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形形色色的龍舟文化節、大小龍舟賽事相繼展開......但風光背后,傳統造船手工藝卻在逐漸消逝。番禺洛浦上漖村,廣州最古老的龍舟制造基地,幾家龍舟工廠坐落在曠野寂寞環境中,端午節前還在忙碌趕做龍舟的匠人,多是中老年人。
廠區里抬頭可以望見不遠處紅色醒目的新光大橋上車流滾滾,遠方更是高樓林立的廣州市區珠江新城CBD繁華所在。
外面的機會多,城市里光怪陸離誘惑多,而工棚里昏暗、潮濕,混雜著粉塵、腐木氣息和電鋸噪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機械、重復、枯燥,以至于本地的年輕后輩們不愿繼承造船老手藝的衣缽。
龍舟民俗文化中,龍舟制作的選木、發木儀式、雕刻龍頭、龍舟竣工等環節,有很多禮制要求和禁忌。要請專門的木工師傅,擇日開工,據傳過去在動工前還須齋戒沐浴、焚香、拜神,儀式感很足,一點也不能馬虎。這些儀式講究,除了少數尚保存,更多已淹沒在時代發展的浪濤中。
農耕時代,人們對于龍的崇拜,反映著人同自然關系逐步協調的演變過程。對龍舟的記憶深處,藏著一些童年難以泯滅的簡單、快樂和美好。城市化不斷發展,眾人喜愛龍舟,并借此發展出全新的社群關系,將本土傳統文化與鮮活的時代文化相融匯,既是對嚴重同質化的城市庸常生活的抵抗,也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傳統文化的回歸。
獨特的龍舟文化,通過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水鄉文化、美食文化、祠堂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獲得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