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古邑之小谷圍街
科教高地 灣區智核
素材/小谷圍街道辦事處
整理/郭曉靜

廣州美術學院(鄭樹強攝)
小谷圍街從出生之時起,就書寫了一個創造與創新的故事。2003年1月,廣州大學城啟動建設,僅用了19個月的時間,一座堪稱“全國一流”的現代化大學城就崛起于珠江邊美麗的番禺小谷圍島上。
2004年9月,大學城迎來首批近4萬名學生。廣州大學城位于廣州市番禺區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地理中心、廣州市“南拓”發展的重要節點上,是廣州市的“智核”和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的核心區,總面積17.9平方公里,共進駐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藥科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大學等10所高校(大學城南岸進駐了暨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2所高校);4個行政村(南亭村、北亭村、穗石村、貝崗村)和1個社區(星匯社區),以及公共區域。小谷圍街轄內總人口約22.8萬人。
2012年,廣州大學城被科技部授牌建設“國家現代服務業國際創新園”;2016年,被納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范圍;2017年,又被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是重點建設和打造的十大核心創新平臺之一;2020年,廣州大學城被納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2021年通過全國首批中小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標準試點驗收。“十三五”期間,全街地區生產總值為366.24億元,年均增長4.94%。2022年,全街地區生產總值為91.25億元、同比增長2.7%,稅收3.59億元。
小谷圍原來叫小箍圍,這一名字較早見于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廣東新語》卷二云:“下番禺諸村。皆在海島之中。大村曰大箍圍。小曰小箍圍。言四環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者曰洲。故諸村多以洲名。洲上有山。煙雨中望之乍斷乍連。與潮下上。予詩。洲島逐潮來。”原本“箍”字的意思是指圍束,亦指圍束的圈,如箍桶,桶箍,鐵箍等。由于大小箍圍島四面環水,像是兩只被水圍束住的箍桶,故而有此之名。
當時村民以農耕和捕魚為業,以氏族為單位結群而居,是典型的嶺南傳統村落。當年,小谷圍島上曾有一首二十四鄉歌:
官山書院考文章,起步登程大塱鄉
南北二亭皆近況,郭塱一所是中央
練溪原是多油榨,鷺村乃系眾人場
穗石分明街道廣,詩山赤磡付連疆
新坑駒是梁家姓,大湴雙連馮李黃
……
歌中唱出了當時番禺縣內的二十四條相連的自然村,其中有十三條位于這個江中小島上,島上村民稱之為“十三鄉”。由于小谷圍島孤懸珠江中心,不通陸路,解放以前,又缺乏橋梁,人員往來只有水道可行。不過,這依然沒有阻隔小島與外界的貿易往來。穗石、北亭、南亭、練溪等的碼頭遺址極富地方特色,鮮明地反映了嶺南鄉間“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經濟貿易狀況。

廣州智庫(楊達超攝)
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厚植區域歷史文化內涵
活化考古遺址
樹立歷史文化地標
小谷圍島現有已公布、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共3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7處,廣州市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處,番禺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8處。已公布的歷史建筑12處。小谷圍島現已公布、登記的,受法律保護的建筑遺產點共51處。以北亭村為聚集范圍的西區共有建筑遺產點10處;以南亭村為聚集范圍的南區有4處;以穗石村為聚集范圍的東區有14處;以貝崗村為聚集范圍的北區有6處;以中心湖和位于華南師范大學范圍的中區有3處;嶺南印象園內有14處。
南漢二陵
南漢二陵包括南漢烈宗劉隱的德陵和南漢高祖劉巖的康陵。南漢二陵是五代十國考古的重大發現,是五代南漢國的標志性史跡,是廣州重要的文化遺產。南漢二陵的發掘被評為2004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陵為南漢烈宗劉隱之墓,位于北亭村青崗北坡,前面有一片相對開闊的坡地。青崗東接白崗,東北為雙元崗,西為豬屎崗和北亭村金斗里民居,西北是港尾崗,南邊是望崗頭。站在青崗坡頂即可北望珠江官洲河道。坐北朝南。為豎穴土壙磚室結構。
康陵為南漢高祖劉巖之墓,位于北亭村東南側的大香山東南坡,北與青崗德陵相距800米,依山而建,占據了大香山南坡的東部,其西邊是姑婆廟崗,東為小陵山,北望陳崗,南邊則一大片低洼谷地,頗有“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之宜,周鄰眾山崗又屬大香山地勢最高,位置顯然是經過精心勘察的。
嶺南印象園
嶺南印象園位于廣州大學城(小谷圍島)南部,保留原小谷圍島練溪村內的霍氏大宗祠等歷史建筑以及遷移島區拆遷的文物建筑共16處,典型的嶺南傳統風格建筑群落,景區突出原生的嶺南文化和鄉土景觀,復原嶺南民間繁榮生活場景,是集非遺展示、文化體驗,休閑娛樂、精品民宿、特色餐飲、文創購物,親子旅游為一體的4A級旅游景區。園區深入挖掘嶺南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水鄉文化等特征,通過自營開發、合作經營、品牌授權等方式,打造嶺南文化特色IP,創新設計嶺南文化周邊產品和嶺南文化體驗產品。嶺南印象園中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鋪等,充分展現了嶺南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鏈接周邊旅游和商業資源,以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興業態相結合,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活力。

