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但家 圖/廣州市番禺區祠堂文化研究會

番禺市橋(石橋)謝氏族譜(上卷)發布會嘉賓合影
族有譜,家有譜,才知家之盛衰;才知宗族之歷史。俗云;樹無根不發,水無源不流,人有祖才興,宗族有譜,才能尋根問祖。孝敬祖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正如俗云:子以孝為貴,家以和為貴,族以親為貴。為了發揚先賢的豐功偉績和美好品德。為承前啟后,念祖為勵志后人。精誠團結,共同勉勵,光大中華民族的美德,為振興中華,振興謝氏族人奮斗不息。共同攜手沿著迠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金光大道,垮入光輝的二十一世紀。作者現將在市橋鎮內,文峰巷,城門頭坊,玉樹坊,大北路,德門街,光明路的謝氏祠堂作一起回憶給廣大讀者和社區族人共同建設美好社區家園,將古老舊街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謝姓的起源,自姜姓改為謝姓至今,已繁衍近一百多代,約二千八百多年。謝氏子孫,星羅棋布,安居于海內外,大江南北。謝氏源于河南省,南陽縣東謝營村一帶地域。出現不少英雄豪杰。東晉宰相謝安,謝玄,謝眺,謝靈運等人,品質高貴,溫文雅爾,一千年前在這滔滔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的艱苦歲月里,族人入粵后分成三路求生。一路人馬隊伍往粵東方向,一路人馬隊伍往粵西方向至入瓊,一路人馬隊伍往珠三角及市橋城北安營扎寨,謝姓定居于市橋城門頭坊,玉樹坊,文峰巷,鐵爐巷,古巷,藍芬巷,居仁巷,新巷,候大里,百歲坊,白屋塘,細廟,大市巷,大北路五巷,大北路六巷一帶等,在市橋鎮主要居住6大姓氏,5大望族中,謝、黎、韓、梁、李的族人,謝氏族人為第一大望族,世人子孫昌盛,人口眾多。在文峰巷,城門頭坊,玉樹坊,德門街等處共有謝氏祠堂10間。
第一間謝氏大宗祠 喜祥堂
第一間坐落在文峰巷即原來舊先鋒小學校址處,這座謝氏大宗祠叫“喜祥堂”。入祠堂大門口懸掛有“喜祥堂”三個金薄陽刻大字牌匾。祠前開闊青麻石條地坪,祠堂門口左邊種有200多年鳳凰木影樹,右邊種有一顆200多年古老玉桂樹,兩棵古樹郁郁蔥蔥,相互輝影,生機勃勃。入祠堂大門口左邊有明代舉人謝元光,謝大韜兩座旗桿夾石。祠堂門口兩側有鐘鼓樓及兩邊通道門口上方有陽刻大字和精美灰塑,磚雕和花卉人物,大門口前立一對花崗巖抱石鼓,進入中堂正中處懸掛有“喜祥堂”陽刻金字牌匾,匾下方處安有6扇酸枝木屏封,梅、蘭、菊、竹。祠堂座北向南、廣三路、深四進、中間為正祠。兩側是通廊及襯祠。占地約7500平方左右,建筑面積約4500平方左右,該祠堂為硬山頂,排山脊,碌灰筒瓦,水磨東莞大青磚墻,前檐有四根花崗巖石柱,大門口橫樑處有花崗巖石獅子橫托頂架,正祠中座天井月臺鋪砌有精美花崗巖石人物和花鳥等圖案護欄。“喜祥堂”在市橋祠堂中剩空為最高,堂內所有坤甸木柱直徑為最大,堂內石雕、灰塑、磚雕、樑架托頂木雕,彩繪等均為工藝最精美。所以世人稱省城廣州有“陳家祠”,番禺市橋有“喜祥堂”美譽之稱,若“喜祥堂”古建筑還存在對研究番禺祠堂,古文化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物歷史價值,謝氏族人,在近代史上出現不少文化名人由其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謝熙、謝天石、謝天顯、謝側敬、謝添、謝仲蓮、謝雄飛、謝鍇等。
