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鎮礪江河碧道,路邊綠蔭如蓋,河邊蘆葦飄蕩,水面上鷺鳥飛翔,休閑散步的居民三五成群,形成一幅水清岸美人歡的美麗畫卷;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樓鎮大嶺村,綠樹成行,碧水環繞,新開放的柒星狀園農業公園喜迎接八方來客,洋溢著濃厚的旅游特色村氣息。

廣東省森林城鎮石樓鎮風貌
2023年,番禺區以頭號力度實施“百千萬工程”,對標“打造產城融合發展標桿區”目標定位,切實改善山水自然生態、產業生態、人文生態、人居生態,全力以赴強龍頭、補鏈條、強品牌,努力做活特色現代農業大文章,引領帶動番禺區都市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接下來,番禺區要打好“百千萬工程”和綠美番禺建設組合拳,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躍升。
在聯鎮帶村上爭先進 以“千億矩陣”壯大縣域經濟
2023年以來,番禺區以走在前列的精神狀態和干在實處的工作姿態,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良好開局。在全省率先建成番禺區“百千萬工程”指揮調度信息平臺,以數據賦能城鄉基層治理;完成舊水坑村、汀根村、沙灣北村、大嶺村等圩鎮村品質提升和雁洲涌北流域濕地化改造;完成石樓鎮全省美麗圩鎮示范片區升級改造;推動全區277個村(社區)與329個企業開展結對幫扶需求對接;耕海牧漁,助力廣州建設現代海洋創新城市,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進度72.85%,農業“粵字號”增加至42個;海大集團以過1000億元營收榮登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87位;歷史性建成全區首個總產值過1000億元工業大鎮——化龍鎮,“百千萬工程”打響頭炮。
2024年,番禺區將在聯鎮帶村上爭先進,以“千億矩陣”壯大縣域經濟,打造化龍鎮、石樓鎮為兩大中心鎮,石碁鎮為工業類專業鎮,南村鎮、新造鎮為創新創意類特色鎮,扎實推進大嶺村、橋山村、舊水坑村、新水坑村、沙灣北村等5個典型村培育,著力打造紫坭島特色項目,以此達到內外拓展經濟發展縱深和發展可持續性的目的。
在鄉村振興上作示范 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南村鎮里仁洞村舊改項目首棟復建房封頂,加快了里仁洞村舊改的步伐;石樓鎮大嶺柒星狀園農業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大嶺村以此為契機,全力繪就宜居宜游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地處市橋街沙墟一村的富樂·陽光里,經過一年的升級改造后煥新營業,努力打造成市橋街經濟發展又一增長點……最近,在番禺各村 ,一連串喜事頻頻傳來,是番禺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體現。
近年來,番禺區深入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全力以赴抓黨建、筑基礎、強產業、促振興,努力爭當全省、全市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全力打造沙灣街古韻疊境新鄉村示范帶,先后完成45個市級美麗鄉村策劃成果,創建省定美麗宜居村161個、省定特色精品村24個,完成60個市美麗鄉村、36個市名村創建,全區177個村全部通過省級“民主法治村”創建驗收,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衛生戶廁普及率100%。
2024年,番禺區將在鄉村振興上做示范,發揮好服務全國、全省的龍頭企業作用,積極構建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做大蛋糕,推動農村留用地開發建設與可持續運營并重;加快新鄉村示范帶建設,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建設、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三大革命”;廣泛發動市場、群眾等各方力量,深入推進“雙百行動”“三師下鄉”和“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等行動。
在生態建設上作表率 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暖冬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園峰巒起伏、湖光倒影,萬株落羽杉由綠變紅,層林盡染;市橋水道,天藍水清岸美,白鷺展翅飛翔。近年來,番禺區全力推進綠美番禺建設,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畫卷在禺山大地徐徐展開。
2023年,番禺區聚焦“山青樹綠”,推動以大夫山榕樹公園為核心的華南國家植物園南部遷地保護示范區體系建設,成為華南地區榕屬植物品種最多的專類植物展示園;全區新種苗木9.3萬株,新增城市綠地1003.4畝、鄉村綠化美化1698畝、新建碧道29.2公里;石樓鎮獲“廣東省森林城鎮”稱號。聚焦“水清河晏”,打好治水攻堅戰,污水處理能力達101.2萬噸/天;全區累計鋪設污水管網3076公里,管網密度由治水三年攻堅前的 10.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目前的 13.2 公里/平方公里;全區河涌全年平均水質消除劣 V類,水環境質量穩定位居全市第四。聚焦“天清氣朗”,2023年全年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30,同比改善2.9%。
2024年,番禺區將在生態建設上作表率,擴大“含綠量”,積極完善華南國家植物園“1+3+N”城園融合體系,統籌建設城市公園、口袋公園、森林步道、綠道、碧道,打造綠美古樹鄉村和古樹公園。減壓“含污量”,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舉全區之力完成治水三年攻堅,完成52宗治水攻堅項目建設。建成11.5平方公里海綿城市、18公里碧道建設以及老舊小區供水改造、污水處理系統提質增效等工作。提高“含金量”,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做優做強先進環保裝備制造、現代環境服務等產業。降低“含碳量”,大力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綠色能源利用水平,加快新型儲能建設,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
(轉自番禺日報)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