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120周年誕辰。這位祖籍廣州的音樂家,在他短暫而壯麗的40年生命中,譜寫了無數樂章,《黃河大合唱》更是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
冼星海的作品影響了中國,走向了世界。如今,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冼星海。在“世界合唱之都”廣州,《黃河大合唱》唱了一代又一代;在遙遠的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訴說著一段中哈友情……

冼星海
音樂之路海納百川
●出生之時,母親看著水波蕩漾的大海上星空燦爛,給他起了一個充滿詩意而又大氣磅礴的名字:星海。
頂硬上,刻苦耐勞勤奮向學
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門一個貧苦人家的漁船上,是一個遺腹子。他出生的時候,母親看著水波蕩漾的大海上星空燦爛,給他起了一個充滿詩意而又大氣磅礴的名字:星海。
冼星海幼時與母親、外公相依為命。外公去世后,6歲的冼星海隨母親赴新加坡謀生。在新加坡,母親靠給人做幫傭維持生計,但還是堅持讓冼星海接受教育。最初是讀舊式的學校,讀了不少四書五經。十一歲時入英國辦的英文學校,后又進華僑辦的高等小學。從冼星海的自述中可知,他在新加坡既讀過私塾,也讀過英文學校和華文學校。
1919年,幾番周折,冼星海進入新加坡養正學校讀書。在這里,冼星海遇到了他的音樂伯樂和啟蒙老師區健夫。區健夫安排他參加軍樂團,冼星海在樂隊學習單簧管、短笛,后升任隊長及指揮。在養正學校,“工讀生”冼星海學習到大量的音樂知識,從此開啟了音樂之旅。
養正學校是由來自廣東廣州、惠州、肇慶的新加坡華僑創辦的一所華文小學,也是廣州嶺南學校在新加坡辦的一所分校。

資料圖片
時任養正學校校長的林耀祥曾在1959年為冼星海專門寫了一段評語:“其克(刻)苦耐勞之精神,勤奮向學之毅力,實有過人之處。且不以貧窮而自卑,大有‘舜,人也,我亦人也’之氣概。此則非一般兒童所能及。”這是十余歲的冼星海——勤奮向學、刻苦耐勞和不卑不亢。
從小跟著外祖父學吹竹簫,聽母親唱樸實的民歌,冼星海從此種下了音樂的種子。令冼星海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首廣東地方小曲《頂硬上》,“頂硬上……鐵打心肝銅打肺,立實心腸去挨世……”這首歌唱出了勞苦大眾堅韌、頑強的品格。回溯冼星海的一生,支撐他在各種逆境中向前拼搏、永不放棄的,正是在嶺南文化滋養下形成的“頂硬上”的文化品格——勤勞、務實、堅韌、頑強。
1921年,林耀祥受邀出任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冼星海作為優秀學生隨林耀祥回到家鄉廣州繼續求學。
廣州求學,打下音樂素養基礎
嶺南大學實行從小學、中學、華僑學校到大學的一體化辦學。嶺南大學開放包容的校園氛圍,傳統與西洋并重的教學方針,以及特有的音樂氛圍,對冼星海后來形成廣泛的音樂視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冼星海先入嶺南大學附屬中學讀書,后進入嶺南大學預科班。在此期間,他仍是工讀生,住在學校的平價草棚宿舍,依靠做打字員、教員等工作,過著清苦的生活。“嶺南第一才女”、時任嶺南大學語言文學系講師的冼玉清,在學習和生活上資助過冼星海。兩人的師生之誼始于1923年,當時冼玉清在附中任教員,冼星海為學生。冼星海1928年于嶺南大學完成預科后,決心赴法國深造音樂,但費用讓他一籌莫展。冼玉清得知后,慷慨解囊500元資助冼星海出國學音樂,這在當時可謂一筆巨款。
當時嶺南大學雖未設立音樂系,但有鮮明的音樂文化,有男女歌唱團,也開設了西洋音樂理論教育、音樂鑒賞等課程。冼星海自幼顯露的音樂天賦在此得以發展,他加入嶺南大學銀樂隊,擔任單簧管吹奏,還自學小提琴和指揮。1922年,讀中學三年級時,冼星海在一次大會上表演單簧管獨奏,一鳴驚人,有了“南國簫手”的美譽。
冼星海當時在廣州已經小有名氣,17歲的他被推薦到培正中學銀樂隊擔任指揮。“銀樂隊”之所以得此名,大概是因為樂隊的圓號、小號、大號等樂器都是銀色的。
廣州求學期間,冼星海對文學、美術以及書法也頗有熱情,尤其是在閱讀了大量古典詩詞后,對古詩詞有著深刻的理解。后來,在滯留蘇聯期間,他曾為二十多首古詩詞譜曲,包括《竹枝詞》《蝶戀花》《白頭吟》等,在這批藝術歌曲中流露出對祖國的思念,同時也反映了他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