第二間謝氏祠堂 崇本堂
謝氏祠堂第二間坐落在現前鋒大街36號,市橋鎮教工宿舍大園內,這里原是謝氏“崇本堂”,大宗祠,他處在謝地大街城門頭與玉樹坊中間,祠堂門口有灘池一個作族人放生之用,大門口前立花崗巖基石獅子一對。大門口門額上鑲木匾陽刻“崇本堂”三個金薄大字。祠堂門口左邊至細廟簡稱“觀音廟”為玉樹坊,祠堂門口右邊至城門頭社公處為城門頭坊。祠堂門口右邊處種有一排夾墻竹。竹種同余蔭山房的夾墻竹是同一種類的品種竹。左邊種有大鳳凰木古樹兩顆,祠堂內共三間四進,四進是用通廊道進入,祠堂是座北向南,祠堂均為硬山頂、排山脊、碌灰筒瓦、水磨青磚砌墻、第三進均有月臺、月臺是用花崗巖石欄板圍砌。月臺前為三進天井。入門第二進前也為天井,祠內所有空間地塊均為鋪砌花崗巖長條石板。祠堂內繪有精美山水,人物,花鳥壁畫,堂前及堂后和大門口樑架上有木雕、石雕、磚雕、精美的圖案。
第三間謝氏祠堂 詒裕堂
謝氏祠堂第三間坐落市橋后底涌番禺看守所處,即現在禺山大道公安局辦公地方和景福停車場內。這座祠堂名叫“詒裕堂”族人稱“北祠”是謝氏在城北迠得最早最老一間祠堂,也是族人稱老祖祠,該祠堂是座南向北,祠堂大門口對住市橋謝族林場三月山金勾掛玉處。和遠處謝家風水寶地“溪崩水崗”山地。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左右,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左右。是廣三路。深四座。中座三間為正祠,是硬山頂,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墻,碌灰筒瓦,墻上用水磨東莞大青磚砌,花崗巖基石,祠堂大門口立一對花崗巖抱鼓石,大門口和中堂正祠處懸掛著“詒裕堂”三個金薄陽刻大字,市橋鎮內大部分祠堂都是座北向南的,唯一謝氏“詒裕堂”是座南向北的,堂前空地種有幾棵參天的英雄大樹古木棉。這個宗祠1949年廣游二支隊在市橋獨崗丹山村黎家祠集結后經丹山村劉家祠前田基小路進入市橋后底涌到謝氏“詒裕堂”去智取捕捉市橋皇帝“李朗雞”李輔群老巢人員。1950年至1952年我國開層一場轟轟烈烈、的清匪反霸運動。當時公安人員抓捕捉到犯人“簡稱”勞改犯人員沒有地方關押,當時“詒裕堂”已經做了番禺縣人民政府辦公所在地,1953年上半年番禺縣人民政府辦公地方遷移到市橋海傍西路現老干部活動中心處,簡稱“群園”辦公。將謝氏“詒裕堂”改拆迠為番禺看守所,當年由勞改犯人拆“詒裕堂”迠造囚侖及四周幾百米長,五米高大圍墻,當年拆迠圍墻現存有幾十米長,現把照片中圍墻就是拆“詒裕堂”用料東莞大青磚見證物。也是市橋鎮內首間將祠堂改拆迠為社會公共資源用地見證。
第四間謝氏祠堂 花生祠(宜齋祖祠)
第四間謝氏大宗祠名叫“花生祠”坐落在市橋謝地大于城門頭坊,即現在前鋒大于6號,原鎮北郊農會即蔬菜大隊土改農會,1970年左右把謝氏“花生祠”改迠為鎮教工宿舍大院,該祠堂座北向南,三進帶偏廊座間,灰塑龍船脊總面積750平方左右,建筑面積為550平方左右,祠門口左右為包臺,這間祠堂是謝氏太公分豬內和每年正月初二至初五擺古董文化藝術交流地方,也是謝氏族人生男丁開燈之處,1952年初十五那天謝氏族人生男丁開燈就掛滿整個祠內四周,從開燈數量來看可想到當年族人,之昌盛。祠堂大門口正中花崗巖石藍色底陰刻有“花生祠”三個大字。
