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干
坊間對于現代人的認知方式有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名詞——“碎片化閱讀”,意即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很少有人像以前那樣捧著厚厚的書本深度閱讀,大多數都是拿著手機刷屏,閱讀只言片語的資訊。從深層角度解讀,“碎片化閱讀”也是浮光掠影,跑馬觀花,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代名詞,而“碎片化閱讀”也導致一種井蛙觀天,以偏概全的現象,廣州人的通俗講法便是“知少少扮代表”。
不過,在番禺博物館的一次調研,卻讓我對“碎片化閱讀”有了新的解讀。
在番禺博物館,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收藏家謝偉垣在這里用鑲嵌著古代殷商以來歷朝歷代的陶瓷碎片布置成一條藝術長廊,在這些碎片當中既有刻著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的陶器碎片,也有多種彩色釉,裝飾紋樣繁華復雜的瓷器碎片。我行走在長廊里,觸摸不同時代的陶瓷碎片 ,感悟物化在碎片中的千年歲月,體察碎片折射的風云變幻,指尖似乎掠過前塵往事的余溫:殷商的工商市聲、東周的刀光劍影、秦漢的鐵馬金戈、唐宋的詩詞歌賦、明清的興衰更替,一部五千年的中國史赫然而出,讓我恍如穿越在各個歷史時空,與不同朝代的人物對話,怦然心動。
我贊嘆收藏家和布展者的用心,以碎片展現歷史,以碎片述說滄桑,以一個中國傳統器皿道出中華文明起源和延續。這樣,呈現出來的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皇歷史巨著,卻是一部足以令人讀懂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歷史圖譜;雖然長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歷史學術講堂,卻是一個能夠勾起普通人愛國情懷文化自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猛然發現,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碎片化閱讀” 其實也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也可以“一葉知秋”的,番禺展覽館的陶瓷碎片藝術長廊便是“碎片化閱讀”的新解。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