1925年,冼星海從嶺南大學預科休學前往北京,先后在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音樂學院——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專修理論及小提琴。1927年,北京各藝術院校停辦,冼星海重回嶺南大學繼續讀預科。他一直擔任嶺南大學銀樂隊隊長和附設華僑學校的音樂助教員,組織各種規模的音樂會,1928年他參與組織的嶺南大學“國際音樂大會”盛況空前。
冼星海在廣州所接受的知識、思想教育以及音樂實踐,對他一生的音樂事業與思想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中央音樂學院博士、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祁斌斌表示:“在廣州,他逐漸堅定了要從事音樂專業的決心,也奠定了更扎實的基礎。在廣州,他的音樂才能得到了挖掘,音樂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巴黎留學,融合中西開拓創新之路
從廣州出發,冼星海走向了更廣闊的音樂世界。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1930年懷揣著音樂夢想遠赴巴黎留學……
來到巴黎,冼星海本想投靠老鄉兼同學司徒喬,不巧司徒喬在其抵達巴黎的前三天奔赴了美國。與好友擦肩而過的他在異國孤苦無依,由于語言不通,他只能做些簡單的雜事,靠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但是他對音樂的學習卻從未停止。
業余時間,冼星海在一些社區音樂學校學習基礎的作曲技術,在馬思聰等友人的幫助下,他得以跟隨奧別多菲爾等小提琴名家免費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創作的室內樂《風》得以在法國電臺播出。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樂院高級作曲班,師從當時法國最有威望的作曲家保羅·杜卡,成為這里第一位黃皮膚的學生。

資料圖片
冼星海的音樂創作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在學習掌握西方作曲技法后,他又鮮明地提出要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洋作曲技法有機結合。他在生命垂危之際創作的管弦樂作品《中國狂想曲》第三部分《下山虎》中,用西洋管弦樂的形式表達他對家鄉故土的眷戀。“采用西方作曲技術創作的《黃河大合唱》境界高遠,根植于地道廣東音樂元素的《下山虎》則代表了他的底色,他的血脈。”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吳迪表示,“冼星海是廣州人,廣東音樂對他的滋養也是必然的。”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這是千百年來廣州的精神氣質。而冼星海的音樂創作之路,亦是從中西文化融合之中開拓出來的一條創新之路。“嶺南文化中勤勞務實、開放兼容、求變創新的特質,與冼星海堅韌頑強、中西文化兼容、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文化品格的形成,有著必然的關聯。”星海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周廣平如此表示。
抗日救亡鼓舞斗志
●困了,沖黃豆粉當咖啡提神;累了,紅棗煮水補氣。6天6夜,始成《黃河大合唱》。
6天6夜創作《黃河大合唱》
1935年,冼星海從巴黎學成回國,一心救國的他迅速加入抗日救亡運動中。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冼星海參加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抗日。年底,冼星海到達武漢,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第六處擔任音樂科長。他組織了近百個歌詠隊,掀起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在武漢這段時期,冼星海創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一批歌曲,形成剛健新穎、朝氣蓬勃的音樂風格。
1938年11月,冼星海接受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奔赴延安。
