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醒獅(沙灣)
文、圖/李漢杰
國家級名錄。醒獅即南獅,起源于南海一帶,流行于華南地區,是融武術、舞蹈、音樂于一體的民間藝術。獅子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傳統節慶,或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歷代相傳。醒獅主要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南獅獅頭和獅尾各由一名演員擺弄,常用套路有雄獅勇闖七星陣、雄獅樁上顯神威、雄獅攀越險峰等。
沙坑醒獅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997年,沙坑龍獅團成立,對傳統醒獅藝術在原有的技藝基礎上,進行挖掘、整理、提高,不斷吸收、融入北獅的技藝,將高樁醒獅、民間武術梅花樁與醒獅套路相融合,通過舞獅的輕、重、緩、急以及獅子的表情變化和動態,再配合重新加以整理的鼓、鑼、鈸的明快節奏,在樁陣上表現出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各種姿態,更匯入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剛柔相濟。沙坑龍獅團參加各種比賽,贏得無數獎項。
現有市級傳承人周偉強、周銳東,區級傳承人周偉鋒。
廣東醒獅在寶墨園表演(沙灣文體中心供稿)
廣東音樂(沙灣何氏廣東音樂)
李漢杰
省級名錄。源于宋元,成型于清末民初,主要有沙灣何氏族人創立。其風格清新飄逸,委婉柔和,節奏瀟灑,樂句輕快,善于用音律構成詩畫,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有“意境音樂”之稱。作品內容特別注意煉字煉意。早期使用二弦、提琴、三弦、月琴、笛子組合,謂之“五架頭”,有“硬弓組合”之稱。后來,高胡、秦琴、揚琴、洞簫、椰胡等樂器融入,被稱為“軟弓組合”。何氏廣東音樂第一代名家為何博眾。清末民初,出現何柳堂、何少霞、何與年,被譽為“何氏三杰”,代表作有《賽龍奪錦》《餓馬搖鈴》《雨打芭蕉》《晚霞織錦》《陌頭柳色》等。現有市級傳承人何滋浦,區級傳承人何崇健、張錦威、何家俊、何倩宇等。
廣東音樂發源地之一——三稔廳
沙灣飄色
李漢杰
省級名錄。沙灣飄色源于明中后期的沙灣北帝信仰,依托農歷三月初三北帝誕迎神賽會娛神活動發展而來。清初以來,沙灣北帝誕會出現,并從員崗引入蹺色,后在此基礎上融入屏色和各地會景元素,形成“屏飄合一”的飄色藝術。它以色柜為舞臺來展示“凌空而立”、“飄懸而立”的“色”,八音鑼鼓伴奏,巡行于傳統的巷道,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
沙灣飄色中的“色”是指某種動作姿態加上服飾道具來表現某一故事或事物的藝術形式,一般挑選長相俊美的小孩(色仔)。傳統的沙灣飄色由鄉內各坊里輪流組織,因巡行巷道狹窄,故整體造型嬌小玲瓏,以一屏一飄為主,現飄色展示場所轉移至寬闊的廣場和馬路,增加到多飄多屏。現存100余板色,板色主題分為四類:一是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類,如《嫦娥奔月》;二是戲劇故事類,如《水漫金山》;三是祝福類,如《青云直上》;四是反映當地民俗風情類,如《雨打芭蕉》。沙灣飄色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觀賞價值和社會價值,集材料、力學、音樂、造型、裝飾等工藝于一體,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帶,影響全國。現有省級傳承人何達權,市級傳承人何燮和、黎偉明,區級傳承人何達榮。
沙灣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