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廖博思
古建筑的外墻上能看見洋氣精致的西式浮雕
又是一年初夏時。
已經到了在房間穿衣服也會沁出汗意的時候,走在路上,樹梢枝頭仍有一些殘留的春意,讓人身心舒暢。
這樣的天氣適合懷舊。
藏在街頭的博物館
先鋒社區不難找,就藏在市橋街頭。在導航軟件輸入“先鋒社區”,導航會指引你走進大東牌坊后的一個巷口。巷口平平無奇,一如廣州大多數老城區的小巷:有灰撲撲不起眼的平房、墻縫有不甘寂寞爭相鉆出的蕨類和青苔、居民坐在藤編的半舊凳子上和鄰居嘮嗑……信步走入,建筑墻壁上除了掛有統一規格的路燈,抬頭看去還能看見頗具特色的鑊耳山墻。
事實上,先鋒社區是位于番禺市橋中心地帶的一個古村落,是市橋的發源地,起源于元代,距今有700年歷史,據考,這里曾經是古市橋的中心,由于1990年代開始市橋的建設更新基本就停止了,所以先鋒社區里保留了不同年代的特色建筑群:從明清時代的鑊耳房、青磚房,到1950、1960年代的紅磚墻、蠔殼墻……可以說,先鋒社區見證了市橋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發展。
其實,認真觀察先鋒社區的建筑便能發現與其他街區不同的地方:比如掛在墻邊介紹鑊耳屋和蠔殼墻的介紹、對社區歷史建筑的介紹……這些介紹不只是硬邦邦的官方說明,也有很多由本地居民提供的歷史印象,比如大前鋒大街46號民居的介紹上,除了說明該建筑“主體建筑為硬山頂,灰塑龍船脊,鑲耳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青磚墻,紅砂巖墻基”以外,也有說明該建筑的特殊結構在當地的說法,如“對朝”、“金字梯”等等,這些細節的加入讓介紹擺脫了官方的冰冷,更多了一種跟當地居民當面對話的親切感。可惜的是,可能是為了更方便道路排水,建筑的路基己填高了許多,看不出介紹上說的“金字梯”了。
在先鋒社區的建筑,無論是稍顯斑駁的外墻、抑或是帶著銹跡的鐵窗,都貼心地向每一個前來朝圣的游客介紹著自己作為歷史見證者的身份。越往社區的深處走去,耳邊能聽見的屬于現代都市的馬路雜音就越安靜,就連空氣微塵仿佛都沉寂了下來,引導著你認真閱讀那些屬于社區居民寫在墻上對時代、對社區的理解與記憶——狹窄的街道和不同風貌的民居建筑成為了鏈接游客與社區居民的溝通橋梁,這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
重換新顏的姑婆屋
我一直都對自梳女文化格外關注,在先鋒社區,我看見了一棟特別的“姑婆屋”。
自梳女是獨屬于清后期至近代珠三角地區的一個女性群體,由于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不少適婚女子為了反抗便將自己的頭發梳起來,立志不做人婦,自尋生路,靠勞動和手工活養活自己,等老了就會和幾個相熟的自梳女一起湊份子買房,同吃同住相互照應,這座房子就叫“姑婆屋”。
在先鋒社區的青磚姑婆屋,因為結構保留完整,同時富有文化特色,被作為廣府文化展示空間,設計對其進行了修繕,通過拆除部分圍墻,展露出傳統嶺南立面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民居天井的空間關系,使建筑形式更具特色。經過修復,不但有了重新翻新過的青磚墻、鑊耳屋、喜慶的紅漆門,也有了極具有設計感的蠔殼墻、具有溫潤的嶺南園林特色的圓窗、洞門……
有人說,建筑是風雨的遮擋,也是精神的支撐,瓦上的是四季,瓦下的是人間,是每一個應該被記住的普通人。我想,姑婆屋的每一片磚瓦,都有她們自己的聲音。先鋒社區對于這棟姑婆屋的修復,我想,修復的不止是一棟舊建筑,還是一段應該被記住的歷史回憶。
從“商貿銹帶”到“市橋之心”
在美國,人們稱曾經繁榮的工業中心地帶為“工業銹帶”,從這個角度來看,市橋則是廣州乃至珠三角的一段“商貿銹帶”——從地理上看,番禺區與以第三產業為經濟支柱的海珠區一江之隔,珠江作為覆蓋珠三角的主要水系,河道縱橫,水系之間有很多圩鎮,它們相互之間距離大約二三十公里,水系之間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經濟單元。其中,市橋水道作為番禺的母親河,過去糖、米等貨物都在這里集散。改革開放后,市橋也曾經輝煌過。1980年代,市橋區域的加工業和外貿產業迅速發展,窄窄的道路上很快便建滿了一棟棟樓房;到2000年,位于廣州南面的番禺正式撤市設區,成為廣州行政轄區,隨著之后華南快速路三期工程陸續建成以及地鐵三號線的通車,番禺與廣州主城區的來往也逐漸變得方便順暢。從地圖上看,廣州城區位于北面,而作為廣州城市副中心的南沙在南面,番禺尷尬地夾在中間兩不沾,再后來,隨著南村萬博的建成,番禺整體中心北移。慢慢地,以水道為中心的市橋老城慢慢就沒落了。現在從市橋地鐵出來,你很難從緊湊的舊房子與長期堵塞的交通中再看到市橋昔日的輝煌。
這是市橋的遺憾,也是先鋒社區的遺憾。作為古市橋的中心,先鋒社區擁有顯赫的宗族聚落文化和豐富的工商貿易文化遺存,走在先鋒社區里,俯仰間都可以發現諸如有包括傳統鑊耳房、蠔殼墻、清代民居、五六十年代的紅磚房、坡屋頂建筑、現代各類公共、民房、集合住宅建筑等等的特色建筑,街頭角落更有各種緊湊的、富有嶺南風情的古巷、精致的浮雕、與一街之隔的市橋街道形成鮮明的對比。
先鋒社區的中心是已經荒廢的先鋒小學。這棟建筑物最開始是謝氏文峰祠,后來隨著當地城市化進展的進程改建為鄉立文峰小學,于1952年更名為先鋒小學。2010年,出于發展需要,先鋒小學的教學功能搬離,這棟校舍便空置下來。在本地八九十歲的老人家心中,這里依舊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宗祠。而對于70后、80后的本地居民來說,這里則是他們讀小學的地方。作為社區里曾經唯一的小學,在它搬離之前,住在先鋒社區里的很多人都是校友。
現在,曾經破舊的校舍成為了記錄先鋒社區歷史變遷的博物館“市橋之窗”以及社區居委辦公室,殘破的操場則被修復成為社區居民活動休閑中心,我來的時候是一個周末的下午,夏風微微,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在這里運動、散步——現在,對于90后、00后乃至10后、20后的本地居民來說,這里不止是一條風景線,更是一個溫馨的童年回憶。
也許這也是古建筑、老社區重建的魅力:讓同一空間不同年齡的居民記憶在此處交錯。當時光流轉,多年后,大家再齊聚于此地之時,對于此地的印象也會再次被更新、重疊……先鋒社區的遺憾就此得到了填補——這里的故事會一直延續,居民們的回憶會被建筑繼續傳遞下去。
歷史不該被忘記。
修復改造后的姑婆屋,有好看的鑊耳屋頂和美麗的紅色門窗,屋頂有精致的浮雕,居民在屋前的空地打球

從外街道看先鋒社區,像是一條尋常的廣州街巷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