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山海之約,僑見非遺——第十一屆廣州市僑文化活動日在番禺區永華藝術館隆重舉行。第十一屆廣州市僑文化活動日以“匠心獨運”“僑居遺珍”“年輪生機”“文化交融”“臨池談物”“記憶番禺”等6個篇章,通過豐富的“非遺”文化大餐,向僑界群眾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州故事,讓廣大僑界群眾沉浸式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化身“非遺”推廣官,傳播中華文化。
僑文化活動日將嶺南文化、華僑文化與非遺傳承有機結合,在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流行的交融碰撞中,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在這里匯聚起來、傳承下去,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番禺是廣州的重點僑鄉,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番禺區僑聯精心挑選了可動手體驗、可現場品嘗、具有嶺南特色的非遺項目,通過視覺、觸覺、味覺等全方位感受體驗非遺技藝,讓僑界群眾通過番禺了解嶺南文化,讓海外歸來的游子記起鄉愁。在藝術館的一樓庭院,僑界群眾圍著不同的非遺展位了解、體驗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廣彩、廣繡、廣州灰塑、粵劇臉譜繪制技藝、鰲魚扎作技藝及鰲魚文創產品展示、盤紙、掐絲琺瑯……品嘗著美味的沙灣姜埋奶、雙皮奶、廣式糖水、魚皮角、番禺廣式臘味……領略制作者和傳承人的工匠精神!
在僑文化活動日的現場,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展示,也有物質遺產的體現。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傅娟副教授的團隊一直在做華僑建筑的研究,她認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在廣州的僑居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與廣州市僑聯開展的僑文化活動日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非常的吻合。廣東華僑出洋早,人數多,僑居地遍布美洲、東南亞及大洋洲。近代廣州僑鄉民居,受僑居地建筑文化影響,建筑裝飾藝術呈現出兼容并蓄的藝術風貌。本次的“僑居遺珍”照片展通過選取廣州市越秀、海珠、荔灣、白云、黃埔、花都、番禺、增城等8個區的僑居建筑細部裝飾為重點,展現廣州在多元文化融合下,僑居建筑中的嶺南文化與華僑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在“臨池談物”書法交流區域,展示了麥華三先生的書法長卷《歷代書法百種》,華三書院的書畫家及僑界書法家為僑界群眾現場揮毫。并將麥華三先生的作品“把祖國的成就報告僑胞,把僑胞的成就報告祖國”贈送給廣州的5家僑刊雜志社,借助僑刊等平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每年我們都非常期盼廣州市僑文化活動日,將平日刻苦練習的舞蹈在這里為僑界群眾展示,和大家交流切磋,也是通過舞蹈表達僑界群眾對如今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span>80余歲的朝鮮歸僑、黃埔僑友藝術團藝術總監肖梅表達了自己的喜悅心情。今年是龍年,在“文化交融”環節有汀根龍獅表演、沙涌鰲魚舞;有發源于番禺沙灣的廣東音樂,粵語歌謠,黃嘯俠拳;也有僑居國特色舞蹈:斯里蘭卡舞蹈《罐舞》、越南舞蹈《恩情》……以歌曲、舞蹈、器樂等舞臺展演形式,回味僑居國特色文化、品味嶺南非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愷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