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耀華
圖片:林耀華
整理:余言

林耀華
1932年12月1日生,現年91歲,祖籍廣東省江門鶴山,1956年3月由印度尼西亞棉蘭回國。于中國海洋石油(湛江)南海西部公司任高級工程師。曾任湛江坡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廈門集美中學第四十二組六班同學照 印尼新及中華中小學
印尼時光:風雨飄搖中打造華文教育“堡壘”
在20世紀初,林耀華的父親和千千萬萬華人一樣因生活困難踏上“下南洋”的漂泊之旅,從馬來西亞輾轉至印尼,終于落地生根。家境雖不富裕,但父親盡己所能給了林耀華兄弟姐妹最好的家庭教育,算盤、《三字經》成了最初的啟蒙,也在他心里種下了關于“中華”夢的種子,并于1941年到華文小學進一步學習。
但現實的生活卻是殘酷的,林耀華周遭所及的華人不少是被荷蘭人“賣豬仔”到印尼,在煙草種植園中辛勤勞作,所得甚至無法穿衣蔽體,只有中裝長褲裹身。而當日本侵略印尼后,華人的困難更加深重。1942年,日軍在棉蘭殺害5名華人試圖震懾當地民眾,無果后掀起“920事件”,迫害諸多華人,包括林耀華的校長及老師。破壞華文教育系統后,日軍接管學校,推行日文教育,并以“免費”的名義吸引學生。林耀華的父親看破這是日軍培植“翻譯”“走狗”,加強掠奪的糖衣炮彈,舉家遷徙到棉蘭鄉下的農場,為林耀華撐起一片相對安寧的小天地,可以繼續讀書。
由于當地學校缺少教師,成績優異的林耀華被委以重任,開啟上午在中學學習,下午到小學教書,晚上給老人掃盲的忙碌模式。一學一教中,林耀華更加理解了華文教育、華文學校與華人身份地位、自我認同的關系,更加堅定了要在印尼保存華文傳統血脈的決心。當學校經營遇到困難,他與老師同學在印尼各地組織義演籌款,舞蹈、話劇等節目精彩紛呈,還組織《黃河大合唱》慶祝新中國的誕生,所籌善款也解決了學校的燃眉之急。
值得一提的是,林耀華兄弟姐妹七人中,三哥、五哥是華文學校校長,姐姐妹妹也是老師,他們都希望印尼華人別忘記華文。
作為參與棉蘭華文學校組織經營、傳道解惑的中堅力量,林耀華帶領同事們在風雨飄搖中為學生筑起了華文教育“堡壘”,讓中華文化在戰火中得以傳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后來奔向世界各地的學生的一聲聲“恩師”,便是這段艱難時光最美好的注解。
歸國求學:歷經千磨萬擊只為謀求富強
日軍投降后,印尼華人仍然籠罩在被歧視、被欺負的陰影中,追根溯源,林耀華認為只有中國強大,才能助力海外華人進一步擺脫社會困境。恰逢新中國建設如火如荼,林耀華心中中華民族復興的豪情被點燃,回中國成了必然選擇。
林耀華將哥哥送給他的照相機、手表賣掉,終于籌集到了回國的交通費。1956年3月22日,是現年91歲的林耀華仍然記憶清晰的日子,這一天他踏上了新中國的熱土。從印尼到香港再到深圳,隨后到廣州,一切疲憊在歸國的喜悅中煙消云散。
為了幫助華僑適應國內生活和文化,國家安排林耀華在廣州暨南大學一帶補習。數月后,又分配他到廈門集美高中繼續學習。集美學校的創建者陳嘉庚先生一直是林耀華心中崇拜的英模,能夠在他創辦的學校學習,傳承他的精神,林耀華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圖強的動力更足了。在集美學校他擔任了班長,熱心幫助身邊的華僑同學;學習之余又重復了在印尼時邊學邊教的模式,晚上為工人掃盲,盡己所能為新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經過一段時間學習,1959年,林耀華考取了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就讀地質專業。報讀這個專業的初心,便是希望為祖國摘掉貧油國的帽子。即便大學期間恰逢全國自然災害,食不果腹,也想法設法自己種菜,以鹽水煮菜維持生活,最終以優異成績畢業。