1938年10月,冼星海的好友光未然率領抗敵演劇隊三隊在陜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黃河的驚濤駭浪、船工們搏風擊浪的英姿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第二年,光未然在山西墜馬受傷,被安排到延安治療,躺在病床上的他口述了整整四百行、8個篇章的詩歌《黃河吟》,由隊員筆錄成稿。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聽他朗誦《黃河吟》,深受感染,決定為這首長詩配樂。兩位藝術家在藝術火花上的碰撞,促成了這部偉大作品的誕生。
冼星海在簡陋的土窯里沒日沒夜地譜曲。困了,就沖黃豆炒煳的粉末當作“咖啡”提神;累了,就拿幾顆紅棗煮水補氣。因為冼星海喜歡邊創作邊吃糖,光未然還買來兩斤白糖擺在桌邊,冼星海偶爾抓一小把糖放入口中。連續創作6天6夜。1939年3月31日,簡譜稿完成。不到一周時間,冼星海趕出了全部樂隊伴奏譜。在一次深談后,光未然和冼星海共同決定將作品更名為更加響亮、更有氣勢的《黃河大合唱》。

星海音樂廳
首演樂器簡陋卻滿懷激情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作曲家李煥之在文章中回憶當時的場景: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一個。沒有低音樂器,就用汽油鐵桶改造成低音二胡。還有用大號搪瓷缸裝著20多把勺子制成的新型“樂器”,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配合著合唱,烘托出黃河萬馬奔騰之勢。這場樂器簡陋卻滿懷激情的演出,贏得了觀眾狂熱而持久的掌聲。
5月11日,在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的音樂會上,冼星海親自指揮100多人的合唱團演唱了《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從延安窯洞傳遍全國,在抗戰烽火中被評價為“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至今,《黃河大合唱》依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具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力量。
小提琴上“磨”出《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8個樂章,加上序曲,體量非常大。因為當時延安的條件有限,所以樂隊的編配不是典型的交響樂隊的編配,而是中西合璧。而且那時候延安沒有鋼琴,冼星海在小提琴上“磨”出了《黃河大合唱》。“雖然冼星海是在廣州求學期間才開始學習小提琴,但這對他的整個音樂生涯非常重要,是他創作的一個依托。”祁斌斌教授如此表示。
在祁斌斌看來,《黃河大合唱》整部作品的戲劇性張力非常強。《黃河大合唱》在激蕩的旋律中唱出了一個民族從“苦難”走向“勝利”的信念。從此,《黃河大合唱》從延安傳遍全中國,傳向世界,成為振奮中華兒女取得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精神力量。
“冼星海一生顛沛流離,延安時期是他一生中最安定幸福的時光。”祁斌斌說。延安時期是冼星海一生中音樂創作最旺盛成熟的時期,《黃河大合唱》之外,他還創作了《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歌劇《軍民進行曲》及多首革命歌曲。這些作品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戰斗吶喊的最強音。
絲路之旅偉大友誼
●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街,街口有一座星海紀念碑——80多年前,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在阿拉木圖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相識相知,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中哈友誼故事。
兩位音樂家成中哈友誼象征
1940年,冼星海和導演袁牧之等人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莫斯科,給紀錄片《延安和八路軍》配樂。1941年6月,蘇聯衛國大戰爆發,切斷了冼星海回祖國的路。1942年,冼星海輾轉來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此時的他貧病交加。
