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廣東人,活出新精彩
文/饒原生
全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調查日前有了最新結果,廣東分布最廣的姓氏是陳姓。不講不知道,提起廣東發展,陳姓歷史名人一數一大把,陳澧陳蘭彬陳伯陶陳啟沅陳濟棠陳寅恪等等;就連評“羊城新八景”,陳姓宗祠亦以“古祠流芳”兩度入選,其他姓氏宗祠則暫時未見有。這一切,都奠定在陳姓人數特別多的基礎上。
所以,民間早就傳有“廣東陳,天下李”,亦早有“陳李張黃何”姓氏排位,調查顯然再度坐實這些講法。姓氏標示著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陳姓在廣東留下這么多足跡,反映的正是百家姓之中陳姓人群的分布和發展規律。
其他姓,又如何?曾因拍節目來番禺,于是聽說了“沙灣何,有仔唔憂冇老婆”,明白了常說的歇后語“沙灣燈籠——何苦(府)”,源出曾富甲一方的沙灣何姓。而“沙灣何”中的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這“三杰”,更以《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膾炙人口的創作,重點成就了廣東音樂這一國家非遺的非常輝煌。
其實無論姓陳姓李姓何,都會想到的問題是,“我”從哪里來?姓氏則是可知來源的千年不變烙印。先祖當年來到嶺南開基,后人會建下宗祠、記下家譜,緬懷祖宗、慎終追遠。追溯現存的祠堂連同家譜,可以更具體地接近歷史真相。而所發現的共同事實是,彼此多來自祖上的遷徙,或從唐宋來,或遲一些。
事實亦都證明,無論從哪里來,都成為廣東人,都會深深地愛上腳下這塊土地,連同所在地的文化,不斷活出新的精彩。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