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屈九
過去的大番禺是有兩個波羅誕的,一個是在鹿步司扶胥港廟頭的南海神廟;一個是在菱塘司的南村板橋村。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二、十三、十四日,人們為了取得用此神廟用木刻就的篆書洪圣大王寶璽印章這么的一度“菠蘿符”而紛紛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而去的特別多人的多是菱塘司南村鎮沙邊窯的工人。在明末清初,沙邊窯這個陶瓷工業區足有幾千工人。這些工人為了取得一度能保身體健康的洪圣大王“菠蘿符”,在廟誕的三天內都會過海求符。這么一來,窯主都覺得太耽誤工人上班了。于是便會同南村鎮內板橋村的父老在板橋村的較小的一間洪圣大王廟的廟祝想了一個辦法,特意買了一塊古玉,將這塊古玉一分為二,都用篆書刻了“洪圣大王寶璽”六個字,并將其中一個送到鹿步司的大菠蘿廟。于是,這廟廟祝便有了兩度菠蘿符,一度木印符,一度玉印符。普通施主去則蓋木印,貴賓施主去則蓋玉印。而南村板橋村的小洪圣王廟,則什么人來都蓋玉印。從此,就少了很多人過海了。
日前,筆者特意到南村板橋村觀摩到這個在乾隆甲寅年刻制的玉印,這該是件不可多得的文物啊。聽說大菠蘿廟的那塊玉印,在20世紀“文革”時期已丟失。如今,只留下板橋村這一方了。
這是現在仍存在板橋村的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