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的相識純屬偶然。一次音樂會后,觀眾散盡,拜卡達莫夫看到手持小提琴的冼星海獨自坐在靠近劇場出口的休息廳里。“劇院馬上關門了,你怎么這么晚一個人坐著?你從哪里來?”雖然語言不通,但直覺告訴他這個衣衫單薄但眼神堅毅的年輕人急需幫助,于是他毅然把冼星海領到了自己家。
當時的阿拉木圖屬于戰時后方,大量人員來此躲避戰亂,拜卡達莫夫家里已接納了數位來自莫斯科等地的音樂界友人,日子十分艱難。
陌生人的突然造訪讓拜卡達莫夫的母親十分驚訝,拜卡達莫夫對母親說道:“如果您的兒子無家可歸,您肯定也希望有人能把他領回家。而且他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音樂家。”“孩子,留下來吧,這就是你的家。”拜卡達莫夫的母親對冼星海說。
她把冼星海當成自己的兒子,將家里最大的床和最好的面包分給了他。為了幫助冼星海躲避當時的安全審查,拜卡達莫夫一家甚至改名換姓。
而冼星海對音樂的執著也打動了拜卡達莫夫。為了讓冼星海有更好的創作條件,拜卡達莫夫把冼星海安置到自己的姐姐達娜什的家里。達娜什的女兒卡利婭當時只有6歲,每天教冼星海俄文。遠在異鄉,思念妻女,冼星海視卡利婭為己出,給了她父親一般的愛。有一次,卡利婭生病了,還得了麻疹,達娜什沒錢買藥,冼星海二話不說,去市場賣掉自己的手表、大衣,和達娜什一家共渡難關。
冼星海在阿拉木圖的另一位好友是伊萬諾夫·薩科里斯基。他通過拜卡達莫夫認識了冼星海,他對冼星海的音樂天賦十分欣賞,深深同情他的困頓處境。薩科里斯基很快成了冼星海的好朋友,并給了他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朋友們的熱心幫助下,冼星海積極參加當地音樂界的各項活動。
1944年初,冼星海在拜卡達莫夫的陪伴下,來到了庫斯塔奈。3月19日,一場精彩的音樂會在冼星海的操辦下舉行,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精神鼓舞,那是戰爭爆發后的第一場音樂會,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到集體農莊巡回演出,冼星海總是以極大的熱情演奏他所熟悉的中國樂曲和他改編的哈薩克斯坦的民族樂曲,受到熱烈歡迎。
戰爭結束后,阿拉木圖的人們才知道當時化名為“黃訓”的冼星海的真實身份。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終年40歲。冼星海以其杰出的才華和成就,也因其在哈薩克斯坦的經歷,被寫入哈薩克斯坦音樂史,贏得哈薩克斯坦音樂界的尊重和哈薩克斯坦當地人民的愛戴。
2019年,由中哈聯合出品的電影《音樂家》上映,講述的正是這一段故事。他們的友誼歷經時間洗禮不斷延續升華,成為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與共的中哈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

蘇智仁 攝
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街”
冼星海在哈期間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其中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是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而作,作品謳歌了英雄壯麗的一生,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
1945年6月17日,在庫斯塔奈舉行的紀念英雄的晚會上,以鋼琴二重奏的形式演奏了交響詩《阿曼蓋爾德》,冼星海本人也參加了演出,他用小提琴給一些旋律伴奏。演出相當成功,冼星海當時的女翻譯曾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如此記述:“有一名聽眾異常激動,他走到冼星海的跟前,緊緊地摟住了他……冼星海萬分激動地說:‘我十分高興,因為你們聽懂了我,我們能彼此了解。’”
冼星海還創作了大量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為當地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冼星海努力汲取當地民族音樂養分,并以自己敏捷的樂思,將許多曾經在商路、駝隊、綠洲奏響的民歌改編成小提琴曲和鋼琴曲,成為振奮人心的力量。
