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過境“南番順”
文/陳焯斌
今年端午,廣東各地的河涌出現一幅幅“浪遏飛舟、百舸爭流”畫面,這是時隔三年、俗稱“景”的龍舟活動的強勢回歸。此期間,筆者乘興從廣州市老城區到了“南番順”水鄉,觀賞鄉民們扒龍舟過境“走親戚”的游龍盛景。
從地域來看,“南番順”就是老一輩廣州人對舊時南海縣、番禺縣、順德縣的合稱,三地文化同源、語言相通,目前為廣州、佛山兩市的核心腹地。由于河道縱橫、水網密布,舟楫曾經成為“南番順”日常的重要交通工具,而對龍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是促使人們將龍和舟結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龍舟會期,各鄉鄉民、海外及港澳同胞都來赴會。記憶所及,番禺南村市頭的“龍船景”在“南番順”地區影響力很大,番禺山西龍舟與南海鹽步老龍、三山棉溪老龍,以及荔灣泮塘仁威龍舟,被稱為珠三角“四大名船”。今年,番禺傍江景、沙灣景、南村市頭景與南海、順德的“龍船景”一樣,熱鬧非凡,令人矚目。這些“龍船景”背后,更多是展現了親情、友情、鄉土情的溫情大景。
在領略“龍船景”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同時,筆者不禁要贊嘆今時今日的“南番順”同城化的地鐵、高速路、快速路等交通網絡,可從番禺的廣州南站核心區直達佛山順德、南海,串起三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游龍,為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進一步廣佛同城化增添活力。
在歷史長河中,“南番順”的發展總是交織在一起。在“南番順”交匯處的陳村水道岸邊建成的南番順地理文化園廣府號墻上寫道:“南番順”,廣府之根本,其地充盈。秦定嶺南時,設南海郡,置番禺縣;隋統亂世,再置南海縣;而后,明平蕭養,從南海縣南部劃出一部分建順德縣。如今,雖然番禺被劃為廣州市下轄的一個區,南海、順德被劃為佛山市下轄的兩個區,各自的行政區劃范圍發生了變化,但“南番順”在歷史文化和地緣上的整體性還在,而且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相信,“南番順”在時代的變遷中繼續邁步區域一體化新未來。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