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番禺區旅游接待總人數5035.6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77.9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9%和12.8%。
2019年,番禺旅游斬獲大批榮譽,被評選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嶺南特色休閑度假模式”榮獲2019全域旅游發展年度優秀案例;長隆旅游度假區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沙灣鎮獲評“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留耕堂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嶺村獲評“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首批廣州市旅游文化特色村”。目前,全區有國家A級景區8個,包含首批國家5A級景區1個(長隆旅游度假區)、4A級旅游景區5個(蓮花山旅游區、寶墨園、廣東科學中心、嶺南印象園和沙灣古鎮)、3A級旅游景區2個(永華藝術館和廣州漁人碼頭多彩小鎮),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蓮花山古采石場、南漢二陵、余蔭山房和留耕堂)、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各1個(沙灣鎮和大嶺村);星級酒店14家。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機制保障。番禺區于2011年率先成立了區旅游發展委員會,2017年建立黨政一把手領銜的全域旅游領導機制與工作機制;2019年成立區文商旅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將文化旅游工作納入區委、區政府重點督查考核內容;建立旅游片區和旅游重大項目區領導掛點聯系制度;成立全域旅游顧問委員會,聘請知名專家及文化名人為旅游發展建言獻策;各部門、各鎮街主動作為,推動形成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協會參與、全民共創的良好局面,營造了“處處是旅游景區,人人是形象大使”的濃厚氛圍。
二是堅持規劃引領,創新政策措施。高標準規劃布局全區旅游資源,編制旅游總體規劃等系列文件,構建起東部“蓮花山—海鷗島—亞運城”高端休閑度假旅游片區,西部“沙灣古鎮—寶墨園—龍灣涌濕地”嶺南文化生態旅游片區,中部“長隆—萬博—漢溪”現代游樂商貿旅游片區,北部廣州大學城科普科教旅游片區的全域發展格局。制定促進全域旅游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及管理辦法,2019年獎勵沙灣古鎮等9家單位15個項目資金超1000萬元。
三是強化宣傳營銷,擦亮區域品牌。擦亮“文化古邑、粵韻番禺”城市形象品牌,重點對番禺悠久歷史、人文薈萃、環境優美、美食匯聚、交通便利等亮點進行城市形象全方位宣傳推介,同時啟動多項線上線下宣傳推廣活動,中央、省、市媒體2019年累計對番禺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相關報道2100多篇次。
四是扶持龍頭企業,樹立行業典范。重點支持廣州長隆旅游度假區建設,市、區兩級相繼出臺了多項扶持長隆集團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加強景區服務管理,不斷優化周邊環境秩序。在長隆的輻射帶動下,全區各主要旅游景區均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全區呈現景區量多質優、產業體系完善的發展態勢。
五是提升公共服務,“廁所革命”走在全國前列。大力推進“廁所革命”,2019年新改建旅游廁所22座。增設、修改完善旅游景區指示標志牌57處;增設、更新全域旅游全景導覽圖55塊;設置旅游專線7條。加強廣州南站番禺旅游信息咨詢中心管理,為廣大游客提供旅游問詢、交通指引等全域旅游服務。
六是推進文商旅融合發展,提升番禺節慶品牌知名度。依托區內“漢溪-長隆-萬博”片區內現代服務業集聚、商旅資源集聚、高端人才集聚的突出優勢,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商旅融合典范片區。依托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名人民俗等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策劃番禺民俗文化節、蓮花旅游文化節、余蔭山房紫薇文化旅游節,省級非遺名錄沙灣飄色、鰲魚舞以及乞巧節、北帝誕、龍舟賽等一系列民俗文化和節慶文化品牌。
七是弘揚美食文化,打造特色名片。創新“粵菜師傅+嶺南飲食文化”等模式,加強“粵菜師傅”培訓,打造“粵菜師傅”文化品牌,規劃建設中華美食城等一批美食文化旅游街區,策劃、制作以番禺歷史文化、美食傳承、人文情懷為主題的紀錄片《味在番禺》,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全區現有約1萬家餐飲食肆,連續成功舉辦8屆廣州國際美食節,2019年入場人數105萬人次、消費總額達1.22億元。“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美食文化已成為番禺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下一步,番禺區將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全域創建、聯動打造高端休閑度假、嶺南文化生態、現代游樂商貿和科普科教四大旅游片區,重點將萬博長隆片區打造成為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典范區域,形成“四片區一典范”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努力將番禺打造成以人文灣區、休閑灣區、健康灣區為特色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商旅融合發展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