南漢二陵博物館(周鋼浩攝)
突出高校賦能
打造“大學書香”文化品牌
小谷圍科教文體資源豐富,擁有亞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科學中心、廣州第三大體育場廣州大學城中心體育場以及廣州自行車輪滑極限運動中心等大型體育場館,此外還有廣州國家檔案館、南漢二陵博物館等文史單位。發揮大學城學科聚集、專家云集的優勢,校地攜手深入探索匯總民俗文化資源,通過實地考察、座談調研等方式,對小谷圍島科普科教資源進行了全面摸查并起草制定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相關實施方案。組織大學城內12所高校、南漢二陵博物館、嶺南印象園等7個島內文旅單位共同舉辦“文創咖”文化創意聯賽,發掘一批文創團隊,創作一批具有大學城特色的文創產品,讓大學城的文化符號走出去、亮起來。

自行車館(尹瑞攝)
經濟發展
創新驅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環境良好
擁有國家級產業培育示范基地4個(數字家庭、IC基地、健康基地、有米雙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2個(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4個(廣州大學三創營眾創空間、廣東工業大學兩岸四地創新中心、六矽科技眾創空間、廣州英諾創新空間)、高校創新創業基地12家,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年產值超30億元,在創團隊400多個。培育規上企業62家、高新企業83家、“三個一批”企業5家、全球獨角獸企業2家(小鵬匯天、探跡)、廣州未來獨角獸企業2家(易方、九尾科技)、廣州高精尖企業2家(星云開物、探跡)。打造廣州大學城·中關村青創匯“航母”級別的創新創業基地,加快推動番禺區計算科學與大數據產業園項目,加掛“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園區)”牌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技術攻關提供強力支撐。全力推動2個“國”字號科創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國家級未來產業科技園和國創中心智能系統創新基地大學城基地在廣州大學城落地落實,推動高校院所、領軍企業協同探索“學科+產業”教育模式,聚焦新型移動出行和智能系統等創新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及創新型產業人才聯合培養,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

創新之城(郭錦華攝)
新興產業集群壯大
廣州大學城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核”驅動源,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核心節點,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壯大新興產業集群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目前廣州大學城現已孵化培育企業約為121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9家、高新技術企業83家、累計培育新三板上市企業6家、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2家(小鵬匯天、探跡)、廣州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2家(九尾、易方)、廣州高精尖企業2家(樂搖搖、探跡)、市“三個一批”企業5家,高科技高成長20強企業2家(樂搖搖和中科新知),初步形成了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智慧醫療等多個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態勢。
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
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下稱“數字家庭基地”或“園區”)由廣東星海數字家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運營,2017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位于廣州大學城,具有創新創業的區位優勢,占地23906平方米,自建有創業大廈、研發大廈和創新大廈三幢物業,總建筑面積合共73273平方米。截至2022年,園區入駐企業共185家。園區累計已培育新三板掛牌企業4家(有米科技、奧咨達醫療器械、艾媒數聚、視聲智能),新四板掛牌企業4家(呼吸信息、玖州科技、盜夢科技、榮碩科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60家。園區企業探跡科技2021年還被評為廣州市“獨角獸”企業。
廣州九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是國內領銜的互聯網+人力資源服務商,旗下擁有6大產品,主打產品為兼職貓。九尾科技以“改變中國勞動力市場”為愿景,依托旗下“兼職貓”“招聘貓”“云校招Live”“鹿用”等產品,8年時間累計帶動3300萬人次實現就業,服務了超過147萬家企業。此外,九尾科技還與3000余家跨國集團、國內上市公司、快速成長性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九尾科技先后獲得了梅花創投、名創優品、摯信資本、金信資本、九牧王等多方投資,其中2018年C輪融資1.6億,成為國內最大的移動兼職招聘平臺。
