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剛過,龍舟未止。由廣州市番禺區委、區政府主辦的2019年廣州市番禺區第十七屆“蓮花杯”“禺山杯”龍舟賽暨彩龍競艷活動于6月9日(農歷五月初七)在市橋河(德興大橋以東河段)舉行。藍天白云下,來自番禺、白云、南沙等102艘龍舟8000多名運動員盡情揮灑汗水。
賽龍競渡、彩龍爭艷,一艘艘龍船在龍船鼓點的帶動下,穩著節奏向前沖,或你追我趕,或貼身沖刺,斗到“叮當碼頭”。橈手手臂翻飛,水花四濺,市民加油鼓勁,直呼過癮,嶺南水鄉的節日風情十分濃郁。
現場:102艘龍舟上演“猛龍過江”
比賽從當天下午2時一直持續到下午5時,足足三個小時。現場多達102艘龍舟,運動員超8000多人。
其中“蓮花杯”傳統龍比賽主要由番禺本土隊伍參賽,洛浦東鄉、石樓、大龍新橋、市橋沙墟等傳統強隊悉數在列。而“禺山杯”標準龍公開賽擴大到番禺及周邊地區,包括白云、增城、黃埔、海珠、南沙及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首次參賽),可謂是“猛龍過江”。
賽制分初、復、決賽。蓮花杯傳統龍舟賽金獎最高獎金68000元、銀獎最高獎金18000元;標準龍舟賽金獎最高獎金18000元、銀獎最高獎金10000元;彩龍競艷設最佳傳統獎、最佳技藝獎、最佳民俗獎等獎,獎金由8000-10000元不等。最終東環街男子龍舟隊、南村龍舟一隊分別獲“禺山杯”標準龍舟賽金杯獎、銀杯獎第一名,洛浦街東鄉喜鄰里龍舟隊、沙灣鎮福涌村時代鉆匯龍舟隊分別獲“蓮花杯”傳統龍舟賽金杯獎、銀杯獎第一名。
如何公平比賽?今年番禺有新措施。例如增設起點浮臺,用于起點裁判取齊龍舟,通過拉龍尾方式杜絕搶劃現象;架設終點紅外線攝像系統,讓龍舟賽比賽也能像田徑比賽那樣精確;強化運動員資格管理,檢錄區裁判增加到54人,水上配備兩艘快艇,嚴防冒充頂替、中途換人等現象。
彩龍表演則以創意吸睛。例如大石街的龍舟體現了 “大石三件寶” 茨菇、馬蹄、燈芯草;沙灣鎮的龍舟表現嶺南園林、祠堂文化等;化龍的龍舟將番禺八景一并呈現,展現番禺區全域旅游的內涵。
看點:微妙識別不同“單馬踏蹄”
番禺每屆都設置比賽講解員,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龍舟文化,人們越看越過癮。龍舟比賽怎么看?
現場解說就有教:龍舟比賽除了看快慢,還要看橈手的動作與手法,每個人的手臂是否整齊一致,且用力到點,決定能不能合力推動龍舟向前甚至沖刺。“橈手最緊要聽鼓,按照傳統,有的龍舟鼓點是‘雙馬踏蹄’,有些是‘單馬踏蹄’,當天比賽的都是‘單馬踏蹄’。”講解員、番禺民俗專家梁謀說。
鼓聲類似且密集,橈手聽鼓很容易“聽錯隔離”,被別人的節奏帶偏,梁謀就說,這全靠選手平時訓練,每一只龍舟鼓的音色都有微妙差異,一場龍舟比賽,不僅考驗橈手的體力、耐力、能力,還考驗他們的聽力。
每年端午前夕,番禺一些鎮街組建龍舟隊都很頭痛,幾十個船位幾百人報名,由此不得不舉行淘汰賽,有鎮街甚至規定每一個運動員單獨扒龍舟200米,用時最短的才能入選,組成一支精壯隊伍,代表本鎮/街出戰,可以說個個都是驍勇選手。
那么標準龍與傳統龍又有什么區別?據介紹,標準龍注重“統一”,船身都采取玻璃鋼材質,長18.4米,最寬1.4米,上設22座,20個橈手+1個舵手+1個鼓手。傳統龍長短不一,因應不同特色,像化龍,龍舟需過海,所以船身比較長,而沙灣內河比較多,船身就比較短。除此以外,人數、木材也不同,人數一般多達七八十人。
