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梁 謀
具有悠久歷史的粵北重鎮南雄市烏逕鎮,最近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前些時候,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一行在南雄市烏逕鎮進行文化考察后,依據大量保存的史料、實物和古跡等認為,烏逕鎮在珠璣巷發現之前,就已是北方入粵的一個重要交通和商貿重鎮,烏逕鎮與梅關古道、珠璣古巷同樣是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接點,并且比后者歷史還要悠久。
烏逕鎮以新田村為中心的周圍村落,居住著葉、李、董、賴、黃、彭、趙、孔等總數達60姓之多的村民,且這些姓氏的村民現今大都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乃至海外。這里迄今保存著典型的宗族文化,60種姓氏均有自己的“姓氏節”,過“節”的形式也各有特色,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文化。烏逕鎮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集中、最完整地保留這種古老習俗的古村落群。前段時間,筆者與番禺區政協文史委仝人,到烏逕鎮考察時,聽當地70多歲的老教師李森林介紹,在擁有3000多名李姓村民的新田古村中,每逢農歷九月十三日的“姓氏節”是一個極為隆重的節日。節日寓意為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慶祝活動從九月初一開始,由李氏后人每天點“神炮”,直至十五日止。九月十二日起,各戶姑娘、外嫁女及親友等都扶老攜幼返鄉省親、作客,客人來得越多越好,主人越高興。村民從早到晚更是忙個不停,做各種風味小食,搞衛生,裝點家居等。而事先請好的戲班在當晚也開始在村中演大戲,場面熱鬧非常。
隨后我們跟隨李老先生,冒著毛毛細雨走進新田村參觀。在歷史上,烏逕鎮有中原南遷第一鎮之說,而烏逕鎮最古老的村落新田村則有遷徙南雄第一村之稱,自西晉建村至今已有1600多年之久。走進古老的新田村,讓人眼花繚亂:青磚瓦房鱗次櫛比,各式古老庭院臺閣數不勝數,唐、宋、元、明、清五朝建筑散布村中。別具特色的各式石雕花窗做工精巧,獨一無二的太師椅背造型的祠堂后墻,更是別具匠心。其歷史與宗祠文化遠比現有珠璣巷更古老、更豐富。這個古村落是古代中原人在南雄的第一個散居地,又是當年的名門望族,風物民情仍歷歷在目,因此具有很高的史證價值和旅游開發價值。村中從唐代到明代的40多座祠堂、照壁、書院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晉代的古井、唐代的磚雕、宋代的斗拱、明代的石雕、清代的木雕隨處可見。新田村旁還有一條烏逕古道。這是一條僅次于梅關古道,貫通南北,連接粵贛而達閩西,水陸聯運的交通要道。據史料記載,在古代,烏逕古道的開辟早于梅關古道,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重要古道之一。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奉詔開鑿大庾嶺后,來往于嶺南與中原的客商多經梅關古道,但通過烏逕古道的車馬仍十分繁忙。歷代南來北往的貨物自北江入湞江,沿湞江上游的昌水直達烏逕新田,經烏逕到達江西信豐九渡水碼頭,由碼頭轉水道直達萬里之外。正是因為交通發達,湞昌河畔的新田村逐步發展成商貿繁榮的小圩鎮。至明嘉靖年間,新田沿岸有鹽店、商行200多間,來往的馬車每天約有100多輛,烏逕河下有木帆船500多艘,有“日屯萬擔米,夜行百只船”之說。一直到清末,烏逕古道仍舊使用。可惜,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里,烏逕古道漸漸湮沒于歷史煙云之中。
從古中原人南遷的時間看來,烏逕先民是在西晉建興三年(公元315年)由李耿等人首先遷入新田;珠璣巷是唐宋期間中原及江南后裔陸續遷入南雄,由此推算,烏逕的興起早于珠璣巷數百年。我相信當今不少番禺姓氏之先民的根也來自古老的烏逕。
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