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前,番禺區龍舟文化活動此起彼伏,起龍、駿水、龍舟廟會等,嶺南風情十足。每年的龍舟節日,成為番禺區文化傳承、宗族情感凝聚的重要節點。
番禺人為什么對傳統民俗、非遺工藝厚愛有加?不難發現,番禺在活化文物、民俗過程中,讓其與現下時尚的都市生活發生碰撞與融合,年輕一代從這一場場活動中,追尋本土文化的根與魂,并成為最有活力的全域旅游傳播者。
祠堂逐漸融入文化旅游
5月24日,番禺龍頭雕刻大師、番禺區第一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梁鎮洪的遺作“飛龍在天”,經徒弟雕刻完工。龍舟駿水前,村里人將珍貴的龍頭存放在祠堂,并在那里舉辦了啟動儀式。祠堂,在嶺南文化中地位獨特。
番禺歷史悠久,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雖然地處富庶的珠三角地區,祠堂依然林立于傳統鄉村的大街小巷,起著團結家族、反映民俗文化及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的作用。番禺在文物活化過程中,祠堂也是典型代表。
善世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久前,番禺四大古祠堂之一善世堂在歷時8年修繕之后重光,海內外陳氏鄉親共聚親情共揚禮義。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程建軍說,善世堂保留了古老大氣的明代制式,開創了嶺南祠堂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工藝巧妙融合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嶺南建筑藝術研究價值。重光當天,日本學者川口幸大專門從日本飛過來,專門見證與參觀;廣州大學城的高校學生也聞聲而來,一堵祠堂芳容,更不用說村里海內外游子的回歸,熱鬧不已。
目前番禺現存具有一定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的大小祠堂共有399間,含不可移動文物381間,歷史建筑18間。番禺區政府近年大力扶持修繕的成片區的祠堂有沙灣古鎮、嶺南印象園、大嶺村,其中沙灣古鎮現存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留耕堂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約70多座。
祠堂及祠堂文化已經逐步融入番禺區文化旅游中,正在形成頗具嶺南文化特色的人文旅游區域,蓮花山、沙灣古鎮、石樓鎮大嶺村等成為番禺的名片,蓮花山古采石場千年人工痕跡,蓮花塔“省會華表”,沙灣飄色、醒獅等等聲名在外,大嶺村成功當選為廣州市首個國家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化龍明經村古村落保護和活化工作正在開展,已完成20多處祠堂的修繕或者保養。“祠堂的生命力不容我們忽視,我區開展的全域旅游項目中,進一步深入開發利用古祠堂,在開展保護的同時,帶動周邊文化旅游配套行業,促進我區經濟新發展,經濟開發和文物保護齊頭并進。”番禺區文廣旅體局局長何穗鴻說。
非遺工藝展示番禺底蘊
端午節臨近,番禺區與龍舟相關的非遺工藝傳承與發展迎來一小高峰,“非遺”魅力俘獲眾多新老粉絲。
據了解,番禺區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有聲有色。截至2019年5月,全區擁有國家級名錄3個,省級名錄12個(含國家級),市級名錄17個(含省級或以上),區級名錄35個(含市級或以上);代表性傳承人方面,有國家級1名、省級8名(含國家級)、市級20名(含省級或以上)、區級44名(含市級或以上),全區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數量位居廣州市前列,轄區內比較重要的非遺項目納入名錄保護范圍。
能體現番禺非遺傳承的活動,除了石樓鎮大嶺村龍船景、南山古廟龍舟習俗、茭塘景、新造景等當下的傳統龍舟民俗文化,還有其他時間舉辦的南村員崗飄色巡游、十鄉會、鐘村康公出會、沙灣北帝誕飄色巡游、化龍鎮潭山村娘媽誕出會等誕會民俗活動。
近年來,番禺區文化主管部門更通過舉辦“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系列活動以及國慶等重大節假日,邀請番禺區優秀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舞臺展演,同時舉辦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圖片展,向市民傳播番禺區優秀非遺知識。而青少年是主要參與對象。
5月25日(周六),番禺國家4A級景區寶墨園內游人不少,他們進門便被眼前的大型磚雕吸引,駐足拍照。據了解,這幅磚雕影壁《吐艷和鳴壁》由首屆廣東省傳統建筑名匠、“磚雕大國工匠”何世良于1997年歷時2年創作而成,該作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并獲第四屆“廣州文藝獎”三等獎。
何世良對傳統文化發展不遺余力,今年廣州市兩會期間,作為人大代表他建議在城市規劃中加入更多廣府傳統元素,引起社會各界共鳴。今年5月,他當選為番禺區全域旅游宣傳大使,接下來將花更多精力讓人們認識廣府磚雕以及古建筑的融合。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