層文化氛圍。2017年,橋南街成立文聯,包括橋南街曲藝社、橋南街音樂愛好者協會、橋南街書畫社等。目前全街有橋南街喜洋洋舞蹈隊、橋南街太極隊、橋南一帆藝苑等40多支民間文藝團隊,各支文藝團隊積極參加街道舉辦的相關文藝活動和上級部門舉辦的各項展演、賽事,屢獲榮譽。
教育資源均衡
橋南街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轄區有各類公辦學校共13所,民辦學校25所,其中幼兒園20所、小學9所、中學及其他職業院校9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從幼兒園到高中全階段的優質教育資源。轄內公辦幼兒園有橋南街中心幼兒園、可逸江畔幼兒園、番禺中學附屬幼兒園,不斷推進學前教育公辦、民辦并舉,使橋南街學前教育的資源配備更加合理、完整。義務教育階段有實驗小學、新世紀小學、橋興中學、象圣中學等優質公辦學校,并于近年新辦錦庭小學和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廣東番禺中學附屬學校是由番禺區政府投資4億多元建設的,由廣東番禺中學集團統一管理的、公辦區屬九年一貫制學校,是番禺區綜合性辦學的第一所試點和亮點學校。同時各村分別有一所公立小學,充分滿足城鄉適齡兒童入學需求。高中有廣東番禺中學、禺山高級中學等名校。
廣東番禺中學是一所由已故香港愛國實業家、慈善家霍英東先生1988年倡議并捐助興建的現代化普通高中。學校一校兩區,共占地208畝?,F有教學班96個,教師297人,學生約5320人。1994年學校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2007年通過首批“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驗收確認,并榮獲首批“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學?!狈Q號。香港圣約翰爵士、廣州市榮譽市民、香港實業家張德榮先生擔任學校終身榮譽校長。學校加強對外交流,合作辦學。與國外一些教育團體、港澳地區的一些學校多有往來,與國內的不少名校(如金陵中學、長沙市一中等)結成友好學校,還與香港圣道迦南書院締結為姊妹學校。
橋南街轄內各所學校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成為教育領域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如1906年創立于番禺學宮的禺山高級中學“學宮風范·養正立人”特色課程,倡導以圣人或杰出人物為楷模的象圣中學“崇圣文化”,被評為“廣東省體育特色學?!钡年愑啃W“劍道文化”,培養“有根的現代中國人”的實驗小學“根文化”,“以德立校,以雅育人”的新世紀小學“德雅文化”等。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家長、不同特長愛好的學生,都能在橋南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中得到滿足、得到發展。
由此也衍生出一個為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而到橋南置業定居的群體,女兒正入讀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小學部一年級的劉先生正是其中一員。劉先生對橋南街的學校教育資源配置非常滿意,他說:“橋南街是一個很新的街道,各項配套很完善,學校的環境很好,老師也很用心,‘全課程’教學理念突破傳統,很放心女兒在這里讀書?!彼呐畠簞t表示:在學校有一種向上的氛圍和蓬勃的朝氣。一如橋南街這個年輕的街道,如冉冉東升的旭日,充滿著朝氣與活力。

番禺中學正門
立街二十一年來,橋南街堅持宜業宜居定位,構建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格局,努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路網和基礎設施,提升精細化社會管理水平,增進民生福祉,筑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來,蓬勃發展中的橋南街將迎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橋南人民也將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認準目標、團結進取,為建設更美麗、更和諧的番禺新中心城區而不懈奮斗。
橋南街奧園廣場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