圖一:印尼新及中華中小學林耀華所教的學生跳波蘭舞
圖二:印尼新及教室和同學合照
海底探驪:我為祖國獻石油
1963年,大慶油田正式投產的喜訊傳來,時值林耀華大學畢業前夕,這激起他和身邊石油學子建設祖國的熱情。但由于華僑身份,林耀華無法前往大慶,此后近十年間,他先后被分配到廣東茂名、湖南湘西、湖北恩施一帶,從事與石油勘探無關的野外地質工作。談及野外工作辛苦,他沒有過多言語,只說“為了國家好,再辛苦也無所謂”。通過太太陳瓊英的講述,才得知他由于風餐露宿數次胃出血,經歷生死考驗。
終于到1973年,林耀華被調往當時的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現中國海洋石油(湛江)南海西部公司],得以從事石油地質的本職工作。

在香港兒子家中和同學聚會
當時南海的石油勘探領域可謂“一窮二白”,需要編制大量圖件和資料。從零基礎起步,林耀華帶領同事們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以陸推海,終于在1978年~1979年,編制成北部灣、鶯歌海等盆地地質勘探成果圖等圖件、南海北部石油的勘探圖冊及數據手冊等,為南海油氣資源開發奠定基礎。隨后,又編制南海北部大陸架勘探形勢圖、程度圖,瓊東南盆地勘探布置圖和鶯歌海北部灣珠江口鉆進手冊等圖件和資料。為了加快南海油氣資源開發進度,林耀華先后發表《南海北部大陸架上第三系地層對比》《中國東部第三系沉積盆地概況》等論文,通過下班后攻讀英語,翻譯美國《東亞海岸及海區是有遠景石油疆域》等書籍,受科研人員好評。

印尼新及在廣州開的聯誼會,林耀華與當年的學生合影
隨著林耀華在專業工作中發光發熱,影響力提升,湛江坡頭僑聯希望他發揮華僑優勢,為更多華僑辦實事。作為坡頭僑聯主席,他不負眾望,聯系政府、企事業單位,解決當地華僑及僑眷的工作、學習、住房等問題。為此四處奔波的交通食宿費用,他一力承擔,沒有要求任何回報。“要發財就不要當官!當官就要辦實事!”是他擲地有聲的承諾。在隨后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任上,他保持這樣的初心,提出城建規劃、湛江大橋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提案和議案,為湛江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印尼新及中華中小學到廖內一所小學前照片
言傳身教:克勤克儉之風代代相傳

榮譽
1968年,林耀華與陳瓊英結為夫妻。陳瓊英也是華僑,在1960年8月,從印尼勿里洞回國,在當時的花縣華僑農場安置。兩人結緣于林耀華到華僑農場探親,同是華僑的熟悉感,讓兩人迅速走到一起。
但在結婚后,陳瓊英卻感到了“陌生”,因為林耀華當時從事野外地質勘探工作,他們時常分隔兩地,甚至在1969年孩子早產出生時,也是獨自一人。但看著丈夫不顧關節炎和胃出血的風險,堅持工作在一線,她更多時候選擇了理解與陪伴。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兩人的感情歷久彌堅。
雖然林耀華教授了諸多學生,助力他們成長,卻因工作忙碌與自己的大兒子、小女兒相處時間不多。但他在家做科研的專注,熱心助華僑的無私,及克勤克儉的生活作風,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陳瓊英回憶,大兒子和小女兒在小時候常說,“長大后要像爸爸一樣學習工作”。

與印尼新及中華小學教師及學生照片
如今的林耀華和陳瓊英與孩子一起在番禺定居,享受天倫之樂。已經退休多年的他,依然關注時事,每日讀書看報。與石油能源打了一輩子交道,他現在對清潔的新能源十分感興趣,認為新能源將成為主流趨勢,且中國目前在此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但不論未來如何變化,新科技的發展、新工程的實施,都一如林耀華當年歸國的心愿,中國富強,民族復興。

湛江坡頭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合照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