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廖博思
廣東的秋冬來得特別慢,大雪剛過,廣州的氣溫依然是“?烚烚”的27℃。趁著周末,死黨們張羅著要行一次秋游,爬爬山進行有氧呼吸。沒有太猶豫,就選擇了蓮花山,當然不是因為它門票夠貴,而是貪它夠深夠好玩。這次前往,除去必“打卡”的觀音山以外,同行的資深玩家領著我們又去了藏在山里的“清兵營”蓮花城。
蓮花山常聽,蓮花城倒是第一次去。
吃完飯下午一點半出發,直到晚上近7點才堪堪下山,幾個城市小孩紛紛匍匐在山腳直呼好累好新奇,嗯,果然是大名鼎鼎的“廣東長城”。
蓮花城的城墻不高,卻代表了當時廣東邊防實力
留有風霜痕跡的蓮花城門是很多游人拍照紀念的“打卡點”
蓮花山上蓮花城
眾所周知,蓮花山是廣州幾千年來最好的地理位置之一,它位于番禺區以東的珠江河口,靠近獅溪。
這里的意義并不只是因為它的地理地位,而是因為它擁有豐厚的歷史和人文底蘊——在其220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蓮花山及其周邊的古建筑諸如蓮花城、古采石場、蓮花塔不僅目睹了南粵先祖開疆拓土的歷程,而且對廣東城市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蓮花城位于蓮花山東北角,名為城,卻是一座城堡,據稱,它是廣州保存最完好的城堡式海防要塞。乾隆《番禺縣志》載:“清康熙三年,徙海民于內地,劃山屬禁界外,設立磚城、營房、墩臺于其上。今名蓮花城?!鄙徎ǔ敲娣e約1400平方米,呈現不規則的橢圓形,城墻以石作基礎,里外用青磚砌筑,中間填土猶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山巔,矗立在藍天白云之下。最初,蓮花城是作為海防哨所之用被興建的,蓮花城城墻高5.66米、厚2.34米,有垛口和馬步道分別用于瞭望和巡邏之用。城外有烽火墩及炮臺,還配備了國產前鏜火炮20門——可見,最初的蓮花城與如今的古樸靜謐不同,而是威嚴肅穆,不容侵犯的。
從地理位置來看,蓮花城的布置堪稱絕妙,身居蓮花山,俯瞰獅子洋,地勢險要,居高臨下,遠控虎門,近制獅子洋,加上嚴密的“物理防控”配置,使得蓮花城素有“廣東長城”的別稱,在一些資料中,又有蓮花城“府城捍山”的描述。據記載,鴉片戰爭時林則徐曾在城內駐防,并將蓮花城設立為防止英軍入侵的第二道防線,將其與東莞虎門及鎮海樓一起,形成廣州的3道防線,可見其軍事戰略地位。
城內彎彎繞繞的“蓮花陣”迷宮,據傳是仿照諸葛亮的八陣圖而建,難度系數不高,趣味性卻很強,不妨一試
如果蓮花城的城墻會說話
小時候看書,小說作者說老建筑會說話,“如果墻會說話,它或可告訴你,這里發生過什么事?!笔篱g萬物皆有靈性,如果蓮花城會說話,它會將閱盡的歷史變遷和世事更迭一一傾訴,將鐫刻的城池印記和過往舊事和盤托出——在蓮花山靜靜佇立了400余年的蓮花城,是一個沉默的見證者。
在歷史上,蓮花城作為一處重要軍事堡壘,是記錄了中國明清時期因國力不足而數次受辱的重要場所。
其一,蓮花城是明清“海禁”的遺物。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以臺灣為基地,進攻東南沿海,使清廷上下寢食不安,便下令實施海禁,由沿海18鄉提供原料和夫役在蓮花山上下建筑城堡,作為軍事防區。今天我們見到城墻上的磚塊有六七種規格且紅雜相混,五顏六色,可見是用各鄉祠廟民房的舊物作為建筑材料的。因為這一道“遷海令”,兩廣地區大量農民、漁民失去生計,強制遷移行動更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座安靜的城池,身上不一的磚塊訴說著當年朝廷海防的軟弱。
其二,蓮花城也是英國侵占香港、勒索清廷這段屈辱歷史的見證者。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不久,道光皇帝由主戰轉向主和。同年11月,欽差大臣、兩廣總督琦善到達廣州,期間多次與英軍書面照會談判,英國采取打談結合的策略,企圖迫使琦善就范。英國對華全權代表義律于1841年1月7日指揮英軍攻占沙角炮臺(即穿鼻炮臺)和大角炮臺,清軍頑強抵抗,傷亡過半,炮臺失守。英方氣焰更熾,1月14日,義律照會提出割占尖沙咀、香港(指香港島西南一隅)兩地,琦善答稱只能選擇一處“寄寓泊船”,待英方選定后再上奏請旨。1月16日,義律照會琦善,稱將“以香港一島接收”。1月21日,義律單方面公布《穿鼻草約》,偽稱已與琦善達成并簽訂初步協定,包括讓與香港本島、賠款、開放廣州海關貿易等條款。1月26日,英軍艦隊到達,海軍陸戰隊登陸并舉行典禮,占領香港島。1月27日,琦善與英使義律到蓮花城,談判《穿鼻草約》,琦善“當加指駁”,未敢允諾、未蓋用欽差關防;因“毫未達成具體協議”,義律即“求為酌改,另行更定”。2月10日,雙方再次談判未果。英方持續侵略戰爭,后于1842年脅迫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將搶奪來的侵略權益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作為整個事件的首個談判點,蓮花城厚實的城墻與那20門火炮仿佛成了一個笑話。
其三,蓮花城也是太平天國起義的親歷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秋,廣東香山縣天地會公開聚眾拜會。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派人來粵號召起義。清咸豐四年(1854年)夏,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蒙清岡率領天地會眾數百人,響應太平天國起義,攻克佛山,稱“安東將軍統領水陸各路兵馬管理糧餉招討都元帥”,粵劇藝人李文茂、甘先等人率領武裝群眾數萬人響應,并占據了廣州城北佛嶺市(今新市附近)為大本營、兩人同稱“統領水陸兵馬兼理糧餉大元帥”。陳顯良等起義于廣州東郊,建行營于新造,稱“統領水陸兵馬眾大元帥”。起義隊伍頭裹紅巾,自稱紅兵,即洪門起義軍的意思,世稱紅巾軍。之后,番禺紅巾軍在化龍莘汀村煙管崗烽火臺祭旗起義后,以陳顯良的名義與英、美、法三國駐廣州公使抗議,并圍攻三國侵略者及清政府軍,清軍乞援于香港英軍后未果。蓮花城正是番禺紅巾軍駐扎的大本營,蓮花城終于又發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孰是孰非?蓮花城的回應,只有沉默。
今日的蓮花城早已有了新樣貌。1983年,蓮花城被公布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考古,年久失修的城墻得以修復,城內建筑物按原址修建。現在的蓮花城,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州市海防教育基地。我在去的時候,碰上了幾個家庭帶著孩子在參觀學習八旗軍的歷史事跡,當然,更多如我們般膚淺不已的游人是沖著它一邊是獅子洋,另一邊是無人的野林的好風景打卡拍照,大家各取所需,倒也熱鬧非凡。
蓮花城,這座屹立在漫長的歲月里的古城池,見證著過去的歷史,等待著未知的未來。人們來來往往,時間匆匆流逝,蓮花城一動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