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大頭佛表演
文、圖/李漢杰
省級名錄。源于“獨占鰲頭”的民間傳說。該傳說隨著科舉文化的發展,在明清時期的珠三角城鄉廣泛流傳,各地鄉族修建文昌閣或魁星樓祭祀文昌帝君和文曲星(魁星),祈求鄉族人才輩出。鰲魚舞是傳統沙涌魚燈會巡游隊伍中的精華部分,舞蹈主要表現“獨占鰲頭”傳說的內容,分一雄一雌,文魁星(原為武生扮演黑臉魁星,先扮書生,后扮狀元),三舞者配合踏著鑼鼓伴奏起舞,表現魚躍龍門,獨占鰲頭等情節。近年為了適應廣場表演和舞臺演出,增加了鰲魚的數量和小鰲魚表演,在原有舞蹈形式的基礎上,多次整理加工,成為一個故事性更強的舞臺表演藝術。鰲魚舞的傳承人由組織者、表演者、樂師、道具制作、魁星或狀元的扮演者等構成,各有不同的傳承譜系。現有省級傳承人江炳賢、幸澤良,市級傳承人江仔、江炳良,區級傳承人幸錦添、江錦華、江紹成、幸澤權。
2008年5月沙涌村廣琚江公祠內表演鰲魚舞“獨占鰲頭”
廣東醒獅(新橋)
文、圖/李漢杰
區級名錄。新橋醒獅主要源于佛山鴻勝館,鴻勝館的第三任館主湯錫是番禺新橋村人,湯錫發展鴻勝館的醒獅技藝之余,也會帶領鴻勝館的醒獅藝人回村傳藝,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鴻勝館的醒獅總教頭趙榮師傅,他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多次到新橋村傳藝。20世紀80年代,新橋村重新成立醒獅隊,吸收了周珠仔等具有南派武術功底的村民加入獅隊。周珠仔利用自身“洪拳”和“蔡李佛拳”的功底,很快掌握了佛裝醒獅技藝的要領,近十多年,周珠仔又向廣東省龍獅協會國際教練梁鉅發師傅和馬來西亞蕭斐弘師傅學習獅藝,同時掌握了“佛裝獅”和“鶴裝獅”的技藝要領,漸漸開創了新橋醒獅這支廣東醒獅流派。
新橋醒獅以洪拳、蔡李佛拳和武當太虛拳作為武術功底,以武術功架動作模仿獅子舞步,表現獅子的神態,融合了廣東醒獅藝術“佛裝獅”和“鶴裝獅”的技藝要領,吸收南北獅子舞精髓,舞出了“南獅北舞”的技藝特色。主要以現時流行“劉備、關羽、張飛” 的南獅扎作外形,配合傳統的板凳青、蟹青、橋青、采高青(用兩條丈二木杉)、蛇青、四季平安、獅出洞等南獅套路,鼓點多用三七星鼓。另外新橋醒獅獨創“姜太公釣魚”和“斷橋青”的高難度套路。
現有市級傳承人周珠仔,區級傳承人蕭永健、湯銘深、張崇格、曾杰偉。
在新橋天后誕上表演
雙皮奶制作技藝
文、圖/李漢杰
區級名錄。雙皮奶是珠三角一帶的經典名小食,有“廣東甜品之王”美譽。番禺、順德一帶是水牛奶傳統小食的重要傳承發展之地,早在清代即有水牛養殖歷史和制作水牛奶小食的傳統,有著深厚民眾基礎。該技藝既與水牛奶傳統小食制作技藝同根同源,但其起源和發展又具有相對獨立性,體現了南番順地區民眾注重養生,講究火候,口味以鮮、香為主,清而不淡、鮮而不膩的獨特飲食文化。現有區級傳承人何志蓮。
傳統手工制作雙皮奶的工序(用竹簽輕輕挑起奶皮一角,將牛奶倒出,讓奶皮留在碗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