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有米科技雙創示范基地,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產品技術驅動的信息科技公司。2015年公司成功掛牌新三板并連續四年入選創新層,相繼兩年(2016、2017)入選工信部“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公司累計貢獻產值30億元,累計擁有知識產權超170項目,2020年公司研發投入5144萬元,年均科技成果轉化超10項。公司建有廣東省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營銷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聚集市創新領軍人才、市珠江科技新星等一批人才,擁有授權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超過170項。公司創辦的中國移動廣告優化增長大會(CMCOC),服務50萬從業人員,累計吸引5000+行業精英線下參與,超30萬人次線上觀看。

科學的航母(楊敏攝)
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
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是由澳門工商聯會、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澳門番禺同鄉會共同發起的“澳門青年創新創業計劃”在廣東省內的首個落地項目,也是澳門青創國際集團建設穗澳合作示范區先行項目、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力量。項目位于廣州大學城創智園,由澳門青創國際集團與清華珠三角研究院投資成立的廣州粵澳青創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總投資為2億元人民幣(含配套基金),首期建筑面積約6009.5平方米,2018年12月正式投入運營,
目前,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進駐110家企業,服務企業超過130家;與50余家粵港澳臺機構達成戰略合作,超50%為港澳相關政府、協會、企業等;推出“港澳臺項目入駐優惠10條”,搭建初期500萬元的資金池用于港澳臺企業落地扶持,服務逾40家港澳臺企業來穗發展;搭建了港澳臺青年到大灣區發展的平臺與窗口,在穗澳兩地開展交流互訪活動,舉辦近100場創新創業活動,服務港澳臺青年來穗學習交流超1000人次。2019年5月,經粵澳兩地相關政府部門認定為首批“粵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全省3家);2019年、2020年、2021年連續三年獲評為“廣州市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并在2021年被寫入廣州“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
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
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成立于2018年9月,由海富國金集團、番禺產投以及力合科創共同出資籌建,注冊資本1000萬。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一期于2018年12月正式啟用,位于廣州大學城創智園內,辦公面積為4172平方米,二期位于廣州大學城數字家庭,辦公面積為6000平方米。先后服務企業240余家,目前在孵企業160家,包含港澳臺企業37家。入駐企業注冊資本合計約5.9億元,累計融資9640萬元,2020年入駐企業整體實現營收約90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1400余個。先后被評定為:2019年度廣州市優秀(A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廣州市登記科技企業孵化器、番禺區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廣州大學城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示范點、2019年度番禺區引才突出單位、2019年度人才工作先進園區、廣州市番禺區科技創新服務站、2020年被認定為市級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2021獲評廣州市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廣州大學城“創智園”
“創智園”建成于2017年12月。園區集科研孵化、商業辦公、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創新服務平臺,是廣州大學城的北部門戶地區,也是發展創新服務功能的優選空間載體。
目前,園區已匯聚有“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兩家粵港澳融合創新創業平臺。先后引入了“廣東炅業控股集團”“有米科技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級孵化器)、“論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電子郵件全國市場排名第一)、“廣東星云開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樂搖搖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未來獨角獸企業)、“卓動科技”等一批發展前景好、后勁足、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型的項目和企業。創智園現已入駐企業為211家,其中規上商業企業3家(廣州東島科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廣州紅果貿易有限公司、廣州雙元科技有限公司);規上服務業企業10家(樂搖搖科技、慧谷科技、迅碼科技、合立正通、合立傳媒、百越科技、樂頑科技、暢想科技、秒可科技、炅業控股)。
