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焯斌
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改善,超市、市場、書店、家具店、電器店和博覽會、展銷會的商品,都可以讓顧客隨意觸摸體驗——“唔買都可以睇一下”。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到傳統博物館參觀依然要遵循“眼看手勿動”的規矩——“可遠觀而不可用手觸摸”。
所以,在不久之前,筆者一行來到廣州市番禺區,在番禺博物館引入社會力量的新成員——“番博·明珠古陶瓷標本體驗館”,打卡戶外“中國古代陶瓷標本展”長廊時,很守規矩,卻意外地被工作人員告知:這里的展品可觀看、可觸摸。他們不擔心標本被摸一摸就會降低其價值,“可用手觸摸”反而讓觀展者會小心翼翼地去對待展品。通過觸摸,那500余件套新石器時代晚期及東漢以來至民國時期的古陶瓷碎片標本,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每件陶瓷碎片都是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的寶藏,而不是“爛缸瓦”,從中了解到番禺民間收藏者的心血,精神得到滋養。
其實,番禺民間收藏者在收藏上的投入可謂不計成本。包括在體驗館內小山坡與番禺博物館合作,活化從南村鎮市頭考古發掘出土后搬遷到該園區的古代“龍窯”(窯身如一條龍)——沙邊窯,它以零距離的“打開方式”,讓參觀者可觸摸歷史,去感知番禺昔日作為北宋時期廣州地區燒制青、醬、黑色釉的碗、碟、杯、盆等出口外銷瓷器的繁榮景象,及其手工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歷史文化魅力。
可以說,“番博·明珠古陶瓷標本體驗館”是一個觸覺體驗的營地,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眾,讓文化遺產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也許是體驗館創辦者最原本的初心,同時也是新時代番禺文博旅游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