在阿拉木圖,當年拜卡達莫夫住處所在地,被命名為拜卡達莫夫大街。與之毗鄰的大街,1999年被阿拉木圖市政府命名為冼星海大街。在冼星海大街街口,豎立著冼星海紀念碑。紀念碑用花崗巖雕成蓮花狀,三朵花瓣矗立地上,象征著冼星海一生不屈不撓、奮進求索的高貴品格,一束五線音符將三朵花瓣連成一體。碑上有冼星海雕像。碑文用中、哈、俄3種文字鐫刻“謹以中國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誼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街”。同時,碑上還鐫刻著冼星海的簡歷和他創作《阿曼蓋爾德》的第一行樂譜,仿佛向人們述說著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與哈薩克斯坦人民結下的深厚情誼。
傳唱經典傳承精神
●“風在吼,馬在叫……”磅礴聲浪中,唱響時代強音,星海精神永流傳。在廣州,人們用多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
“風在吼,馬在叫”
星海精神代代傳承
白云山下,麓湖之畔,星海園坐落于此。走進園中,只見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道路盡頭的冼星海半身像,仿佛在沉思。1983年,冼星海的骨灰被接回國,停放在北京八寶山。1985年底,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的嚴良堃和冼星海之女冼妮娜護送冼星海的骨灰回到廣州,并安放在專為紀念冼星海而修建的星海園。
1985年,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培養了一代代傳遞著“星海精神”的藝術人才;1998年落成的星海音樂廳,佇立于二沙島上珠江之畔,成為城市文化地標;此外,還有星海公園、星海中學……
祁斌斌介紹,星海音樂學院有一個傳統,每年新生入學典禮上有一個環節——演唱《黃河大合唱》的樂章,一般會演唱兩個樂章《保衛黃河》和《怒吼吧,黃河》,由學生交響樂隊和學生合唱團演出。新生入學教育中也有一場關于星海精神的講座。有時候,畢業典禮也會演唱全套《黃河大合唱》。
1992年,冼星海紀念館在星海音樂學院建立。2017年,星海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決定要建一個博物館群,于是重新給星海紀念館布展。“當時由我負責策展。紀念館有兩個展廳,一個是‘冼星海的生平’,另一個就是關于《黃河大合唱》的‘黃河回響’。開館儀式上,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專程過來,她看了展覽后說,里面有些資料她都是第一次看到。”祁斌斌說。

受訪方供圖
星海精神一直都在星海音樂學院傳承。2022年6月,由星海音樂學院師生及校友創演的首部原創歌劇《星海星海》在廣州大劇院首演。此外,紀念、傳承冼星海藝術和精神的文藝新作近年也在不斷推出,比如音樂劇《烽火·冼星海》、音樂劇《星辰大海·冼星海》等。
走進位于星海音樂學院沙河校區的冼星海紀念館,觀眾的心無不洶涌澎湃,敬意油然而生。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館長吳家翠對30年前廣州萬人大合唱《黃河大合唱》記憶猶新。
1995年11月,廣州舉辦了“中國星海音樂周”,開幕音樂會《黃河魂》在廣州天河體育場舉行。這場音樂會由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15000人組成的合唱團演唱,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七支交響樂團的600位演奏員聯袂演奏,開創了合唱藝術史規模世界之最。“當時,我還是星海音樂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吳家翠回憶,“學校很多師生都參與了,有唱歌的,有參加現場演奏的。廣州各大企業、單位的合唱愛好者,都組成了各自的團隊,規模非常大。我至今記憶猶新。”
在那次萬人大合唱上,時任廣東省合唱協會秘書長苗向陽作為嚴良堃指揮小組的一員,輔導15000人中的若干團隊。
《黃河大合唱》在“世界合唱之都”的廣州唱了一代又一代。從冼星海到嚴良堃,再到苗向陽及其多位弟子,《黃河大合唱》的指揮棒傳了八十多載。
嚴良堃是中國合唱藝術事業的創始者之一。他于1938年參加“孩子劇團”,師從冼星海學習指揮,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1940年,17歲的嚴良堃首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黃河大合唱》,此后把一生獻給了《黃河大合唱》。嚴良堃生前指揮了一千多場《黃河大合唱》。
苗向陽曾于1982年跟隨嚴良堃學習指揮,并多次參與、組織和指揮《黃河大合唱》。苗向陽于1992年11月來到廣州工作。嚴良堃曾認真地跟苗向陽囑咐:“我在北京太遠了,你就在廣州,要經常去看看冼星海,那是你的祖師爺!”