第五間謝氏大宗祠鎮 東祖祠
第五間謝氏大宗祠“鎮東祖”,坐落在市橋城門頭坊社公入口處,即原鐵器農具廠全部廠房。1955年市橋鎮為響應番禺縣政府號召實行埋組埋社實行生產自救發展手工業,當時由霍澤同志等工人帶頭把市橋鎮有名望禾廉打鐵鋪歐正昌卒先入社,當時組織手工業埋社沒有廠房發展生產前提下。鎮政府第一時間就考慮到謝氏“鎮東祖祠堂”,因為它靠近大北路四鄉農民入城鎮必經之地,交通運輸、銷售、賣禾廉設門市部都方便,結果就用這間“鎮東祖”祠改造為鐵一社。祠堂座北向南,深三進,總面積為1500平方左右,建筑面積為1200平方左右。該祠堂為硬山頂,龍船脊,碌灰筒瓦,水磨東莞大青磚墻,花崗巖石墻基,檐楣上人物雕花木板,墻上有很多花鳥,人物彩繪圖案,這間祖祠是謝氏族人用來乞巧節拜七夕的地方。每年乞巧節謝氏族人主持領班人謝池,謝敬容大家姐來祠堂組織參拜。所以每年乞巧節這個時候謝地大街城門頭“鎮東祖”祠門口處場面非常熱鬧,非常震撼。
第六間謝氏大宗祠 佐球琚
第六間謝氏祠堂坐落在大北路7號泰成狀元坊處,這里原是番禺公路公區辦事處。這間祠堂名叫“佐球琚”。在大北路很顯眼的,由于該祠堂門口處是用花崗巖石,藍色底,楷書陰刻“佐球琚”三個大字。祠堂座西向東大北路,面積約350平方,二進間,為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水磨青磚墻,花崗巖石墻基。
第七間 謝氏祠堂
坐落在大南路與大西路交界處的主帥廟后面,即文峰巷口現在總工會東面座白色樓全部和先鋒居委所建小花園所在地,50年代做百貨公司倉庫,60年代交回大南管理區謝妙森書記,龔杏容主任在這間祠堂辦公來處理街區一切民生事務的。這間祠堂座北向南,門口向東文峰巷口共2進和天井,總面積350平方左右,該祠堂均為硬山頂排山脊,灰塑石榴佳果和牡丹花卉等圖案兩面工。碌灰筒瓦,水磨青磚墻,花崗巖石墻基,祠堂內壁上有很多幅彩繪畫,這里曾是街坊居民議事開會的地方。
第八間謝氏宗祠 孖祠堂
坐落在謝地大街玉樹坊尾,現叫前鋒大街54號居民大樓群處,1955年由市橋鎮人民政府組織民間在家織布人員張銀球女士組成織布組。后改市橋織布社,由于這個社沒有生產場地。當時市橋鎮政府就用這間謝氏“孖祠堂”來做織布社址,后來該社為了發展生產規模被二輕局劃入到車衣社到工藝總廠。這間祠堂空至后就成了鎮政府公共資源后改建市橋第一批紅磚居民宿舍群樓。“孖祠堂”單間為2進及天井,建筑面積約580平方。人字封火墻,灰塑龍船脊,花崗巖石墻基,墻體為東莞大青磚,頭門后有天井。
第九間謝氏大宗祠“文園”盈餘堂
坐落在市橋鎮光明南路市橋鎮文化宮內,這間祠堂廣三路三間三進,兩側為偏廊,中路三間為正祠。座東向西總面積約4000平方左右,建筑面積約2800平方左右。為硬山頂排山脊,這間祠堂花崗巖石墻基,碌灰簡瓦,是謝氏族人用來文化愉樂活動及交匯地方,嶺南畫派“天風七子”三少之一的葉少秉畫家曾在此繪畫及賣畫地方。堂前堂后英雄古木棉大樹參天,200多年芒果老樹年年結果,吃起來,香滑清甜,古老大樹一片生機勃勃。李蓮溪曾在此教學育人。
第十間謝氏大宗祠
