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干
又聽鑼鼓響,又聞粽子香。一年一度端午節到來,恰逢疫情防控放開后第一個端午節,筆者受番禺區僑聯和傍西村的盛情邀請,有幸到該村趁龍船景,吃龍船飯,親身體驗番禺人過端午節最隆重的慶典。但見江面上各村的龍舟來往穿梭,鑼鼓聲鞭炮聲和著龍舟劃手齊心合力的吆喝聲以及岸邊民眾的喝彩聲,好不熱鬧,三年來的壓抑,也在這聲聲歡呼中一掃而光。
扒龍舟在珠江三角洲民間也叫扒龍船,龍船,一般長若20-30米,劃手30來人不等,有舵手、旗號、鑼鼓手。小型龍船一般劃手8-12對,中型龍船劃手24-36對,大型龍船劃手多達48-100對以上。要眾多的劃手步調一致,才能保持和提高龍船的航速,如果競渡,要求更高。千百年來,各地民眾樂于扒龍船,樂于爭第一,我覺得除了世俗節慶之外,很大程度體現民眾團結一致,力爭上游的精神追求。筆者以為,這也是番禺精神的最好體現,更是當下最需要的一種精神財富。
由此看來,扒龍舟并非僅僅是應節之景,它更是以一種古老傳統的形式,表達番禺人民在疫情過后,百業待興的時候鼓足干勁、力爭上游、齊心協力,共同推動番禺高質量發展的民間共識。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