難點:中大博士挑戰 “折返賽”
據了解,番禺龍舟賽歷史悠久,已經成功舉辦了16屆,第一屆要追溯到1986年。除了秉承傳統,要求參神加艷龍的龍舟須配備掛紅、花籃、扶、龍船鼓、幡旗、大單旗、羅傘等元素,并突出本村祠堂特色。還堅持獨特的競賽方式,包括“折返”、“采青”,充滿觀賞性和技巧性。
何為“折返”?船行至中途,馬上“剎車”,掉頭再沖刺,難度增加。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賽勁寶龍舟隊是本次比賽中隊中學歷最高的一支龍舟隊。該隊領隊老師羅偉飛告訴記者,參賽25名隊員中有四名博士,其余還有不少是碩士生,今年他們首次體驗番禺特色“折返賽”。
為了參加這次比賽,他們在中山大學牌坊對出的珠江江面訓練了兩個多月,周末還會跑到長洲島河涌訓練,非常認真。據了解,這支龍舟隊還有不少來自韓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的留學生隊員,這次,外國選手因暫未適應“折返賽”而沒有參加。
現場競爭激烈,有的隊伍爆發時“一船當先”,折返時卻被“彎道超船”,有的明明拉開幾個龍船位的距離,卻一下子又被后來者反超。當天參加比賽的龍舟隊個個有來頭。例如化龍鎮沙亭村龍舟隊有一百多年歷史,今年比上一屆選手年輕了大約10-15歲;番禺健協龍舟隊曾在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香港國際龍舟錦標賽、粵港澳大灣區龍舟友誼賽中取得名次;東環街男子龍舟隊曾獲十五屆和第十六屆“禺山杯”標準龍比賽第一名……
傳承:現場仿佛一場龍舟文化盛宴
番禺與龍舟有太多“瓜葛”:番禺石樓被稱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上漖村是廣東最古老龍舟制造基地;廣東音樂經典之作《賽龍奪錦》源自沙灣;沙亭村龍船乸文化已被列為市級代表性項目名錄……龍舟帶著濃濃的文化出賽,背后的故事隨比賽娓娓道來。
鐘村龍舟上陣時,人們就聽鐘村龍舟“古仔”。“鐘村是龍船之鄉,南中國最大的龍舟就藏在鐘村大洲村,大洲龍舟長超過44米,寬1.8米,在上面可以做木偶戲。”梁謀說。俗話說“大洲龍舟不入滘”,說的就是大洲龍舟體型大。龍舟有紅須與白須之分,神龕里也供奉著不同菩薩,以代表不同的信奉。
等待南村上陣,又延伸到特色龍船景。“南村市頭景在南番順地區影響力很大,有著數百年歷史,市頭景講究技巧,因河道比較窄,彎道比較多,扒龍舟需要懂得漂移術。”
連現場音樂也與龍舟有關。“《賽龍奪錦》是廣東音樂名曲,出自沙灣,賽龍奪錦一剎那,不僅要快,還要身手敏捷,搶奪錦旗的時候,舵手腳趾夾緊‘蝦殼’(龍船頭與龍船身接駁位置),一扭腰,快速搶錦旗。”
還從龍舟延伸到端午習俗。“每年端午,大龍街新橋村都要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散龍膥’(“龍膥”是龍蛋的意思)活動,人們爬上圣母廟,將三華李拋下去,底下村民紛紛反轉雨傘接‘龍膥’,接一個好意頭……”
現場仿佛一場文化盛宴。據介紹,龍舟比賽過后,番禺有些地方還會舉辦“投龍船會”,蓋過船頭的紅布、橈手戴過的帽子等會在祠堂被“拍賣”,村民討個福氣。“我們是龍的傳人,有著古老的圖騰文化,所以對龍感情很深。過往扒龍舟,小朋友都會在龍舟經過的水域洗龍船水,洗手洗腳,洗過快高長大。”梁謀說。
繼續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