坐落在市橋鎮德門街中段,原市橋中學校址,現改為新的先鋒小學校址,座北向南,總面積約3500平方左右,建筑面積約2800平方左右,深三進均為硬山頂排山脊,碌灰筒瓦,水磨青磚墻,花崗巖石墻基;大門口前立一對抱鼓石祠前左右兩側為包臺,門口正中懸掛木匾陽刻謝氏大宗祠,包臺墻體上方繪有精美人物,花鳥等圖案。60年代至70年代市橋人口發展壯大,城鎮在變革,生產力在迅猛發展。社會民生教育和廠企發展生產創新都需要場地來配套,故當時鎮政府首先考慮是如何利用好在市橋鎮內的各姓氏祠堂作為發展教育首選的地方。和發展生產場地用途,所以市橋鎮60年代至70年代在市橋鎮的各姓氏祠堂都相繼拆卸后改為學校用地和廠企廠房用地。有的用作解決人民群眾困難住房用途。一個地方需要歷史來維系精神價值的傳承,歷史是一個地方的共同精神財富,歷史承載著城市未來。往往一個城市能贏得人們專重,首先它的歷史贏得人們尊敬,這就是歷史文化定力。就是歷史文化的自信。
市橋(石橋)謝氏一脈,在60年代初共有2萬多人。曾有一間祖祠,九間分祠。歷年來人才輩出。
市橋(石橋)謝氏一脈從河南省南陽市金華鎮東謝營村遷到廣東珠璣巷,后遷到白云區大田村,再遷到花都區莘田村。
莘田村芳圃公,生五子:仁叟、義叟、禮叟、智叟、信叟。市橋始祖,諱廷藪,原名信叟,字厚孫,號文峯,別字茂夫,遷往市橋(石橋)開枝散葉。這漫長的歷史過程,凝集許多事跡。
由于種種原因,一直以來未找到完整的市橋(石橋)族譜。現幸得謝氏眾后人成立市橋(石橋)謝氏族譜修編委員會,四處尋找,幾經艱難,尋得三份謝氏族譜,對此核查整理,以吳道镕題《石橋謝氏譜》為準,此譜內容記錄到清代宣統,分上、下卷。現將上卷翻印供廣大謝氏宗親相傳。
市橋(石橋)謝氏族譜修編委員會翻印《石橋謝氏譜》上卷,只是第一步工作。計劃下一步工作翻印下卷。第三步工作是續編族譜,從民國續編到現在。這其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得到謝家眾兄弟姐妹共同出力完成,凝聚宗族之情,發揚中國文化傳統。

石橋謝氏族譜(上卷)
2024年3月30日下午,番禺市橋(石橋)謝氏族譜(上卷)在番禺區圖書館正式發布。番禺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區政協黨組副書記鄧耀棋、番禺區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松輝,各部門領導,鄉親社團代表約120人參加發布會。

番禺市橋(石橋)謝氏族譜(上卷)發布會現場
為了進一步弘揚謝氏家族的歷史文化,我們現向全球海外的謝氏宗親發出誠摯的邀請,希望各位能夠慷慨分享手中珍藏的族譜、家譜等相關資料,共同為市橋謝氏家族的文化傳承添磚加瓦。期待您的積極參與,讓市橋謝氏家族的光輝歷程更加輝煌璀璨!
番禺市橋(石橋)謝氏族譜修編委員會成員
顧問:何穗鴻、謝但家
主任:謝偉垣
副主任:謝異敏、謝錦源、謝銳雄、謝國良、謝詠思、謝展樑
監事:謝家琳
秘書長:謝玉徽
副秘書長:張平麗
《石橋謝氏譜》翻印贊助名錄
1、番禺區祠堂文化研究會 會長 謝偉垣 5000元人民幣
2、番禺一喜同撈同煲 總經理 謝異敏 5000元人民幣
3、番禺區南城品華茶樓 總經理 謝錦源 3000元人民幣
4、謝詠思 2000元人民幣
5、謝家琳 2000元人民幣
6、謝國良 2000元人民幣
7、謝銳雄 謝焯成 1000元人民幣
8、謝玉徽 1000元人民幣
9、番禺明珠博物館 理事 謝展樑 1000元人民幣
10、謝但家 200元人民幣
聯系人:謝家琳 手機:13316163131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