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坐擁獅子洋、面朝伶仃洋,區域內咸淡水交匯,潮流水豐裕,漁業發達,素有珠江“千年海門”“魚米之鄉”美譽。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漁業資源,漁業一直是番禺傳統優勢產業。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港口設施的老化、周邊環境的污染等問題,讓番禺漁港發展面臨諸多困難。

蓮花山漁港成為當地漁業轉型升級和漁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臺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中央、省、市精神,在農業農村部支持番禺納入中央財政資金補助的漁港經濟區試點名單、財政部和發改委給予13.47億元專項債以及省級財政2億元配套補助資金等政策支持下,搶抓機遇、緊抓快干,全力推動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伴隨著國家級漁港經濟區的建設,番禺漁業實現從以漁為主的傳統漁業經濟向現代海洋經濟轉變,告別過去“漁興則興,漁衰則衰”的歷史。目前,番禺國家級漁港經濟區是環珠江口“黃金內灣”首個沿海漁港經濟區,面積280平方公里,總投資14.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7.8億元,是國家級文明漁港、中心漁港和廣東“最美漁港”。
堅持規劃引領 高起點繪制發展藍圖
番禺區邀請波士頓、本伍德等國內外知名設計單位,高質量編制番禺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戰略及產業規劃、全域旅游片區規劃等專項規劃,明確“珠江口地區數字漁業總部經濟中心、漁業文化和消費中心、鄉村振興典范”的戰略定位,以“一港、兩翼、三核、四區、五鎮”的總體空間布局、“海陸島統籌、港產城融合、漁工貿游一體化”的發展格局,統籌要素資源集聚,打造集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濱海旅游等為特色的新型漁港經濟區。
打造產業漁港 大力發展漁港經濟
番禺區推動臨港產業集聚片區建設,中國工程院麥康森院士工作基地、投入6億元建設的名優現代漁業產業園和17萬平方米的海灝生物科學園相繼建成,中國企業500強海大集團水產飼料、水產種苗年銷量穩居全球第一,一批科技創新型養殖企業紛紛落戶,漁港產業總規模位居廣東省前列。三年來,漁區覆蓋的5個鎮街GDP較2021年增長15.7%,其中漁業產值增長14.6%、年產值達39.3億元。
打造幸福漁港 持續增進漁民民生福祉
20世紀50年代,珠江口海上漁民響應政府號召,聚集到蓮花山漁港扎根生活。由于沒有土地資源,漁民只能靠天吃飯,沿岸搭建棚房或以船為家,生活條件艱苦。漁港經濟區建設以來,番禺區額外申請專項債13.47億元用于漁民征地拆遷和安置小區建設,第一期安置小區預計2025年底喬遷。漁港經濟區建設促進了漁區群眾的轉產轉業,也帶動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增加,番禺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連續6年位居廣東省第一。
打造生態漁港 促進漁區生態環境改善
目前,番禺區投入約18.6億元實施漁港清澈、治水治污三年攻堅行動,新建 4個凈水廠將污水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25.2萬噸。堅持開展海岸保潔、海洋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深入推進海鷗島、大刀沙等美麗海島、美麗江海岸、和美漁村建設,拆除漁港核心區一河兩岸的棚房369棟并鋪設污水管網,從源頭解決了多年來漁民生活污水直排河涌的問題,極大改善了漁港過去“臟、亂、差”的環境狀況。
打造人文漁港 推動漁家文化傳承發揚
番禺區推進文商旅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番禺作為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廣府文化發源地、廣東知名僑鄉和美食之鄉的資源稟賦,推動漁港經濟區與周邊文旅資源聯動發展,將漁港經濟區與蓮花山連片打造成5A級旅游區,將征而不拆的9萬平方米建筑及配套用地建成漁港風情休閑街區,建設2565平方米漁家文化館,打造集生態、休閑、科普、體驗于一體的人文漁港。
(轉自番禺日報)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