2009年,苗向陽創辦了廣州市合唱協會。2019年苗向陽開始組建“青年合唱指揮沙龍”,如今,參加沙龍的不少青年指揮已經能指揮全套《黃河大合唱》了。
6月13日,“星海的歌”——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20周年合唱音樂會將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嶺南大會堂唱響。苗向陽攜手弟子、羊城優秀音樂家常清,將再度指揮120人規模的合唱團完整演繹全套《黃河大合唱》,并以琵琶、朗誦、多聲部合唱復刻《黃河大合唱》當年在延安的首演形式。

通訊員:馮慶明 攝
廣州以人文交流為紐帶
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活力
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了藩籬。“文化界、音樂界有很多的信息被打通了,之前對于我們來說很陌生的一些信息,現在比較真切了。”祁斌斌表示,“以前學術界不太了解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情況,現在我們了解到他的一些作品在那邊也是備受認可的。”
人文交流是聯結兩國人民的紐帶。3月31日5時21分,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航空KC187航班順利抵達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標志著阿斯塔納航空廣州白云—阿拉木圖新航線正式開通。該新航線是繼北京、烏魯木齊和三亞之后,阿斯塔納航空在中國開通的第四個直航目的地。據相關數據,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二大客源國,2024年赴哈薩克斯坦的中國游客達65.5萬人次。
4月10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世界因你而美麗·廣州”優秀作品展暨2025年影像故事全球征集活動啟動儀式在此舉行。活動連接起廣州和阿斯塔納兩座城市,吸引了中哈兩國政府、文化、教育等各界嘉賓和當地青年代表共百余人參加。同期還舉辦了廣府特色美食品鑒會,讓來賓在品味廣州美食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廣州的了解。
4月12日,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冼星海紀念碑及廣場改造升級項目”啟動儀式舉行,這一活動猶如一曲悠揚的樂章,奏響了對歷史的紀念和傳承。
5月5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醫科大學,中哈醫學界代表共同見證“廣州醫科大學海外醫學培訓中心(哈薩克斯坦)”揭牌。
這一系列活動正是廣州以文化為媒,深化與哈薩克斯坦的友好合作,提升廣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有力舉措。這些活動將進一步拓展中哈在文旅、藝術等領域的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更多人文活力。
國內外通過各種方式紀念音樂家冼星海,人們紛紛以“星海”來命名學校、街道、公園等場所,關于冼星海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

廣州番禺星海合唱團為觀眾帶來《黃河大合唱》(資料圖)。
紀念館
星海音樂學院冼星海紀念館
1992年落成
星海故里陳列館
位于廣州南沙欖核鎮
澳門冼星海紀念館
位于俾利喇街,2019年對外開放
冼星海之家
位于延安魯藝舊址
街道、公園
冼星海大街
位于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紀念冼星海與哈薩克斯坦音樂家的友誼
星海大馬路(位于澳門)
星海大道(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
星海園(冼星海墓)(位于廣州麓湖之畔)
星海橋(星海園附近,一座十三孔長橋)
星海公園(位于廣州番禺區)
學校、藝術機構
星海音樂學院
1985年,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
星海中學(廣州番禺)
星海小學(廣州南沙)
文藝作品
電視劇《冼星海》(2005年)
電視劇《百煉成鋼》(2021年)
電影《星海》(又名《少年星海》)(2011年)
電影《音樂家》(2019年)
舞劇《星海·黃河》(1998年)
舞劇《冼星海》(2021年)
芭蕾舞劇《少年星海》(2022年)
歌劇《天下黃河》(2015年)
歌劇《星海星海》(2022年)
音樂劇《烽火·冼星海》(2015年)
音樂劇《星辰大海·冼星海》(2023年)
(以上為不完全統計)
(轉自掌上番禺)
繼續訪問