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燈芯草制作工藝
文、圖/李漢杰
區級名錄。燈芯草是大石三寶之一,別名燈草、水燈芯、秧草,是昔日大石地區(包括洛浦街)普遍種植的農作物之一。明清時期,大石地區已出現大型燈草專業交易市場——燈草市。20世紀70年代,該工藝成為番禺縣土產進出口公司拳頭產品之一。不少農戶以制作和出賣燈芯花作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直至今天大石地區仍有許多本地居民以此為生。
大石燈芯草的加工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多數由婦女來操作。她們視其用途而采取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用于點油燈,將草曬干后,取其莖的中心部分,割出的燈芯長約0.5-1米,用紅紙包成一扎;二是藥用,具有清熱利尿、消炎、安神鎮驚功能,將削脫的莖殼反復卷折成一寸來長,再以燈芯纏繞捆扎使其穩固,編成燈芯花;三是用于制作燈芯草工藝品。現有區級傳承人梁強、何杏珍、范翠燕等。

20世紀50年代大石村民正在制作燈芯球--選自《番禺百年圖鑒》(大石街文體中心供稿)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