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宿明
“請問,您和妻子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您的兒子,為什么能成為青年科學家?”
------
面對著人們的提問,“番禺好人”榮譽稱號獲得者蘇得力,總是要有問必答。 說起來,話就長了。
1981 年 1 月 23 日的清晨,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燦爛的陽光照在了無垠的大地上。
在陽光的伴隨下,一個鮮活的生命順利地脫離了母體,來到了人間。在與兒子謀面的時候,蘇得力就興奮不已了。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兒子撫養好、哺育好、教育好。不僅如此,還吟誦出了一首打油詩:初為人父張嘴笑,彎下身子仔細瞧。別看臉龐不太大,明年就能滿地跑。
經過潛心的琢磨,蘇得力的妻子宿明,給兒子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 蘇杭。
在為人父以后的一段時間里,蘇得力對家庭教育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大腦里根本就沒有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的概念。由于是一個門外漢。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常常是束手無策。
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蘇得力對家庭教育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愿意閱讀家庭教育的書籍、收集家庭教育的信息、探討家庭教育的理論、撰寫家庭教育的文章。日久天長,就有了話語權。
蘇得力深知,對于處于成長狀態的中小學生來說,心中不能沒有崇拜、模仿的對象。幫助他們確定崇拜、模仿的對象,是家長們的政治責任、政治任務。 出自于對蘇杭進行勵志教育的考慮,蘇得力買了和借了一些介紹老一輩科學
家科研業績和先進事跡的書籍,讓他在課余時間閱讀。
在用心看完了這些書籍以后,蘇杭熟知了一些科學家的科研業績和先進事跡。比如說,能夠詳細地講述出物理學家錢學森沖破美國政府的百般阻撓,回到祖國懷抱的坎坷經歷,以及在“兩彈一星”研制中展示出來的卓越才能。比如說, 能夠詳細地講述出橋梁專家茅以升親手設計和建設錢塘江大橋的艱難過程,以及親手炸毀大橋的復雜心態。比如說,能夠詳細地講述出地質專家李四光走進崇山峻嶺、踏入荒山野嶺進行科學考察的感人故事,以及對開采地下石油做出的巨大貢獻。
一個個耀眼的科技巨星,一個個催人淚下、催人奮進的感人故事,對蘇杭起到了教育作用、激勵作用和引導作用。在他的心目當中,這些科學泰斗是光彩奪目、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是自己學習的光輝榜樣。
對于一個立志向上的熱血少年來說,看書是不會白看的。
“你長大以后想干點什么?”面對人們的多次提問,蘇杭總是毫不猶豫的回答道:“搞科研,做一個搞科研的人?!?
由于有了崇拜的對象、學習的榜樣,信心滿滿的蘇杭,就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在各個時期的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成為了響當當的學霸。
2008 年的金秋時節,身為北京大學博士的蘇杭,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邀請,去到了位于美因茨的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在那里,蘇杭所看見的實驗室,都是寬敞明亮、一塵不染的。他所看見的實驗儀器、實驗設備,都是很精密的、很先進的。他所看見的人,來自于不同的國家。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長著黃頭發、藍眼睛、高鼻梁的西方人。這些人,有的是赫赫有名的科學家,有的是小有成就的博士后,有的是不可小覷的博士研究生。
蘇杭深知,在以后的日子里,這些人高馬大的老外,既是自己的同行,又是自己的競爭對手。要想維護中國人的尊嚴,要想為祖國爭光,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就得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得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如果在這個地方,沒有大的作為,就失去了遠渡重洋、出國深造的意義。只能是,遺憾終身。
常言道: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面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蘇杭本能的選擇是,盡快的把科學知識轉化成科研成果。
在出國深造的第一年,蘇杭能夠靜下心來,著重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比如說,收集了很多的科研信息,掌握了很多的科研動態。閱讀了很多的科研書籍和科研資料,增加了很多的專業知識。參與了團隊的科研活動,積累了相關的實踐經驗。
蘇杭的這些做法,收獲的是蓄勢待發的能力。在出國的第二年,就從科研的準備階段,進入了科研的發展階段,先后在歐洲權威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數篇高質量的科研論文。稱得上,開局良好。
有了科研成就,蘇杭并沒有懈怠,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美國《科學》雜志。美國《科學》雜志,是由大發明家愛迪生投資一萬美元創辦的。
1894年,成為了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官方刊物。該雜志,連同英國的《自然》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頂級的科學雜志,代表了人類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經過深思熟慮,蘇杭選擇了大氣化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冷門課題。
也許是機緣巧合的原因,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理論探索和化學實驗,蘇杭及合作者終于有了新的發現。
氫氧自由基(OH)在大氣污染物的去除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被譽為大氣天然的清潔劑。但它究竟來自何處,卻是困擾化學界多年的未解之謎。
蘇杭及合作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過化肥的大地土壤,具有排放亞硝酸(HONO)的潛力。土壤中的含氮量越高、酸性越強,排放的亞硝酸(HONO)就越多,產生的氫氧自由基(OH)也就越多。在農業化肥用量不斷增加、土壤酸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將有更多的亞硝酸(HONO)被排放到大氣中。