廣州大學(鄭樹強攝)

大學城美景(高幼衡攝)
人才發展
“校友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
擁有各類科研平臺213個(國家級實驗室26個、省部級實驗室168個、其他平臺19個),其中與廣州發展結合度較高的省部級以上實驗室128間,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創意等領域,累計專利數量占全廣州1/4。擁有院士(含雙聘)67名、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0余名、博導1400余名,歷年共培養了60余萬畢業人才。近年來,廣州大學城115名人才獲得番禺區產業人才政策獎勵、15個團隊落戶獲得3260萬元資金扶持,236個青藍項目獲得2420萬元獎金扶持。
小谷圍街出臺各項措施,為人才和雙創高效服務。小谷圍街建成了廣州市首個鎮街7x24h“不打烊”的智慧政務大廳—“廣州大學城智匯谷智慧政務大廳”,服務內容覆蓋約7000項網辦及代辦業務。至今共接待逾2萬人次,業務辦理1.2萬多件。全省首個“5G+VR政務曉屋”,可辦理5280項跨區域(含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北京,廣州、中山、清遠 、佛山、湖州、咸寧、永州)通辦業務。
同時,小谷圍街打造了全省首個鎮街“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專區”,先后與25家機構合作,為3000余名各類人才和500多個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服務,受理“1+4產業人才政策”申報300多份。為此,配套用地資源持續增長,大學城新增182萬方,其中高校增加總量107.2萬平方米,其中科研實驗65萬平方米,生活配套47萬平方米。得益于此,廣州大學城創新賽事不斷集聚。目前共有粵港澳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互聯網+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四項賽事。
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體部署,謀劃打造國創中心大學城基地。扶持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兩家港澳雙創基地發展壯大,深入促進港澳青年融入融合,打造支持港澳臺青年來穗創新創業、推動大灣區企業有機融合發展的灣區一流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兩家平臺入駐企業超420家,其中港澳臺企業88家。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入選為“科創中國”廣州市級試點園區。赴貴州赫章鐵匠鄉港華鮮花育種育苗基地,揭牌設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研學實踐基地,開展粵港澳請年創新創業研學實踐活動。積極組織粵港澳大學生和青年赴基地開展研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粵港澳青年加強人文交流、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助力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完成廣州市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會客廳)申報工作,積極推動首個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落戶,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合作平臺。
打造人才創新高地
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舉辦“番禺人才生態30條”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專項政策宣講會,發動大學城12所高校及各大重點平臺廣泛宣傳、積極申報;制定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專項申報指南及評審規程;落實申報受理、材料初審等。依托廣州大學“三創營”眾創空間大力實施“00后啟航計劃”,通過賽事遴選、線上線下培訓講座、開展資助評審等,大力培育孵化00后大學生創新創業苗子和大學生初創項目。加強與高校雙創學院的對接溝通,召開廣州大學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圓桌會議之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圓桌會,助力打造大學城優質創新創業生態。教育部公布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名單,廣州大學城5所高校入選,其中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獲評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同時,小谷圍街打造了全省首個鎮街“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專區”,先后與25家機構合作,為3000余名各類人才和500多個創新創業項目提供服務,受理“1+4產業人才政策”申報300多份。為此,配套用地資源持續增長,大學城新增182萬方,其中高校增加總量107.2萬平方米,其中科研實驗65萬平方米,生活配套47萬平方米。得益于此,廣州大學城創新賽事不斷集聚。目前共有粵港澳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小谷圍)“互聯網+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四項賽事。
