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番禺
文/一拾
“先有番禺,后有廣州”,這是掛在本地人士口頭上的一句口頭禪。的確,番禺歷史悠久,1953年西村石頭崗一座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一個漆盒的盒蓋上烙有“蕃禺”二字;1983年廣州象崗山的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也發現有不少刻著“蕃禺”“蕃”等字樣。而現在番禺博物館有一座北宋沙邊窯遺址,也記載著早年番禺的發達。本期“番禺記事”欄目發表的《兒時賣揮春的舊事》《烏逕尋宗話滄桑》《今日你飲咗茶未?》以及“番禺人物”欄目的《辛亥革命的“吹鼓手” 黃世仲》、“非遺”的一系列文章則更細節地表達番禺歷史。
本期“四人漫話”有新創意,四位作者以番禺博物館展出的陶瓷碎片為一個話題,從不同角度闡述對于歷史傳承的理解和認知,讓人頗受啟發。
讀懂番禺,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番禺。本期“今日古邑”專題,通過石壁街、鐘村街、大龍街、沙灣街的城鎮化發展,向讀者展示了番禺古邑的新顏新貌,揭示了番禺千年文化歷史傳承延續的充沛活力,當然,更是道出了中國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番禺的發展,除了本土群眾的努力之外,也有賴于海外鄉親的關切和支持。本期“家鄉消息”“海外僑情”都分別報道了海內外僑界的活動消息,讀者從中可以感受到華僑愛國愛鄉愛親人的深情厚誼。
本期編輯付梓,正值2024年到來。藉此新年伊始,本刊同仁向海外鄉親道聲“新年好”,我們計劃在今年豐富內容,創新版面,提高質量,繼續為海外鄉親送上濃濃鄉情的“集體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