2011 年9 月16日,以蘇杭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終于在美國《科學》雜志和官方網站上發表了。
權威人士指出:鑒于土壤生物和亞硝酸(HONO)的廣泛分布,論文中提出的反應機理會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對大氣、土壤氮循環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該論文,屬于交叉學科中不多見的亮點文章。
需要介紹的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Markkn Kulmala教授為該論文撰寫了展望文章;美國科學院BarbaraFinlayson-Pitts院士,在接受英國皇家化學協會(RSC)采訪時,對這項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英國皇家化學協會在網站的首頁,介紹了論文的基本內容,刊登了熱情洋溢的評語。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總會官方網站、美國lowa 大學官方網站、Science Daily、德國之音、英國
《Chemisty&Indistry》雜志,均以最新重要進展的結論,對該研究成果予以了詳細的報道,一些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向蘇杭發出了前去講學的邀請。
蘇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引起了國內科研機構的高度重視。
2012 年 3 月,中國科學院發布了《2012科學發展報告》。這個報告旨在綜述
2011年度,世界科學發展進程和發展趨勢,報道我國科學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向國家提出關于中國科學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建議,特別是向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提供科學發展的背景資料,為高層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該書第四章的標題是:2011年中國科學家具有影響力的部分工作。在這個章節里,收錄了19 項重大科研成果,蘇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在其中。
俗話說得好,開弓沒有回頭箭。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辭勞苦的蘇杭,進入了高歌猛進的狀態,發表的學術論文越來越多。
據統計,在出國深造期間,蘇杭發表了130余篇學術論文,其中包括5篇熱點文章(本領域前0.1%)、9篇高引論文(本領域前1%)以及12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刊論文(6篇 Science、2篇 ScienceAdvances、3篇 PNAS、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需要指出的是,新冠疫情傳播機制的Science文章的影響力(Attention Score),在所有研究文章中排名前0.002%。值得一提的是,氣溶膠-云相互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選了國際大氣科學經典教科書。
不僅如此,致力于科學研究的蘇杭,還獲得了很多很多的國際性的殊榮。例如,獲得了歐洲地球科學領域“杰出青年科學家”證書,成為了Elsevier杰出的審稿人,成為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終身首席研究員,當選了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連續三年入選了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錄。
回顧蘇杭的成長經歷,蘇得力是如數家珍。
對于蘇杭的日常表現,蘇得力做出了這樣的描述:“事實已經證明,學習知識有力度、學習時間有長度、學習范圍有寬度、學習目標有高度、思考問題有廣度、鉆研問題有深度、完成作業有速度、善待他人有溫度、階段性的人生理想有亮度,是蘇杭的可貴之處。”
對于蘇杭的成才原因,蘇得力做出了這樣的表述:“良好的記憶力,濃厚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的思想性格,端正的學習態度,強烈的成就動機,明確的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習目的,堅強的學習毅力,扎實的學習作風,實用的學習方法,較高的學習效率,遞進式的理想追求。尤其重要的是,在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上,能夠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span>
對于自己的家教經驗,蘇得力做出了這樣的闡述:“當家長的,要用人格的魅力吸引孩子,要用道德的力量征服孩子,要用良好的行為帶動孩子,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孩子,要用家庭文化熏陶孩子,要用民主的方式對待孩子,要用溝通的方式了解孩子,要用說理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用表揚的方式激勵孩子,要用情感付出的方式感化孩子,要用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鞭策孩子,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2022年年末,是蘇杭人生的轉折點。經過深思熟慮,辭去了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終身首席研究員的職位。在以后的日子里,入選了國家的人才計劃,成為了科技部首批火炬計劃入選者,成為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任,擁有了自己的科研團隊。
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蘇杭就可以直接的為國家服務了。
蘇得力深情地說:“有理由相信,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著報效祖國愿望
的蘇杭,一定能夠勵精圖治、再創輝煌,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據悉,蘇杭已經和廣東省工業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
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蘇杭在實驗室的工作照