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體部署,謀劃打造國創中心大學城基地。扶持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兩家港澳雙創基地發展壯大,深入促進港澳青年融入融合,打造支持港澳臺青年來穗創新創業、推動大灣區企業有機融合發展的灣區一流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兩家平臺入駐企業超420家,其中港澳臺企業88家。粵澳青創國際產業加速器入選為“科創中國”廣州市級試點園區。赴貴州赫章鐵匠鄉港華鮮花育種育苗基地,揭牌設立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研學實踐基地,開展粵港澳請年創新創業研學實踐活動。積極組織粵港澳大學生和青年赴基地開展研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引導粵港澳青年加強人文交流、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助力青年創新創業實踐。完成廣州市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會客廳)申報工作,積極推動首個青年創新人才工作站落戶,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合作平臺。
打造人才創新高地
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舉辦“番禺人才生態30條”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專項政策宣講會,發動大學城12所高校及各大重點平臺廣泛宣傳、積極申報;制定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專項申報指南及評審規程;落實申報受理、材料初審等。依托廣州大學“三創營”眾創空間大力實施“00后啟航計劃”,通過賽事遴選、線上線下培訓講座、開展資助評審等,大力培育孵化00后大學生創新創業苗子和大學生初創項目。加強與高校雙創學院的對接溝通,召開廣州大學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圓桌會議之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圓桌會,助力打造大學城優質創新創業生態。教育部公布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名單,廣州大學城5所高校入選,其中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獲評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入選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推動“人才庫、導師庫、項目庫”建設,目前人才庫已納入超過600名專家、導師庫納入超過100名專家、項目庫涵蓋近1000個項目。
助力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位于小谷圍島上的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擔任番港澳同心聯誼會執行秘書長的香港青年林廣健穿梭來往,忙個不停,每逢節點,就有一個個活動創意從這里出發,串聯起一位位在番禺工作生活的港澳青年。寫春聯包餃子談愿景,種下澆灌“同心林”,創作歌曲《我在灣區遇見你》……林廣健說,“大灣區是一個廣闊大舞臺,青年人大有可為。正如大家一起創作的歌曲所唱,“讓我們一起攜手,一起擁有,一起奔跑,一起攀登,一起創新,深度融合有你有我,筑夢架起新的彩虹。”服務港澳青年之余,他還兼職送過外賣,這是他深入了解灣區城市的一扇窗,也是港澳青年灣區逐夢新方向的探索。”新業態里有廣闊的機會。出生于1992年,2012年從香港到內地發展,在廣州升學、就業、創業,在這里組建家庭、打拼事業,廣州成為他的第二家鄉。林廣健說:“作為一名普通香港青年,有幸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成長,也成為受益者。2018年,在中山大學大學城校區讀碩士,雖然那時的我在內地生活已有一段時間,但初到廣州還是有一種陌生感。隨著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廣州各區陸續出臺了各種政策,為包括我在內的香港青年提供了嶄新機會,我也因此和番禺結下不解之緣。過去幾年,我積極參與市級、區級的港澳青年活動。比如紅色文化尋根之旅、港澳青年新春環湖跑等,在活動中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內地和港澳地區的朋友。因為有了朋友,我開始感到自己在這個城市里并不孤獨。番港澳同心聯誼會成立,我有幸擔任秘書長和青年委員會主任。青年委員會有兩個使命,一是讓港澳青年能在內地安心、暢心發展;二是吸引沒有來過內地的港澳青年邁出來內地看一看的‘第一步’。因為我更明白港澳青年需要什么,所以我們吸納有抱負的港澳青年加入我們青年委員會,以港澳青年服務港澳青年。新業態也可以成為港澳青年灣區逐夢新方向。”有不同社會需求,就有不同崗位。在任何崗位上,靠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智慧,可以實現生活幸福與人生躍升的目標。俗話說“先安居,后樂業”,林廣健說:“廣州給我的感覺是包容性很強,又是一座深厚文化底蘊和極具活力的一線城市、門戶城市,這里生活工作很方便。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你的朋友圈都在這里編織起來,你會發現你已經離不開這里。我喜歡交朋友,在這里擁有很多年輕伙伴,包括內地朋友、港澳朋友。有了朋友圈之后,就感覺在這里有一個根基。我和父母、朋友常常說,現在不是去廣州,而是回廣州。廣州已經成為我骨子里認同并喜歡的第二個家鄉。例如我們在春節舉辦過寫揮春包餃子的活動,在五四青年節舉辦過港澳青年填詞作曲活動,讓港澳青年自己作詞作曲拍MV,最后創作了《我在灣區遇見你》這首歌曲。我們現在已經有近百位在番禺生活、就業、創業的港澳青年會員。希望通過青年委員會這個平臺,切實將港澳青年凝聚起來,培養起來。因為,港澳青年對國家是從認識到認知,再到認同的過程,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工作能讓廣州成為港澳青年的家,讓廣州、讓大灣區城市成為港澳青年的第二個家鄉。快速發展的祖國內地是香港有志青年施展抱負的巨大舞臺,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機會遍地。對于香港青年來說,這里天地廣闊、市場廣闊、未來廣闊,無論是讀書深造、創業發展,還是從事其他行業、工作,這里都有大機會,關鍵在灣區青年能否抓住機遇。港澳青年除了要不斷提升自己能力外,還需要多到內地看看、了解政策。我相信,機遇是會青睞有準備的人。”港澳青年是國家發展的見證者和受益者,肩負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時代使命。不管世界如何變化,唯愿我們不忘初心,飲水思源。與時代同頻、與祖國發展共命運,我們的青春才會在大舞臺上閃光。

