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黎子文

小時候的記憶仿佛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從東山回官橋祭祖的幾個鐘頭車程,聽著伯父講述他們從前坐船的時代,從大東門出發,漫漫航程耗去大半天。這一路上見證了番禺的歷史變遷,滄海桑田的感覺自是難忘。
如今,當我再次踏足這片土地,番禺的巨變令我驚嘆。同學位于廈滘村的住所,是我領略這座城市多元之美的起點。廈滘村與萬博的繁華都市形成鮮明對比,仿佛時光在這里停滯,但它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年輕的面孔穿梭在街頭巷尾,他們的拼搏與朝氣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無盡的活力。那里人丁興旺,年輕人穿梭,充滿著拼搏的朝氣。人多便是生意,年輕人多則是希望,讓人聯想到社會向前發展充滿生機的希望。這是一種獨特的魅力,或許在北歐、北美等發達國家很難找到,而番禺正是將國際化商業城的發達與接地氣的人情味完美結合的典范。
這里既有世界級的商業街區,也有充滿人情味的街頭巷尾。歷史和未來在這里交匯,形成了一種獨特而成功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為之驕傲。
今年陽春三月,我有幸參加了“我為家鄉種棵樹,共造番禺僑心林”的植樹活動。與番禺區領導及諸多僑胞一同為這片土地播撒綠色,我深感榮幸。每一棵樹苗都承載著我們對家鄉的深情厚誼,也寄托著我們對番禺未來的美好期望。
作為一名番禺籍華人,能夠參與家鄉的綠化建設,我倍感親切與振奮。植樹活動不僅是對家鄉的熱愛與回饋,更是對綠色發展的支持與推動。在全球環境挑戰日益嚴峻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團結一心,為地球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于僑青在推動番禺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我認為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城市綠化和水資源管理經驗。在新加坡,他們通過不斷提升城市綠化覆蓋率、建設多樣化的公園和綠地,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閑場所,同時改善了城市環境質量。在番禺,可以結合本地實際,積極參與社區植樹、垃圾分類、環保宣傳等活動。同時,我們還可以發揮僑胞的橋梁作用,引進海外的環保理念和技術,為番禺的綠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曾經在海外參與過一些環保活動,比如志愿者清理海灘、參與植樹造林等。深知每個人的努力都能為環境帶來改變。我相信,僑青們在海外也有類似的經歷,這些經歷將會激發他們更多地參與到番禺地區的環保活動中來,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對于將海外環保理念和技術應用到番禺的實踐中,我建議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在水資源管理、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交通、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等方面的經驗。結合番禺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發展方案。比如,可以通過建設更多的雨水收集系統、開展城市園林綠化項目、推廣公共交通和非機動車出行、鼓勵使用再生能源等方式,促進番禺地區的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基于對番禺區的進一步了解,對番禺的發展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在僑企發展方面,鼓勵僑胞企業參與更多的國際合作,加強與海外市場的聯系。可以設立專門的僑界企業合作項目,推動僑胞企業走出去,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近期回家鄉石樓官橋村(1)
其次,在僑青創業支持方面,可以加強與僑界海內外高校的合作,建立創業人才培訓基地,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回國發展。通過僑胞企業家的分享和支持,搭建起海內外僑界創業者的交流平臺,促進文化、教育、學術等領域的跨界融合。
此外,番禺區僑聯可以推動僑胞在國際文化、學術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組織文化交流活動,促使僑胞在海外的文化資源與番禺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在學術交流方面,可以設立僑胞學術基金,支持僑胞在國際一流學術平臺上的深度合作與交流,為番禺引進更多國際前沿的科研成果。我們還可以加強僑胞在國際文化、學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番禺的文化繁榮和學術進步。

最后,在制定區域發展戰略時,要更多地考慮僑胞的智慧和力量。僑胞作為區域經濟的橋梁,其在教育、文化、學術等領域的特殊貢獻應被更多地納入發展規劃中。建議建立僑界智庫,吸引僑胞專業人士參與區域決策,形成共建共享的區域發展格局。
提出以上建議,也是希望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番禺區,使僑胞在這片土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共同譜寫僑界與番禺共赴未來的新篇章。

近期回家鄉石樓官橋村(2)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