歐洲地球科學學會為蘇杭頒發的“杰出青年科學家”證書

2013 年,中國科學院發布了《2012科學發展報告》。書中的第四章, 收
錄了 19項重大科研成果,蘇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在其中。

2023 年7 月22日,第一屆《中國環境科學》青年論壇在廣州舉辦,蘇杭在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2021 年,蘇杭在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作學術報告。


右一,蘇杭。2023年,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與外籍科學家的合影。
一位歸僑科學家父親的感言
憶往昔,
那還是處于識字不多的年齡段,
聽到了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的故事,
他發出了“真神奇”的感嘆。
聽到了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的故事,
他發出了“真厲害”的感言。
聽到了四大發明的故事,
他做出了“真偉大”的評判。
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
充滿了好奇心的兒童, 變成了聰明伶俐的少年。
在求學的過程中,
能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為人生的信念,
能把“故書不厭百回讀”作為成才的條件。
在以后的日子里,
如愿以償地跨過了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的門檻,
如愿以償地戴上了北京大學理學博士的桂冠。
為了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
這個懷揣夢想的青年人,
從地球的這一端去到了地球的那一端。
很快地,
就有了新的發現,
發表在 Science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數量令人贊嘆。
擁有了科研成果,
擁有了知識產權,
就成為了德國某化學研究所的終身首席研究員。
大量的事實已經表明,
來自于中國的青年學者,
是勇攀高峰的英雄好漢。
得到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我不由得激動不已、浮想聯翩。
發出去的微信,
內容總是一成不變。
高歌猛進,
勇往直前,
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叮囑,
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祝愿。
2022 年年末,
是人生的轉折點。
經過深思熟慮,
他告別了美麗的萊茵河畔,
回到了偉大祖國的身邊。
非常榮幸,
得到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頭銜。
有了彌足珍貴的工作平臺,
有了令人羨慕的科研條件,
就得傾其所能,
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蘇得力

作 者 簡 介
蘇得力,男,滿族,1955 年 3 月 2 日出生,遼寧省丹東人,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2014 年 3 月,自費出版了紀實文學作品《足跡》(25 萬字)。售罄以后,加印了一次。同年,《足跡》進入了國家電子書庫。
2015 年 3 月,退休。此后,從事文學創作工作,在省市級的報紙上發表了若干篇散文、小說。
2023 年 12 月,完成了了長篇幽默小說《足跡》的創作任務?,F在,45 萬字的《足跡》進入了擇機出版的狀態。
家庭榮譽:遼寧省“最美家庭”、廣州市“書香家庭”。個人榮譽:廣州市番禺區“番禺好人”。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