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澳門文物建筑:活化的故事》
朋友從書展回來,給我?guī)Щ貋砹藦堸o橋博士的《澳門文物建筑:活化的故事》。
此前我在澳門也讀過張鵲橋博士參與主編的《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qū)城市肌理研究》,記得這本書正是在幻覺圍的一個書攤淘回來的。說實話,雖然大灣區(qū)文化大同小異,但我對著澳門的地名確實也是摸不著頭腦,讀完全書才明白:“圍”指的是澳門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形成的華人居住區(qū),也是澳門現(xiàn)存最小層級的道路,寬度一般不超過3米,普遍只得一個入口,即粵語中的“掘頭巷”。這個概念和番禺的“圍”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番禺有“大箍圍”“小箍圍”*的地名,這個稱呼較早見于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廣東新語》卷二云:“下番禺諸村。皆在海島之中。大村曰大箍圍。小曰小箍圍。言四環(huán)皆江水也。凡地在水中央者曰洲。故諸村多以洲名?!睘槭裁唇小肮繃蹦??“箍”字的意思是指圍束,即圍束的圈,如箍桶,桶箍,鐵箍等。古人認為大小箍圍島四面環(huán)水,像是兩只被水圍束住的箍桶,故而有此名。如今,番禺的大小箍圍都已經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解圍”,活化新生,而澳門的下環(huán)四圍在當時仍是一個待考究的課題:以下環(huán)四圍*為例,下環(huán)區(qū)是澳門的老街區(qū),是當地最舊的街區(qū)之一,而下環(huán)四圍中現(xiàn)今只剩下六屋圍保存得較為完整,而南巫圍則面目全非,昔日的牌坊、過街樓、土地(即地主神、土地財神牌位)及水井已不見影蹤。根據書中記載,由于澳門社會沒有經歷過社會結構的大拆解和物質結構的大停滯,各個房屋的產權還都保持著原建時候的狀態(tài),圍的完好與否取決于業(yè)主喜好,目前澳門現(xiàn)存的數百個圍里,大多數圍里的房屋已被業(yè)主改建為4-7層高的泥磚結構的樓宇,具有歷史價值建筑物的圍大約剩下20個,而圍內的歷史建筑物總數剩下不到200幢,放眼望去幾乎無法在這些所謂的“歷史街區(qū)”中看到被定格下來的純粹的歷史樣貌。2005年,澳門提出“舊區(qū)重整”,設立來自社會各界的21名非官方代表組成的舊區(qū)重整咨詢委員會,計劃將多個舊城區(qū)危樓重新規(guī)劃,建設更舒適的社區(qū)環(huán)境;2010年,《圍的再生——澳門歷史街區(qū)城市肌理研究》出版,書中邀請了內地、香港及臺灣等多所著名大學的研究人員到澳門考察并提出針對圍的設計方案,時任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的張鵲橋也在發(fā)布會上表示希望此書的出版可以拋磚引玉,引發(fā)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市民大眾循不同視野去關注本澳的傳統(tǒng)建筑和街區(qū)空間,更好地促進社會發(fā)展;2020年,我在更顯破敗的幻覺圍附近的舊書攤淘到了這本舊書。從本地居民的聊天中我知道,“圍屋旅游”曾經也被大力地推動過,民政總署也曾將六屋圍列入“漫步澳門街”導賞服務路線,不過如今已成歷史。
2020年出版的《澳門文物建筑:活化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圍的再生》的姐妹篇,書中,張鵲橋記錄了二十多年來活化澳門文物建筑的點點滴滴,將其中十六項文物建筑再利用的過程和經驗作整理總結。該書根據對文物建筑的不同保護切入點分章,分為“修舊如舊,建筑真實面貌的呈現(xiàn)”、“舊瓶新酒,文物建筑的再利用”、“以舊為尊,新建筑介入舊環(huán)境”、“古外有古,舊中有舊”、“兼容相適,小心思見大意義”及“文物建筑要保護好,合作是正道”章節(jié)逐一介紹。通過六項專題,列舉了16個值得一說的文物保護案例,包括盧家大屋、塔石中央圖書館、何東圖書館、中西藥局、松山炮臺及德成按等等,用語平實地講述了作者多年來對文物建筑保護再利用的見解,以及遺產保護的要點。通過張鵲橋的文字,能感受到他作為文化遺產工作者對文物建筑的愛護,他講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在澳門建筑上的呈現(xiàn),講了將百年老當鋪德成按在上海世博會上以原貌出現(xiàn)時他觀察到觀眾的關注贊嘆令他興奮,他強調自己的理念:在澳門做文物保護,并非給建筑物重新刷一遍涂料那么簡單。
作為專業(yè)人士,張鵲橋在書中對修復的過程有詳細的說明,作為文化遺產工作者,他表現(xiàn)出了對文物建筑深沉的關懷及愛意,整本書的文字是克制的,同時也是富有感情的。專業(yè)人士固然可以在書中汲取經驗,外行人如我,則被文物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深深打動,譬如其中提到的中西藥局舊址,華僑歷史愛好者如我當然早早“朝圣”過,但看過書中記錄的修葺工程背后的緣起和經過,不由得也心潮激蕩、心向往之……
回歸建筑本身,如若2010年出版的《圍的再生》是一個無下文的緣起,2020年出版的《活化的故事》則是一個婉轉呼應的結尾,結尾不等于結束,更多故事的緣起,在現(xiàn)在,在未來。

《澳門文物建筑:活化的故事》
*“大箍圍”、“小箍圍”:“大箍圍”即如今番禺區(qū)主體部分,包含大石、鐘村、南村、化龍、石樓、石碁、市橋、沙灣、沙頭、新造等鎮(zhèn)街;“小箍圍”即如今小谷圍島。
*下環(huán)四圍:是指穿梭于澳門風順堂區(qū)下環(huán)街區(qū)一帶的四個“圍”(葡萄牙語:Pátio)的街道,分別是幻覺圍、南巫圍、六屋圍和鳳仙圍。四圍代表著澳門特定時期的圍屋建筑與住屋特色,在1850年之前已經存在,是澳門極具歷史價值的街區(qū)建筑。
繼續(xù)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