南國學府世無雙(周鋼浩攝)

廣東藥科大學(周鋼浩攝)
廣州大學城中心湖文化廣場(高幼衡攝)
社會治理
統籌協調提高城鄉環境品質
創新設立“最小服務應急單元”
小谷圍街將四村一居劃分為69個網格、176個最小服務應急單元,負責和協助開展轄內人屋納管、消防安全、反電信詐騙、環境衛生、交通安全、河涌治理、來穗人員服務等多項網格工作。同時,將“城中村”基礎信息大排查、開展消防安全“掃街”行動、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宣傳工作、強化“散亂污”場所清理和不定期“回頭看”檢查、無證照經營行為發現告知、社會面不穩定因素排查和防控等工作融入細化到日常巡查工作。打破信息壁壘。通過建立居民交流微信群、人屋動態一覽表、網格工作月報周報以及隱患備案入檔等方式逐步共享、交換網格化和人屋基礎數據信息,不斷完善“硬核”物防技防和創新工作機制,目前已組建交流群176個,服務人數達8800人以上。下沉吸納廣州街坊、出租屋主、二手房東、來穗人員等,廣泛鏈接導入各方社會力量,在消防安全、反電信網絡詐騙、交通安全和社會面治安防控等方面增強共建共治的合力。小谷圍街推廣“人人都是網格員”,現已發展24名(其中四個城中村各5名、星匯社區和公共區域4名),社會身份主要是屋主、二手房東、物業經理、社區保安以及村委工作人員。2023年1月至6月,69個基礎網格上報各類事件共1994宗,已辦結1994宗,按時辦結率100%。

玉帶環珠(鄭樹強攝)
實施出租屋按消防安全等級掛“紅黃綠”牌管理制度
2022年7月開始,小谷圍街推行出租屋安全管理新模式,在出租屋安全星級管理的基礎上深化出租屋分級分類管理,開展出租屋“紅黃綠”碼安全評定、召開屋主會與屋主約談會、開展“紅黃綠”碼掛牌行動和加強后期跟蹤落實閉環機制,旨在動員屋主自查自糾及時整改隱患,提升出租屋居住安全系數。截至2023年6月,北亭村共掛牌341棟,釘掛“警示級”紅牌5棟,黃牌329棟,綠牌7棟,無需掛牌出租屋有675棟,掛牌行動后,紅牌整改共56棟,24棟為黃牌等級,32棟無需掛牌。當前較第一階段紅牌整治率為92%。
推動成立房屋租賃管理者協會,積極探索出租屋管理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路徑,積極搭建租賃管理者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推動成立出租屋租賃管理者協會,推進出租屋行業市場化、社會化發展,真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小谷圍街重視保護城市綠地建設成果、維護城市生態景觀風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提升綠化景觀,建設大學城生態宜居環境。因地制宜開展星光下道綠化美化、優化中心湖環境提升、珠江沿岸綠地生態修復、推進“小微綠地”建設全面推動大學城綠化環境提升,同時啟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等,引導校地領導共同參與,聚集廣州大學城植物學、生態學、環境保護、環境修復等領域專家學者成立大學城生態環境智庫,為生態文明建設出謀劃策。完成星光下道等重點區域景觀提升工作,提升面積約3500平方米,種植鄉土樹種約600株,更換時花約11456平方米,綠化面積約4.3萬平方米。同時,因地制宜指導各村確定“四小園”建設點7個。鞏固“廁所革命”成果,高效完成3467戶廁所摸排,完成率100%。
以“小積分”驅動“大治理”。小谷圍街北亭村鄉村治理“積分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通過量化積分形式鼓勵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村務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在“愛番禺·愛北亭”小程序信息化數字平臺,增設推廣運用積分制管理平臺,進行積分采集、評議、兌換獎勵等相關工作。建立管理臺賬和積分手冊,對加減分事項實行一事一記錄,一月一審核,一季一公示,一年一核算,將“積分”轉化成群眾的自治力和創造力。目前,已順利開展積分采集10余次,開展積分評議7次,北亭村參與積分的人數達2042戶(覆蓋率超過99%)、5217人(含未注冊常住人口),積分制逐步成為區、街、村三級鄉村治理的有效抓手。
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積極開展系列文化活動。融合傳統文化、本土特色、民風民俗,聯動大學城高校打造彰顯文化內容、融合藝術性與觀賞性的“大學書香”品牌活動。包含廣州大學城“書香草坪”音樂會,“環保為題,花做文章”鮮花共享行動試點工作、醫學健康科普·衛生惠及民生專項公益活動、大學書香講壇暨“印象小谷圍——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專題講座、“聽你說”傾聽主題文化集市等,提升“大學書香”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聯動廣州美術學院全力打造穗石村新型文化空間試點工作,搭建文化服務平臺,為村居提供更多優質、多元的文化服務。
經過10多年發展,小谷圍迎來了華麗蛻變——從一個靜謐的江心農耕小島,變成一座人文薈萃的大學城。如今,在面積17.9平方公里的小谷圍島上,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使這里成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中科創與人才資源最為集聚的“寶庫”之一。
小谷圍換綠裝(郭錦華攝)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